车毅小说网

第二编【5 / 5】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www.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波罗市迦经释》记载,阿育王建造84000座塔寺和阿输迦罗摩大寺之时,众僧伽罗汉将神通广大的因陀拘陀长老推荐给国王,以协助筹建佛塔寺庙之事。在建造塔寺过程中,因陀拘陀长老施展神通,使未建完之塔寺竣工。未见众僧伽推荐因陀拘陀长老管教制服魔罗之记载。因陀拘陀长老是位罗汉不宜施展变相神通将自己变成龙、妙翅鸟等形象。因为此乃一切种智佛陀的规定。《缅甸大史》所载与经典不符之言论,学者们不应相信。只有根据《大品经释》、《波罗市迦经释》、《精义释注疏》等经典来的内容,才是学者们应该记取的。

[1] 拘萨 kosa,一长度名,约合2000肘尺或1000公尺。

[2] 阿输迦达摩罗阇 asokadhamarājā,阿育王名号的音译。意为“无忧法王”。

[3] 优波毱多帝须那伽长老 upaguttatissanage,即优波毱多长老。

[4] 《式叉论》 sikkhāpud。

[5] 四流,佛教名词。即:一见流(三界之见惑)、二欲流(欲界之一切诸惑)、三有流(上二界之一切诸惑)、四无明流(三界之无明)。有情为此四流漂流不息,故名。

(103) 派员到边远九地弘法

目犍连子帝须长老主持第三次佛经结集之后,考虑来日将在何地确立佛教之时,预见到佛教将在边远九地得到确立。为在边远九地弘扬佛法,于是便派末阐提长老赴罽宾及犍陀罗国;摩诃提婆长老赴摩醯娑末陀罗国;勒弃多长老赴婆那婆私国;臾那昙无德长老赴阿波兰多迦国;摩诃昙无德长老赴摩诃勒咤国;摩诃勒弃多长老赴臾那世界;末示摩长老赴雪山边国;须那 注 和郁多罗长老赴金地;摩哂陀和伊提耶、郁帝夜、参婆楼、拔陀娑拉等长老赴楞伽国。被派之长老知道到边远诸地,每地需有五人方可担负起授具足戒之事,于是便分别带上四位僧伽前往。

九地中的罽宾及犍陀罗国,有个阿罗伐拉湖,湖中住着一位阿罗伐拉龙王。稻谷成熟时,龙王兴风作浪,下起冰雹雨,将稻谷冲入大海。罽宾及犍陀罗国的居民,向阿罗伐拉龙王供奉,求它别来糟蹋稻谷。末阐提长老在稻谷成熟人们前去供奉龙王的时候到达罽宾及犍陀罗国。长老在阿罗伐拉湖的水面上,时走时立时坐时躺。众小龙发现后,向龙王奏报:“外面来了一个穿袈裟的秃子,打算糟蹋咱们的湖水。”龙王听罢立即从龙宫出来,看见了末阐提长老,不禁大发雷霆,折断大树,摧毁山巅,狂风骤起,雷电交加,大雨滂沱,天似乎要坍塌下来,万分恐怖可怕。龙王命众小龙喷射火焰,降下兵器之雨,以狂言恶语来威胁,声称要捉拿驱逐和杀死长老,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末阐提长老施展神通法力,将其一一排除,并对龙王说道:“阿罗伐拉龙王,不要说你一个,即使是所有神仙梵天都来,也无人能镇住本僧。即使将四大洋、须弥七重之山和24万由旬厚的大地举起压在吾身之上,也不能慑服本僧。最终还是你龙王倒霉。”后来阿罗伐拉龙王因自己所施展的神通均已失灵,所做之努力均告落空,所以非常苦恼。

此时,末阐提长老对龙王弘扬佛法,使他心悦诚服。最后,阿罗伐拉龙王及其84000龙众均皈依三宝。

此外,居住在大雪山的罗刹、山神、瓮形鬼等也纷纷前来皈依。般阇伽罗刹王及其妻罗刹女、其子500名均获预流果。之后,末阐提长老将他们召集在一起,教导他们说:“切莫像过去那样动怒!众生灵均需自身的安全幸福,尔等切勿再去糟蹋人家的稻谷粮食,应当为其祝福,保护众生的安宁。”龙王、罗刹等接受了教诲,一一照办无误。

是时,阿罗伐拉龙王把七宝之宝座献给了末阐提长老,并亲自为升坐宝座的长老持扇。罽宾及犍陀罗国之民众前来供奉龙王,见长老坐在宝座之上,顿时领悟到,原来此人法力比龙王更大!于是纷纷向长老顶礼膜拜。末阐提长老借此机会向罽宾及犍陀罗国民众弘讲《阿悉毗苏勃摩经》 注 。弘讲毕,有80000民众获得预流果,1000民众落发为僧。从此,罽宾及犍陀罗国一地,佛光普照,佛法弘扬。

