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毅小说网

第二编【4 / 5】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www.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国王听罢长老的话,非常高兴,心想,没有像我如此慷慨的施主,我的施舍很高尚。我施舍之物赞助了佛教大业。我这样能够成为佛教大业的继承者吗?想到此问长老:“师父,弟子能够成为佛教大业的继承者吗?”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听到国王的问话,想到摩哂陀王子将成为罗汉,摩哂陀王子出家,佛法将极大地得到弘扬。于是说:“尊敬的大王,仅凭布施物品成不了佛教大业的继承者,只能称为斋物施主。即使布施之物从地面堆积至梵界,也称不上佛教大业的继承者。”王又问:“师父,施舍斋物成不了继承者的话,做什么样的善举才能继承佛教大业呢?”长老说:“尊敬的大王,让自己的骨肉子女削发为僧者才能称之为佛教大业的继承者。”听到这样说国王想:我搞这样的大施舍还是成不了佛教大业的继承者,心中很想成为继承者。左顾右盼,正好看到身边的摩哂陀王子。

本来御弟帝须王储出家为僧,拟立摩哂陀王子为王储。虽然如此,但出家为僧比当王储更高贵。想到此处,王便问摩哂陀王子:“朕的爱子,你愿意出家为僧吗?”摩哂陀王子自从帝须王储出家之日起就向往着去当僧伽,所以听到父王此言非常高兴,答道:“父王,孩儿愿意,请父王送孩儿出家,以便父王您能继承佛教大业。”此时,僧伽密达公主也在身旁。大王看到公主问道:“朕的爱女,你也愿意出家为尼吗?”僧伽密达公主说:“孩儿愿意。”国王听到王子和公主的话,心中无限欢喜,便对长老说道:“师父,弟子把儿子、女儿都送去当僧尼。让我做佛教大业的继承者吧!”罗汉僧伽们答应了国王的请求。目犍连子帝须大长老亲自当禅师,摩诃提婆长老为摩哂陀王子剃度为沙弥,因为王子已满20岁,由末阐提长老当业师,让王子受具足戒。摩哂陀王子在戒坛外修四无碍辩道,成为罗汉。僧伽密达公主的师父们有:领其三皈依的阿郁巴梨长老尼、禅师达摩巴梨长老尼。公主时年18岁。师父在戒坛外传授其持守包括戒杀生等的六法戒 注 。(即:持守式叉摩那戒 注 )

即使沙弥尼已60岁,也需持守不杀等戒条两年整。据《律藏》载,两年间不堪忍此戒法之沙弥尼不得受具足戒,故称之为持守式叉摩那戒。

《缅甸大史》说:因僧伽密达公主年仅18岁,所以未受具足戒,剃度为沙弥尼。此说与《律藏》记载不符。

摩哂陀王子及其妹僧伽密达公主出家之时,父王灌顶6年,时为佛历224年(公元前320年)。摩哂陀长老从受具足戒之日起,便在师父处修习经、律、论三藏佛法,时仅三年,便学完所有上座部经典,包括两次佛经结集的三藏经及经释。摩哂陀是师父目犍连子帝须长老的1000名门徒中最长的一位。此时,阿育王已灌顶九年。

[1] 十力,佛教用语。即:佛具有的十种智力。知觉处非处智力、知三世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

[2] 阿轸帝也 acinteyya,意为:不可思议的。

[3] 六法戒,又称之为式叉摩那戒,初为比丘尼者受此戒。即:不淫、不盗、不杀、不虚诳语、不饮酒、不非时食。

[4] 式叉摩那戒 sikkhamāna。

(99) 贡达子帝须长老 注 与苏密达长老 注

阿育王灌顶8年之际,贡达子帝须长老胃痛,其弟苏密达长老化缘求赐奶油为兄医病,但一无所获。结果贡达子帝须长老大痛,在空中盘膝而坐,圆寂归天。

贡达子帝须长老兄弟二人情况如下:昔日,华氏城有一猎户,在山林里与紧那罗女 注 同居生下二子,大哥名帝须,小弟名苏密达。阿育王收养了兄弟二人。长大成人后,出家拜摩诃伐鲁那长老为师,当了和尚。后来兄弟二人均具备六神通 注 ,成了罗汉。

