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色江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www.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夜幕降临,宫内御书房内,朱元璋正翻阅朱瀚与朱标的奏章,见到此次募捐大会的成果,满意地点了点头,朗声道:“瀚弟、标儿,二人果然不负朕望!”
翌日,朱元璋特赐嘉奖,命工部加快修建京城“民情司”的分支,以更好地处理民生问题,并特命朱瀚与朱标共同督导,确保政令畅通。
朱瀚站在“民情司”门前,抚着那刚刚挂上的匾额,心中感慨万千。朱标走到他身旁,轻声道:“皇叔,‘民情司’已然运作,未来,我们该如何更进一步?”
朱瀚深吸一口气,眼中透着坚定:“标儿,民情复杂,不是一朝一夕能尽解,咱们需设立更多的巡察制度,定期派人前往各地,实地走访,方能真正为民解忧。”
朱标听罢,郑重地点头:“皇叔所言极是。这就安排人手,挑选忠诚可靠之士,四处巡察。”他目光坚定,心中已有了明确的方向。
“标儿,记住,体察民情非一日之功,唯有日日精进,方能得民心。”朱瀚语重心长地说道。
朱标目光坚定,深吸一口气,微微一笑:“皇叔所言极是。既然‘民情司’已然初具规模,那便应在全国推行,逐步建立地方分支,确保民意上通下达,真正实现君民一心。”
朱瀚微微颔首,眼中透着欣慰:“正是此意。京城之民情尚且易察,地方百姓远离朝廷,正需这般机构方能倾听民声,确保陛下所施之政务皆合民意。”
两人正谈论之际,一名侍卫疾步而入,拱手禀报道:“王爷、太子殿下,工部尚书李尚书求见。”
朱标神色一凛,朝朱瀚点了点头:“李尚书乃实干之臣,定是为‘民情司’扩建之事而来。”说罢,吩咐道:“快请!”
不多时,李尚书步入厅堂,拱手行礼后,直言道:“王爷、殿下,臣已奉旨主持‘民情司’的扩建事宜,经过多日商议,臣拟在江南、山东、湖广三地设立分司,派遣精干官员前往驻守,定期汇报民情。”
朱瀚目光一亮,抚掌道:“此乃上策,江南富庶,山东民风强悍,湖广地大物博,均是国之重地,若能率先推行,定可为日后推广至全国奠定基础。”
朱标沉吟片刻,问道:“李尚书,选派官员之事可有章程?此事关乎百姓福祉,不可懈怠。”
李尚书恭敬道:“殿下所虑极是。臣已拟定章程,选派官员皆须由户部、礼部、吏部三方共同考察,选出品行端正、熟悉民情之人。臣亦提议,在各地分司设立‘民言亭’,百姓可随时前往申诉,确保消息无阻。”
朱瀚闻言,朗声笑道:“李尚书果然周密,若有此‘民言亭’,百姓必定敢言直诉,朝廷方能决策得当。”
朱标亦满意地点头:“就依李尚书之策,尽快筹备推行,若有难处,可随时来报。”
李尚书拱手领命,满脸自信地告退而去。
当夜,朱瀚站在书房内,望着窗外繁星点点,心中思索着未来的布局。片刻后,门外传来轻轻的脚步声,朱标缓步走入,手持一封书信,神色略显激动。
“皇叔,这是江南官员急报,苏州一带已有百姓听闻‘民情司’之设,纷纷聚集,盼能早日开设,解决地方水患之忧。”朱标缓缓道,眼中闪烁着光彩,“可见此举已得人心。”
朱瀚闻言,嘴角微微扬起,轻叹道:“民之所向,政之所依。此事越早越好,标儿,你亲自起草一封奏章,向陛下请旨加快进度,同时派遣专员南下,先行探查情况。”
朱标欣然领命,当夜便挥毫疾书,第二日清晨,便遣人将奏章送入宫中。
数日后,御书房内,朱元璋细细翻阅奏章,脸色严肃而专注。他放下奏折,沉思片刻后,对身旁的刘伯温说道:“朕本以为‘民情司’不过是小打小闹,不曾想,竟能如此迅速收效,看来瀚弟与标儿确实用心。”
刘伯温微微一笑,拱手道:“陛下,瀚王爷与太子殿下胸怀宽广,真正关心百姓疾苦,实乃国之栋梁。微臣以为,‘民情司’若能推广至全国,必能为我大明打下民心基础,稳固江山。”
朱元璋沉吟片刻,目光坚定地说道:“准奏!传旨瀚王与太子,即刻着手在江南、山东、湖广设立分司,并责成六部全力配合。此事不可有误!”
旨意下达后,朱瀚与朱标迅速展开行动,派遣精兵护送官员南下,同时设立监察小组,确保‘民情司’顺利推行。
一日午后,朱瀚与朱标再次聚于“民情司”大堂,正听取南下官员的汇报。
“王爷、殿下,苏州已初步搭建分司,百姓纷纷前来诉求,其中以水患问题最为紧迫,地方官员虽曾尝试治理,但成效甚微。”一名身穿官服的年长官员恭敬禀报道。
朱瀚微微颔首,问道:“当地官员态度如何?可有推诿?”
那官员连忙摇头:“回禀王爷,当地官员皆极为配合,并积极筹措人力物资,只盼‘民情司’能助力推动此事。”
朱标闻言,心中一松,缓声道:“既然地方官员愿意配合,那便事半功倍。立即调派水利专家前往苏州,协助勘察水患根源,制定治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