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www.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清信士王梵行。琅琊临沂人也。少失两眼。其母慈念。口授法华。至年十三。一部通利。仍昼夜诵习。凭心专到。诵得一万七千遍。虽目无睹。而行来不须前导。自识坑坎。能织席簟缝衣书疏。胜有眼人。人咸疑其别有所得。年七十一。开皇六年终。尸陀草野。鸟兽不敢近。肉既消画。唯余白骨。舌方出口。长一尺余。色如莲华。其弟慧义以砖函盛之。久而不烂。
第四段因缘周 化城喻品
羽族惯闻而便脱业躯 比丘暗诵而即离鬼难 感悟前生之师弟 通交二世之爷娘
羽族惯闻而便脱业躯
东晋时有僧法志。结庵余杭山。诵法华经。朝夕不懈。有雉巢于庵之侧。每闻诵经声则翔集于座旁。若侍立听受状。如是者七年。一日憔悴。师抚之曰。汝虽羽族而能听经。苟脱业躯必生人道。明旦遽殒。即埋之。及夜方假寐。梦童子再拜曰。我即雉也。因听师诵经。今生于山前王氏家为男子。右腋犹有雉毳可验。僧诘朝至其家。问之果然。王氏一日设斋。志方踵门。此子遽然曰我和尚来也。举众异之。携以示志。志抚之曰此我雉儿耳。遂解衣周视其腋下。果有雉毳三茎。至七岁。宜听出家。父母唯之。至时入山。十六落发。以腋有毳命名昙翼。授与莲经不遗一字。既为僧已。随方问道了悟宗乘。得大辩才。东游会稽因至秦望山。遂伐石诛茅为住山计。专诵法华。仅于一纪。一日将曛。有一女子身被彩服。手携筠笼。内有白豕一只。大蒜两根。立於师前泣而言曰。妾山前某氏女。入山采薇。路逢猛虎奔遁至此。日已夕。草木阴翳。豺狼纵横。归无生理。敢托一宿可乎。师称嫌疑坚却不从。女子雨泪哀鸣。师不得已让以草床。即蒙顶诵经。至于三更号呼疾作。称腹疼痛。顗师视之。师投以药。女子痛益甚。叫不绝声。曰倘得师为我案摩脐腹间。庶得小安。不然即死。佛法以慈悲方便为本。师忍坐观不一引手见救耶。师曰。吾大戒僧。摩挲女身。此何理也。恳求之切。即以巾布裹锡杖头遥以案摩。斯须告云。已瘳矣。翌晨女出庭际。以彩服化祥云。豕变白象。蒜化双莲。女子足蹑莲华。跨象乘云而谓曰。我普贤菩萨也。以汝不久当归我众。特来相试。观汝心中。如水中月不可污染。言讫缥缈而去。尔时天上雨花。地皆振动。是日太守孟公顗方晨起。忽见南方祥云氤氲光射庭际。而云下隐有金石丝竹之音。访问得师普贤示化状。遂并师之道行闻于朝廷。即奉勑建寺。额号法华。时晋安帝义熙十三年也。 出现应录及法华寺碑。
比丘暗诵而得离鬼难
昔外国山寺有年少比丘。每诵法华。尝於寺外经行遇罗剎女鬼变为妇人。甚好姿首。来娆比丘。比丘被惑遂与之通。通后精神怳忽无所觉。鬼负之飞行。欲还本处规规将啖。於夜前分从一伽蓝上过。比丘在鬼上闻伽蓝中有诵法华经声。因即少惺。忆己所习。乃心暗诵之。鬼便觉重。渐渐近地。遂不能胜。弃之而去。比丘少时醒窹。闻有锺声。寻声到寺扣门求进。具陈本末。然计去其乡已二千余里。诸僧云。此人犯重不可同止。有一上座云。此鬼神所惑。非是自心。既脱免。现经威力。可留住寺。令其忏悔。后遇彼乡信乃发遣之。 出弘赞第六。
感悟前生之师弟