另有学者传说,有一位伽他伐哈那王族世系的公主名叫贡达,乘坐机器妙翅鸟在天空玩耍,一猎户娶其为妻,生下二子,大哥以母亲之名命名,叫贡达子。

当时大哥贡达子帝须长老受胃痛折磨,小弟问道:“此病如何治得?”大哥说:“有口奶油便可。但小弟切莫到王宫去求药,也莫过午后去化缘,就在化斋时去讨吧!”小弟遵照大哥之嘱去做,但未能讨到一点儿奶油。大哥胃痛加剧,即使有百缸奶油也治不好了。大哥胃痛不止终于死去。

《大史》载:大哥之死乃因被蝎子所蛰,得不到一点儿奶油止痛所致。

[1] 贡达子帝须长老 kontaputta mathera。

[2] 苏密达长老 sumitta mathere。

[3] 紧那罗女kinnarā,人面鸟身的一种神鸟。

[4] 佛教名词,又称六通,即: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盏通。

(100)阿育王每日施舍五十万钱财并建四池储放奶油等

阿育王得悉贡达子帝须长老圆寂的消息后,连忙前往拜祭长老的舍利。心中思忖:“在我这样君王的国中,长老竟因得不到一口奶油而圆寂。”于是决定在四面城门处,各造一池;四池分别放满奶油、蜂蜜、糖浆和糖膏。国王布施此四物供民众药用。是时,阿育王每日可从华氏城的四个城门得到40万钱财,从断案中收得10万钱财,共50万钱财。这尚且不包括全国的赋税。国王每日布施50万钱财,其中10万献给尼乔陀长老;10万作为向佛陀敬献鲜花的费用;10万献给三藏经,即作为管理三藏经之学僧们购置四物费用;10万献给普通僧众;10万为购买四门的四池所储药用物品的费用。阿育王用如此巨大的钱财供奉佛教。

国王为何单独献给尼乔陀长老10万钱财呢?因为尼乔陀长老一日需换三次袈裟,因此每日清晨需将袈裟三衣 注 并五百箩香料五百箩鲜花用大象驮送给尼乔陀长老。每天白日、夜晚再各送一次。尼乔陀长老再将袈裟包好分给从别处来挂单的僧伽们。当时南赡部洲的僧伽罗汉大多穿的是尼乔陀长老分送的袈裟。所以,国王每日布施给尼乔陀长老10万钱财。

[1] 三衣即:内衣、上着衣、复衣。

(101)目犍连子帝须长老排除佛教大业祸患弘扬佛法

是时,外道得到的供奉日益减少,甚至不能温饱。十分渴望得到敬奉和布施,纷纷为僧,将自己的外道主张说成:“这就是经、律、论三藏。”剃度不成,就把头发刮光,穿上袈裟,混入持戒的行列。然而僧伽们非常忌讳与外道们一起持戒。当年,目犍连子帝须长老思忖:现今争论已开始,且会日趋扩大。自己处在僧众之中,定难平息这些纷争。于是便将僧团交给摩哂陀长老,自己上阿霍冈葛山去了。虽然在佛教僧伽罗汉们的正确对待钱物、全面持守戒规的抵制之下,众外道仍不能遵循符合经、律、论之戒规,给佛教造成许多灾祸和麻烦。外道们有的祭火;有的四面堆火,自己在中间晒太阳;有的从日出到日落,终日目视日光;有的则极力破坏经、律、论三藏。僧伽们不愿与外道一同持戒,因此,阿输迦罗摩寺整整七年香烛断绝无人持戒。

阿育王得知此事,便派一大臣前往寺庙调解纷争,令僧伽们持守斋戒。大臣不敢再问国王如何调解,就去请教另一位大臣:“大王派我去调解佛教纷争,叫僧伽们持守斋戒。如何去平息纷争呢?”该大臣说:“试举一例,若欲使边野山村安宁,就要杀掉所有盗贼。我理解大王的意思可能是想把不持守斋戒的僧伽们杀掉。”被派的大臣认为言之有理,就来到寺庙召集僧伽们开会,说道:“大王派我来让你们持守斋戒。从现在起你们就持守斋戒吧!”罗汉僧伽们说:“我们不与外道们一起持戒。”大臣听到此言,依次将大小僧侣逐个砍掉头颅。帝须长老看到大臣砍杀众僧,心中思忖,大王不可能派人来杀众僧,一定是大臣的错误。于是显神通使自己站在了离大臣最近的地方。大臣见到帝须长老,知道是大王之弟,不敢杀他。便回来向大王奏道:“为了叫僧众们持戒,臣已将不肯持守斋戒的僧伽依次杀掉,已经轮到御弟帝须长老了。该如何办理?”大王听了大臣之言思绪不平非常惊愕,训斥道:“岂有此理!朕并非派你去杀害僧伽啊?为什么下此毒手?”焦急地驾临寺庙向众长老问道:

“众长老!弟子并未派大臣来杀。可现在成了这个样子。该是谁的罪责?”有的长老说:“是因为大王的话,大臣才杀的,所以大王应负此罪责。”有的长老说:“这是大王与大臣的共同罪责。”还有的长老说:“请问大王是否有意派大臣来寺庙杀僧伽?倘若无此意,只是善意地想让僧伽们持守斋戒,那么大王便无罪责,仅为大臣之罪。”国王听过这些话,心中疑惑,便问:“众长老,谁能帮助弟子解除疑惑,弘扬佛法呢?”长老们异口同声说:“尊敬的大王,只有目犍连子帝须长老能解除您的疑惑,弘扬佛法。”

国王便于当日,派出四位讲经师各有1000名僧伽护送,四位大臣各有1000名侍从护送,前去迎请长老。讲经师和大臣们到了那里说:“国王叫你去。”目犍连子帝须长老不予理睬。国王依前法,又派出八名讲经师、八名大臣各有1000位僧伽或侍从护送,前往迎请。派去的人也和上次一样去说,目犍连子帝须长老仍不起身。国王去请长老,不应该说:来吧!应该说:因为长老您能扶助佛教大业,所以来请。结果派人去了两次,长老也没来。各地对此都很赞赏。赞赏的人们也认为:办理此事用语不妥,才致使长老发火不来的。

国王问:“长老们,弟子已派出两批人去叫,怎么目犍连子帝须长老还不来呢?”“就是因为大王说来吧,长老才不来的。如果您说:今日佛教大业沉沦,为了复兴佛教,请长老帮助弟子吧!长老肯定会来的。”随后,国王遵照众长老的话派出16名讲经师和16位大臣各有1000名僧伽或侍从护送,前往迎请长老。国王又问:“众长老,目犍连子帝须长老是否年事已高?”众长老答:“年事已高。”国王问:“能乘船、坐轿吗?”都说:“大王,不能。”问:“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在什么地方挂单?”“在恒河上游。”于是,国王对所派迎请者们说:“尔等可请长老乘筏,在两岸派人严加保护。”讲经师、大臣们去了。目犍连子帝须长老说:“当初吾出家为僧,目的就是为了扶助佛教。现在时候到了。”遂拿起皮坐垫站起身来。国王在长老到来前夕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头巨大的白象来到身旁。白象从头顶开始抚摩王的全身,搀扶王的右臂。天亮国王请智者圆梦。

智者奏道:“佛经载,不做恶事,就称之为那伽;僧伽罗汉被公认为那伽。此梦预示着将有一位僧伽罗汉来搀扶大王的右臂。”正在此时,听人来报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到。国王忙到江边迎接。在没膝的江水中看到长老从筏上下来,伸出手去接长老。目犍连子帝须长老便抓住国王的右臂。国王从水中倒影看到:手持短剑的禁卫卫士见长老去抓国王右臂,抽剑出鞘,要去砍目犍连子帝须长老的头。忙训斥道:“尔等不得无礼!前次伤害众僧伽就使朕非常痛心。今日更不得伤害长老了。”

目犍连子帝须长老抓住国王的臂,并非想摆架子。而是因为国王请他来是有事相求,自己把国王视为自己的弟子,才抓着国王手臂的。

国王将目犍连子帝须长老迎请至御花园,安排了许多侍卫保护他。国王亲自为目犍连子帝须长老洗脚擦油之后侍奉左右。为了试探长老是否能消除自己的疑惑扶助佛教大业说道:“师父,弟子希望看到您的某种法力神通。”“国王你想看哪一种法力神通呢?”“弟子想看地动山摇。”“想看全动还是部分动?”“两种地动山摇哪种难?”“大王,一杯水,是使杯中水全部晃动难,还是让杯子里的一半水晃动难?”“当然一半水晃动难。”“大王,同样道理,让部分大地晃动难。”“师父,弟子想看更难的那种,即部分地动山摇。”“大王,若想看,请在方圆一由旬的地段里,让车的一只轮子放在东界线内,让马的两条腿踩在南界线里,让一位男子一只脚站在西界线里,再把一杯水放在北界线上。”国王照长老所说布置好。