摩诃提婆长老来到摩醯娑末陀罗国向民众弘讲《提婆堵陀经》 注 ,弘讲毕,有摩醯娑末陀罗国40000民众分获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40000男子削发为僧。

人们将安陀迦国称之为摩醯娑末陀罗国。学者们说:安陀迦属英纪族。

勒弃多长老来到婆那婆私国,立于空中向民众弘讲《阿那摩巴陀经》 注 ,使民众心悦诚服。弘讲毕,有60000婆那婆私国民众获得预流果,70000男子削发为僧。婆那婆私国的民众虔敬佛法,兴建了500座寺庙。

臾那昙无德长老赴阿波兰多迦国讲《埃纪钦杜勃摩经》 注 ,弘讲毕,有70000民众畅饮离尘之甘露,1000男子6000余女子入佛门为僧尼。阿波兰多迦国即今日的苏那波兰达 注 。

摩诃昙无德长老赴摩诃勒咤国用《摩诃那罗多迦叶本生》 注 故事开导民众,有84000民众获得道果,13000男子削发为僧。

摩诃勒弃多长老来到臾那世界。长老讲《伽拉伽罗摩经》 注 开导臾那民众,有17万人获得道果,10000人拜摩诃勒弃多长老为师,削发为僧。摩诃勒弃多长老在臾那确立了佛教地位。臾那即班德国。

末示摩长老与迦叶拘陀长老、那罗伽提婆长老、敦陀毕那长老以及摩诃耶婆达长老等一道来到雪山边国附近一带,他们用《达摩色加勃沃达那经》 注 开导民众,使8亿人获得道果。末示摩为首的五位长老深受雪山边国民众的崇敬,每位长老均收10万弟子为僧。雪山附近之五国也称之为支那五国。

须那和郁多罗长老一道来到金地。《格拉亚尼碑文》和《孟族史》都说,金地即缅甸南部的直通。据说金地有一来自大海的罗刹女,凡宫中生下婴儿都会被她吃掉。二位长老到来之日,正值宫中生下一婴儿,人们见到长老误以为是罗刹女的同伙儿,都手持武器来到近前。须那长老问:“你们为什么都手持武器来了呢?”答道:“我们以为你们是宫中生下婴儿就来吃的罗刹女同伙儿呢。”“吾等并非罗刹女的同伙,是罗汉僧伽。吾等不杀生,不偷盗,不奸淫,不妄语,不饮酒,只在黎明到正午期间进食,持守斋戒,坚持善行。”听到此处,众人才安静下来。

此时,罗刹女携其随从走出大海,打算去宫内吃刚生的婴儿。人们见状惊恐万分哭嚎道:“师父们,罗刹女来啦!”是时,须那长老立即变化成比罗刹女高大两倍的身躯,与人们一起将罗刹女团团围住。罗刹女见自己身陷重围,思忖:“此地定是毗沙门多闻天王赐给他们食邑之地,如此今日吾等必成他们的食物了。”不禁惊恐起来,与众罗刹一股风似地逃之夭夭。须那长老让罗刹们逃到人们见不到的地方。立誓让罗刹们再不敢来到金地一带又安排了守卫者。此时,须那长老用《梵网经》 注 开导前来的众人,使其皈依三宝。有6万之众获预流果,3500名善男和1500名信女出家。从此王宫中所生之婴儿均称之为“须那郁多罗” 注 。

《波罗市迦经释》中所述须那和郁多罗长老将自己的身躯变化成比罗刹女高大两倍之说,被误认为是变化成双身人。因而长期流传一种说法,即一个人面两个狮身的形象。这是模仿二位长老变化的形象而来的。这种神通并非变相神通,而是禅定神通。

摩诃目犍连长老在规劝难陀波难陀龙王皈依佛法之前,施展神通,将自我的身躯变成龙王身躯的两倍,使其皈依。这是佛陀所允许的。

此乃南赡部洲的边远地区。

摩哂陀长老被安排去楞伽岛,乃是因为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及众乌波陀耶僧伽建议他应当到该地弘法。摩哂陀长老考虑到:当时楞伽国国王穆达悉伐年事已高,靠他扶助弘法显然不能,只能等老王之子天爱帝须即位以后,依靠他来弘法。因此,在未去楞伽岛之前,乘机先去探望亲友。他拜别了师父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及众僧伽,带领伊提耶、郁帝夜、参婆楼、拔陀娑拉等四位长老及胞妹僧伽密达之子苏摩那、一位修行不还向果位的青年,从右绕行至王舍城,在陀弃那山村探望了亲友,住了六个月。后又到毗堤娑城看望母亲。母亲见到儿子十分尊重,伏在儿子脚下顶礼膜拜,布施斋物,还建造了一座毗堤娑山寺献给儿子。