释昙谛者。其先康居人也。后移吴兴。谛母黄氏。昼眠梦见一僧呼黄为母。寄一麈尾并铁镂书镇。黄既眠觉。见二物具存。私密异之。因而怀孕生谛。谛年五岁。母以尘尾等弄示之。谛曰秦王所饷。母曰汝置何处。答曰不忆。至年十岁出家。学不从师。悟自天发。后随父之樊邓。遇见关中僧道人。忽然唤。曰童子何以呼宿士名。谛曰阿上本是谛沙弥。汝曾为众僧采菜被野猪所伤。不觉失声耳。今何忘耶。然僧经为弘觉法师弟子。为僧采菜被野猪所伤。初不忆此。乃诣谛父。谛父具说谛生本末并示书镇尘尾等。乃悟而泣曰。即先师弘觉法师也。而师经为秦主姚苌讲法华。贫道为都讲。姚苌饷师二物。今遂在此耳。追计弘觉舍命。正是寄物之日。复忆采菜之事。弥增悲悼。谛游学内外。过目则记。讲法华.大品.维摩各十五遍。终於宋元嘉末年。费长房曰。弘觉法师弟子僧。师徒匠道名重二秦。什物三衣亦复何限。唯书镇尘尾保惜在怀。及移识托生。此之二物遂得同往。 出弘赞第二本出高僧传。
通交二世之爷娘
新罗国有金果毅。生一男子。从少出家。乐读法华经。至第二卷误烧一字。年十八忽从天丧。边生别处金果毅家。又得出家。即徧受读法华经。至第二卷每於一字随问随忘。梦有人云。小师前生向某乡某金果毅家生。亦得出家。在彼生时。读诵法华。误烧一字。是以今生随得随忘。彼旧经现存。往彼自看。此小师依梦向彼寻觅。果得其家。借问投宿前生父母。依俙欲识。寻访旧经。乃见第二实烧一字。小师及前父母悲喜交并。二家遂为亲好。彼此无二。当即言及州县。州县奏闻。举国传咏。即贞观时也。 出弘赞第九。
第五段 五百弟子授记品 授学无学人记品
野雉忽尔转身 阎王耸然弹指 融酥满器 兵卫盈庭 神人警寝而进船 天帝收经而入藏
野雉忽尔转身
师讳道生。遁迹虎丘寺。有讲台石。至今存焉。一时居半塘。诵法华经。忽有一雉常来听受。一日不见。师念之。夜入梦云。某因听经。遂获改报。今在某家为儿子。待过数年却来奉事。洎师询之。果尔。及出家。无何童子之年便命终。因[疗-(日/小)+土]于林。一夕俄而放光。辉照塘坞。乡人异之。启看。乃获一舌。生青莲华。因是起塔。后葺成寺。即今半塘寺是也。 出现应录上之一。
阎王耸然弹指
释慧度。吴兴人也。菜食长斋。诵法华经。忽染祖暴亡。五日还活。自说见阎罗王。服远游冠。衣缨如今王者。侍卫亦然。始时仪容温雅。亦判罪人事。便大瞋怒。须面动异。问度有何业。答诵法华经。王耸然弹指。召出金床与度坐。请诵一徧究竟。王曰。此功德不可思议。法师年寿未尽。亦以经力扶持。更延二纪。后果得二十四年。陈文帝元嘉时亡。春秋七十余。 出弘赞第六。
融酥满器
释智藏。夏州人也。年少出家。住大兴善寺。每诵法华经。以千徧为限。当损心吐血经数日。寺僧季暮告藏曰。传闻损心用小便和面作浆服之即差。藏云。誓於千徧之内不以秽物熏经。此虽为药。终乖宿志。乃洒扫庭除。奉经置案。烧香旋绕礼拜祈诚。尔夜忽如睡梦。见一梵僧与藏取水和面作浆。授之令服。藏饮之未半。欻然即悟。乃心力倍常。还遵旧贯。贞观九年有夏州僧石法师闻藏诵经。奉酥三斤以充供养。藏盛以一器。初日以铜匙取中心桃许。明日更取乃见旧处融酥凝满。从夏至秋日取如故。藏私心庆悦。始悟醍醐自出。到八月。分此旧酥与同寺僧灵响禅师。为响说之。又每闻异香及弹指之响。屡为幽人唤之令起。而前后所诵一万余徧。仪凤三年。年八十八。终於净影寺焉。但以戒足少亏。不获深悟。识者恨之。 出弘赞第八。