目犍连子帝须长老进入第四禅定,获得法力,使方圆一由旬内之大地晃动。此时,只见处于东界线内的车轮在颤动,而处于线外的车轮不动;处于南界内马的两条腿和半边身子以及处于西界内男子一只脚和半边身子在颤动,而处于线外的马腿和半边身子以及男子的脚和半边身子都不动;处于北界线上水杯中的水,界线以内部分在动,而界线以外部分却不动。因佛陀不允许变化龙相、妙翅鸟相等变化形象的神通,只允许禅定神通,所以目犍连子帝须长老便显此神通给国王看。

国王看过这样的神通,知道长老有能力扶助佛教大业弘扬佛法。又向长老请教自己的疑惑。“师父,弟子曾派遣一大臣前往寺庙调解纷争,命僧伽们持守斋戒。然而该大臣到了寺庙之后,竟将众僧伽杀害,这是谁之罪?”“大王,你命大臣去寺庙有杀僧伽之意否?”“师父,弟子并无杀害僧伽之意。”“若无此意,罪孽不归大王。”

长老用巴利经文中:“僧伽们,吾讲心意。心有意则身、口、意三者皆可造成恶业。”一语,使国王了解无意则不成恶业的道理。为了进一步说清这一道理,又讲了《鹧鸪王本生》的故事 注 :

“尊敬的大王,昔日,一个偏远山村有一猎鸟人。该猎鸟人在笼子里养了一只鹧鸪,教它啼鸣。猎鸟人把鹧鸪带进林子,利用它的叫声把所有引来的鹧鸪都捉住了。鹧鸪想,因为我,许多亲朋戚友遭了殃,他们的死是我的罪过,就不再出声。猎鸟人见鹧鸪不叫,就拿竹片打它的头。打疼了不得不又叫起来。就这样猎鸟人利用这只鹧鸪,捕捉鹧鸪为生。鹧鸪想,我无意让猎鸟人捕杀众多鹧鸪。而因为我猎鸟人所做的恶业却落到我的头上了。我若不啼叫,鹧鸪们是不可能飞来的。我叫引它们飞了过来,猎鸟人才把所有飞来的鹧鸪都捕杀了。这是不是我的罪过?自从有这个想法之日起,鹧鸪便想找一位智者为自己解除疑惑。一天,猎鸟人又捉了许多鹧鸪,把笼子都装满了。猎鸟人来到出家修习六神通和禅定的佛陀前世仙人寺庙中喝水。把笼子放在仙人身旁,喝过水就躺在沙地上睡着了。鹧鸪见猎鸟人睡去,想向仙人请教自己的疑惑,便对仙人问道:仙人,我不叫,鹧鸪们是不可能飞来的。因为我的啼叫引来了无数亲朋鹧鸪。猎鸟人把所有来的鹧鸪都捕杀了,利用我犯下杀生戒。因此所作恶业是否也有我的罪孽。弟子对此充满疑惑。仙人说:如果你没有做坏事的心意,虽然猎鸟人利用你做了坏事,这恶业也落不到你的头上。你不想作恶,有着纯洁的心灵,没有杀生之念。因此罪恶不会玷污你的心的。”

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在御花园里住了七日,每日向国王诵讲佛法。第七日国王来到阿输迦罗摩大寺,召集众僧伽。国王将自己和目犍连子帝须长老用帘子与众僧伽隔开。将同一观点的僧伽集合成一组,然后按组考问佛陀的主张。当问到外道僧人时,有人说:“佛陀主张永恒。”有人说:“佛陀认为部分生灵之‘行’永恒。”有人说:“佛陀主张有终亦无终。”有人说:“佛陀的主张像阿摩罗鱼一样从不固定。”有人说:“佛陀主张事物无因论。”有人说:“佛陀主张有觉论。”有人说:“佛陀主张无觉论。”有人说:“佛陀主张既不是有觉,也不是无觉论。”有人说:“佛陀认为死了就了断了。”还有人说:“佛陀认为眼前的肉身可涅槃。”

国王已经修习了佛法教义,因而知道这些人不是僧伽而是外道。于是命他们还俗。还俗者竟有六万之众。继之,国王又将另一部分僧人召来,问道:“佛祖有何主张?”众人答:“尊敬的大王,佛祖主张凡事要有分析。”国王问目犍连子帝须长老:“佛祖有此主张吗?”目犍连子帝须长老说:“佛祖有此主张。”阿育王道:“长老,佛法已纯洁,叫罗汉僧伽们守戒吧!”留下护卫人员起驾回城。僧伽们聚会集体诵法持戒。参加集会的有60万。会上,目犍连子帝须长老排除其他观点,讲诵《论事》经。后来,在阿育王灌顶前4年,灌顶后16年共享君王福禄20年之际,即佛历234年(公元前310年)摩诃目犍连子帝须长老在60万僧伽之中,选出1000名精通三藏转识得智的罗汉,举行第三次佛经结集。结集完成之时大地强烈震动数次。第三次佛经结集开始于佛历234年10月月盈日,结束于佛历235年7月月盈日,历时9个月。