摩哂陀长老住进寺中后思忖,母亲与亲友们都探望过了,楞伽岛尚未去,如今是否是去的时候呢?又想,还是先让天爱帝须王子接受其父王之位加冕,并充分理解到三宝的恩德之后再说。到3月月盈日阿努楼罗陀城民众愉快地度过了泼水节之后,我再出国去弥须迦山,到山上去见天爱帝须王。因此,摩哂陀长老继续又在母亲敬献的寺中住了一个月。

此时,天帝释在摩诃菩提座接受了佛陀旨意,来见摩哂陀长老,对长老说:“是您前往楞伽岛的时候了,佛陀授记我也将与长老们一起去楞伽弘扬佛法。”此时正值阿育王即位4年灌顶18年共22年,佛历236年(公元前308年)之际,摩哂陀长老知道该是起程之时,便于3月月盈日经天途来到楞伽岛,在阿努楼罗陀城的弥须迦山上与天爱帝须王相会。

楞伽岛上天爱帝须王于阿育王灌顶后17年时登基为王。尽管天爱帝须与阿育两位国王未曾相见,但他们却相互尊重,彼此友好,视为盟友,经常互相馈赠各种礼品。

阿育王知道儿子摩哂陀长老已经到达,非常重视此举。摩哂陀长老赴楞伽岛当年的9月,阿育王应盟友天爱帝须王之求,又派女儿僧伽密达长老尼送菩提木雕坐佛像一尊至楞伽国。阿育王为弘扬佛教做了如此多的功德。在阿育王接受灌顶30年之际,阿珊蒂梅达王后辞世。

据《大品经释》载,阿珊蒂梅达王后听到妙声鸟的啼鸣声,深感悦耳动听,赞不绝口。王后想,虽然这仅是一种动物啼鸣之声,已如此美妙。若闻一切种智佛陀之声,不知该如何感人!王后抱着对一切种智佛陀强烈崇仰的心情,增长了毗婆舍那,达到预流果界。

[1] 亦有译作:须那迦长老者,实为一人。

[2] 《阿悉毗苏勃摩经》āsivisopama sutta。

[3] 《提婆堵陀经》 devaduta sutta。

[4] 《阿那摩巴陀经》 anamatagga sutta。

[5] 《埃纪钦杜勃摩经》aggikhandhupama sutta。

[6] 苏那波兰达 sunāparanta,有人译作“西国”,即原来的aparanta,古代缅甸北部一小国。

[7] 《摩诃那罗多迦叶本生》 mahānāradakassapa jātaka,原书如此。经查本生经,可能所指就是大颂卷的545号故事《那罗多本生》 nārada jātaka。

[8] 《伽拉伽罗摩经》 kālakārāma sutta。

[9] 《达摩色加勃沃达那经》 dhammacakkapavattana sutta。

[10] 《梵网经》 brahmajāla sutta,亦称《菩萨戒本》。

[11] “须那郁多罗” souttara,意为:在须那和郁多罗长老佑护下的婴儿。

(104) 阿育王辞世归天

阿珊蒂梅达王后去世后四年,阿育王立帝须勒卡公主为后。帝须勒卡王后知识浅薄,心胸狭窄,却自诩貌美。王宫前有一菩提树,国王每日虔诚膜拜。王后对此极为不满,耿耿于怀,认为国王敬树超过于爱她,便命侍从将菩提树锯倒。阿育王在与帝须勒卡王后结合三年后,即灌顶前4年,灌顶后37年,两者相加共41年,佛历255年(公元前289年)时,辞世归天。据《世名经》载,阿育王辞世之后,因他行了最大限度布施之功德,得以归天成神。

《缅甸大史》详细地写道:阿育王辞世前夕,因愠怒所致,死后变成一条锦蛇。后来,摩哂陀长老弘诵佛法,它接受了佛法,又由锦蛇之身再死,归天成神。因为此说并非出自可靠的经典,故本史未予采纳。

《悉诃拉事论》 注 中有如下记载:阿育王之友,统治楞伽岛的天爱帝须,后来也成为忉利天中一位神通广大的天神。此二位天神未能在天国享尽神寿,在天帝释恳请之下,下凡来到人世。阿育王在楞伽岛塞陀帝须王时期,降生为富绅之子单补拉;天爱帝须王则投胎到比亚伽婆罗女富绅的腹中。两人到七岁时,均出家为僧,后来均成为具有四无碍辩道的罗汉。阿育王再世称为贡陀拉帝须长老;而天爱帝须再世即比亚伽长老。这两位大长老同时出生,同时出家,同时成为罗汉,同修经典,临涅槃时又在楞伽岛上共展大神通,继又双双圆寂归天。

[1] 《悉诃拉事论》 sihaa vatt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