兵卫盈庭
释僧映。少出家。住江阳永齐寺。诵法华经。至于年老诵习无辍。与一法师并房。法师意常嫌诵经声高。妨癈看读。请骞师谏之。尔日初夜月朗。僧映依常诵经。骞师欲往谏止。开户望见映房前有数千人。身着甲铠持弓带仗。叉手胡跪以听诵经。骞师即退归房。明日备向此法师述昨宵所见。共往忏悔嫌恨之罪。映凡常行往恒闻前后有甲仗之声。开皇年中卒於寺矣。 出弘赞第七。
神人警寝而进船
释宝玦。张孝秀弟也。出家住匡山寺。诵法华经甚得通利。而不能善摄身口。梁邵陵王嫌之。夜遣二人密往杀玦。玦时在床卧息。忽梦见四人到床前。手摇玦云。邵陵王遣人来杀汝。汝那得安眠。玦因惊觉即起。向后开门。仍觉前户有人入声。心转惶怖。出至房后本有池水。由来未经涉入。不测深浅。怳忽之间忽见一船二人倚篙待之。玦乃上船到彼岸竟。即见邵陵王所遣二人已在池边。但[得-彳]水不得过。自后折节读诵。善能断契。人所仿效。时人呼为卢山杀契者是也。 出弘赞第六。
天帝邀经而入藏 静和宅主
宅主。康宗大王之庶女。权臣晋康公之室也。知权势氷山不久。叹浮生火宅无安。思修出要。幸闻圆妙始开白莲社。同愿创成。力为外护。又塑成无量寿如来。下安于主殿。又愿成金字莲经。凡百妆严。无一不备。寄献于圆妙。妙请山人一如书写。如后梦感神人自空而下曰。所写金字法华已安忉利天第二额梨藏中。 出海东传弘录。
第六段 法师品 见宝塔品
鬼莫能害 舌不可耕 皂客还输本钱 仙翁特请一品 空中弹指 座上生香
鬼莫能害
绍兴二十八年。无为军指使李遇。迎新郡大守於城西。既行十余里。忽见百许人从路旁出。皆如三五岁儿。大呼而前。合围击之。李初不惧与相驱。每奋拳必十数辈仆地。才仆即起。已散复合。如是数四。有跃而登肩取巾解发者。李益窘走不可脱。且击且前。俄一老叟布袍草履。不知自何来。厉声咄曰。此官人常持法华经。若损他。岂不累我。叱令退。鬼遂散。老人亦不现。老人疑土地神云。 出夷坚于志。详见现应录。
舌不可耕
龙朔年间。京师高文常读法华经。一日乘马出顺义门。忽见两骑追捉。问之。乃曰我是阎王遣来追汝。文慞惶逃避。皆不免。即被拽下马。挽却头发。如同刀割。家人舆归。至晚苏云。阎王问我何故盗僧果子。因何说三宝之过。遂依法伏罪。无敢措言。王判盗果之罪合吞铁丸四百五十枚。四年受之。说过之罪。合耕其舌。因令放释。遂苏。少选还绝。口如吞物。通身疱赤。有苦楚相。又经一日醒云。某在地狱四日。吞丸乃尽。苦毒不可复言。方欲拔舌耕之。拔而不出。勘案所。乃曰常读法华经。舌不可出。遂放得活。今现在化度寺圆满师处听法忏悔云。 出南山三宝感通录。详见弘赞第九卷释法眼传及现应录。
皂客还送本钱
严恭。字近礼。本泉州人也。家富於财而无兄弟。父母爱恭。言无所违。陈大建初。恭请於父母。愿得钱五万往杨州市物。父母从之。恭乘船载钱而下。去杨州数十里。江中逢一船载鼋(鼋。说文云大鳖也)。将诣市卖之。恭问。知其故。念鼋将死。因请赎之。鼋主曰。我鼋大头别。千钱乃可。恭问有几头。答有五十。恭曰我有钱五万。愿以赎之。鼋主喜。取钱付鼋而去。恭尽以鼋放江中。而空船诣杨州。其鼋主别恭行十余里。船没而死。是日昏暮。乌衣客五十人诣恭本家寄宿。并以钱五万付恭父母曰。君儿在杨州。附此钱归。愿依数受也。恭父母怪愕。疑恭死。客曰。儿无恙。