《缅甸大史》载,第三次佛经结集是在佛历236年(公元前308年)。与《大史》载阿育王灌顶后第17年举行第三次佛经结集之后,王灌顶第18年时,摩哂陀长老前往锡兰岛;《波罗市迦经释》载第三次佛经结集后8个月,即佛历236年3月月盈日摩哂陀长老前往锡兰岛不相符。

[1] 《鹧鸪王本生》tittira jātaka,本生经第319号故事。

(102) 优波毱多长老

阿育王将从王舍城迎请来之佛陀舍利分成等份,分至南赡部洲的84000个地区,建造84000座宝塔。其中一份带到华氏城大河旁约一拘萨 注 半的地方,将该地平整成手掌心状,用种种奇特的装饰建成一大塔。竣工后拟为大塔等84000座宝塔举行七年七月七日的供奉法会。为防止此善举受到破坏,国王请众僧派出一名法力高强的长老。众僧聚会商议,但无人敢于承担此教训魔罗的任务。第三天,众僧正在集会之时龙国的一位龙王前来向众僧膜拜,南铁围山的妙翅鸟从天而降欲擒拿龙王。众僧皆无力阻止,在众僧再三请求下一位七岁的沙弥进入第四禅定,显示神通。在妙翅鸟距龙王身躯约一人一臂近时失去冲力,像一块厚大的石板坠落逃走了。

众僧说:“沙弥,你一直不说话也不承担任务应该受罚。阿育王为宝塔举行供奉法会时应由你来制服会造成麻烦的魔罗。”沙弥说:“我可以推荐一位比我更具神通的罗汉优波毱多长老。他在大海之中拨开海水,变化出一座百宝彩楼。长老在彩楼中宝座上已坐禅入定多日未进斋饭了。制服魔罗没有比他再合适的人选了。佛陀在世时在王舍城化斋,七岁的富绅之子毗耶陀须以虔敬的心情双手捧起细土作为斋饭向佛陀布施。佛陀用钵接受了他的布施。授记说:‘阿难陀,这个孩子因布施细土的善果,将在神国享尽福禄,佛历218年(公元前326年)他将以阿输迦达摩罗阇 注 为号在华氏城作为有威力的转轮王登基。将大行善事广积功德,借助优波毱多帝须那伽长老 注 之神通,举行七年七月七日的供奉法会,并以棉花缠身火祭佛陀舍利,因此功德得预流果升居神国。’”众僧闻言十分欣喜,遂派两罗汉去请优波毱多长老。

优波毱多长老到来之后,众僧伽道:“你月盈月晦持斋守戒未来参加僧伽集会。只看重自己的安逸幸福,不关心僧伽的事业,不敬重僧伽,应该受到惩罚。你就来管教魔罗吧!”优波毱多长老认罚,说:“贫僧尚未进斋。”有一僧过去是华氏城一富绅之子。削发出家后,父母出于对儿子的疼爱,在每日准备斋饭时,皆请四位罗汉进斋。因此功德善果,如今每日必得四钵斋饭。留下一钵斋饭,请优波毱多长老随意取用。优波毱多长老说:“你的斋饭不洁,不是诚心诚意布施的斋饭,仅仅是出于对孩子的疼爱所做的善事。贫僧不要。”还有位僧伽。昔日乃华氏城一位精通吠陀的婆罗门,人们用酥油、蜂蜜、饴糖、麻油等制成香甜可口的滋补食品款待他。他吃罢来到城外一处林中,将腹中食物吐出来喂过一条多崽的母狗。因此功德善果,得到酥油、蜂蜜等制成的香甜斋饭两份,对优波毱多长老说取一钵去用吧。优波毱多长老说:“贫僧不要用吐出食物积来功德所得到的斋饭。贫僧只食用随意化缘的斋饭。”阿育王听众僧伽说优波毱多长老是一位能降服魔罗的神通广大的长老,有意试探一下。当优波毱多长老进宫用斋后返回时,放出一头发情的大象。长老知道是国王所为,当大象来到近前时,施展神通,大象顿时变成石象,高翘着鼻子立在原地。随后又恢复原状冲着长老顶礼膜拜后返身而回。

在大塔周围半由旬的地方点燃起油灯,魔罗吹出飓风企图熄灭油灯。优波毱多长老施展神通将风引向远方。魔罗又先后降下了沙砾雨、石丸雨、盘石雨,优波毱多长老施展法力使雨降到宇宙之外。魔罗又变化成一头大公牛冲着油灯奔跑过来,优波毱多长老就变成一只老虎追去。魔罗又变作七头巨龙,优波毱多长老变化成咖咙大鹏去捉。魔罗又化身一个手持棕树般长短闪闪发光铁矛的大鬼兜头就扎,优波毱多长老随即变成比大鬼高两倍的巨鬼两手持双枪对刺过去。魔罗惧怕万分变成人形站在优波毱多长老面前。长老施展神通将一条令人作呕的腐烂长满蛆虫的死狗挂在魔罗的颈上,并且让他取也取不下,才放他走。

魔罗去找四大天王、天帝释、众梵天等请求帮它把颈上的死狗取下。众天神都不肯帮忙。魔罗只得再次来到优波毱多长老面前,甜言蜜语地说:“我认输了,您把这死狗给我摘掉吧!”优波毱多长老把魔罗带到一座大山前,把他颈上的死狗除下,将腰带变成一根长绳,把魔罗牢牢地绑在半山腰,说:“魔罗,不许你到别处去!只要阿育王的供奉佛塔盛会没结束,就只能待在此地。”讲罢,优波毱多长老便自己走了。过了七年七月七日佛塔盛会结束之后,优波毱多长老才又来到山上,躲在一旁听魔罗在讲些什么。魔罗感到无聊念叨着僧伽罗汉,绕着大山转圈。平静下来时,也想起佛陀的恩德,祈求将来成佛。

优波毱多长老赶紧给它松绑,让它顶礼膜拜。对魔罗说:“魔罗,我已为你的利益尽力了。国王的善业可能遇到的麻烦也避免了。因为你祈求成佛,所以是值得敬拜的。佛陀在世时你见过他,我没有见过。你就施展神通变成佛陀和他弟子们的形象给我看看吧!”魔罗说:“优波毱多长老,如果你不向我顶礼膜拜,我就变化给你看。”优波毱多长老也答应了。魔罗走入林中。优波毱多长老也施展神通请僧伽们集合在一起。想瞻仰佛陀形象的人都簇拥着长老来了。这时魔罗变化成佛陀形象,优波毱多长老忘却了给予魔罗的承诺,以毫不动摇的虔敬之心对着佛陀形象就拜。魔罗立即隐没了佛陀形象,问道:“优波毱多长老你为何顶礼膜拜?”优波毱多长老说:“我没有拜你,我在拜面前的佛陀和他的弟子们。”从此魔罗也虔敬佛法了。

《缅甸大史》写道:阿育王为了能七日进行供奉,他用棉花将自己的全身缠绕,一直缠到腕部,然后沾满香脂,站立着火供佛塔。火焰冲天足有七人多高。国王赞颂佛陀礼敬三宝,火焰丝毫未伤及肌肤,却像涂抹了檀香粉一样凉爽无比。这样供奉了七日之久,然后沐浴更衣,在人神簇拥之下自右绕佛塔三周,听法七夜,斋宴众僧。礼佛诸事完毕后在文武官员和无数武士簇拥下返回王宫。

《缅甸大史》所写是根据六卷本《世名经》所载写成的。依照贤哲们的说法《世名经》乃不属于佛经结集的经典。上述内容在佛经结集会上念诵的任何一部巴利文经及注疏中都没有提到过。《世名经》说,为制服魔罗,众僧伽推举名为帝须那伽的优波毱多长老。优波毱多长老施展神通变化成妙翅鸟、老虎等来制服魔罗。《缅甸大史》也完全按照《世名经》的说法写了下来。

佛说《式叉论》 注 中规定,不可隐没自己的形象施展变相神通,将自己变成龙、妙翅鸟等。守戒的僧俗都不敢违犯《式叉论》的规定。即使断了“四流”之念 注 的罗汉,在可能丧命的情况下也不能违犯此戒。可见《世名经》中关于优波毱多长老施展变相神通隐没原形变成老虎、妙翅鸟等之说,是不适宜的,是违背律藏精神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