但不须钱。故附归耳。恭父受之。记是本钱。而皆水湿。留客为设食。客明旦辞去。后月余。恭还家。父母大喜。既而问附钱所由。恭言无之。父母说客形状及附钱日月。乃赎鼋之日。於是知五十客皆所赎鼋也。父子惊叹。因徙家杨州。专勤福业。常读法华经。一时读至见宝塔品。辍经叹曰。宝塔之内有二如来。分身诸佛其数不少。我今何为不能感见。慨叹良久。至夜忽梦一胡僧语曰。若诵此经。欲见诸佛。当解说书写流通供养。斯愿可谐。恭因发心造经一百部。未及成办。忽得重病。乃更发愿增造一千部。病既愈。即於住宅起造经堂。若纸若笔必以净心。不行欺诈。随得便营。书生常十数人。如法供给。恭亲捡校。劳不告倦。有人从贷经钱一万。恭不得已与之。其人得钱。船过中流。忽尔沉覆。钱失人活。是日恭入库。见元钱俱湿。颇怪之。后见贷人。方知没溺。一日忽有异僧年八十许。自云从龟兹国来。今往罗浮山去。闻君造经。愿请一部。恭授与经。僧赠金一瓶。重四十两。愿助造经。言已而退。莫知所止。又有候志从鄱阳来。至宫亭。有人引入庙。见神人案剑而坐。问志还识杨州造法华经严恭否。我欲寄钱一万入其功德。语已便隐。志次日至当涂。忽有一人来觅候志。乃留钱一万。逼令受之而去。志思惟。知是神钱。才到杨州以钱付恭。恭志更弥坚。造至三千部。又有渔人夜见江中火。焰焰浮来。以船迎之。乃是经一函。即严恭所造。后发愿云。无一字不经眼。无一字不用心。然严恭造经之多。至於子孙犹传其业。世号严法华也。隋季盗贼纵横。至江都。皆相与约。勿入严法华里。里赖之获全。前后所写二千五百余部。 本出灵瑞集及感通录。详见弘赞第十及现应录。
仙翁特请一品
昔有一法师常诵法华经。一日云游经过山路。有一仆请入山中小斋。及至门。有一老人容仪不凡。出揖迎入。敷一高座。老人请云。愿闻宝塔品。师升座。诵一徧。老人以桃一颗金一叶报之。仍命一仆送出。师出谷口。问其仆曰。老人是谁。其仆以指书师掌上。姓孙名思邈。其仆遂不现。师食桃不死。卖金暴富。 出现应录。
空中弹指
杨州栖灵寺僧道艺。常诵此经。每至见宝塔品。空中弹指数十下。自此之后精诵倍常。
座上生香
释万相。雍州万年人也。讽诵法华。兼敷义理。凡讲十余徧。曾於檐下诵经。忽有白雉驯伏左右。以手取之。初不惊扰。随相来去。或炉中火炭自然而出。或床后荐间异香频发。又於房后木上金铜龛像无何而至。青雀一双两边侍立。相收得像。鸟忽飞去。又於中夜静坐。忽然似梦。见西北天中宝塔高广严饰。望之无际。又见东北七星中七佛从星中出。金容端粹朗照赫然。相悲喜交祫。礼拜赞叹。少选之间倐然而灭。其所诵凡四千余徧。将终之际。令门人称普贤菩萨名。俄自云。普贤菩萨来。右胁而卒。春秋七十四。 出弘赞第八。
第七段 提婆达多品 劝持品
身托莲胎 名标花座 圣僧教诵 海神请闻 鸽受人身 鬼脱厕报
身托莲胎
王淹。字公远。琅琊临沂人也。祖份尚书左仆射。淹官至黄门郎新安大守。专心佛道。无懈晨昏。持诵法华积有年稔。其弟固。亦菜食。诵法华经。淹亡与固梦云。吾得生西方无量寿佛国。胎生在铁叶莲华内。五百岁方得出胎见佛。以诵法华苦到。故得生西方。以愚痴多疑。故受胎生。止报汝知。汝诵经勿懈也。於是别矣。 出弘赞第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