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毅小说网

第一千零九章有人敢于出面作证?【1 / 2】

墨色江南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www.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朱瀚微微颔首,目光沉稳地环顾四周,见众人皆神情肃然,便缓缓道:“标儿,苏州乃江南重地,水患若久未解,势必影响地方百姓生计。此次我们不仅要解决眼下之困,更需制定长远之策,杜绝后患。”

朱标闻言,沉思片刻,随即转向随行的水利官员,正色道:“张大人,此次前往苏州,你等需亲自巡查沿岸,查看堤坝是否稳固,若有损毁之处,务必立刻修缮。同时,征集民间匠人,共商良策,莫要大费银两却不得实效。”

那名被称作张大人的水利官员拱手应道:“殿下放心,微臣必不负所托,定会竭尽全力,务使苏州水利畅通,百姓安居乐业。”

朱瀚满意地点头,随即转身吩咐:“命工部调拨银两,优先用于苏州堤坝修缮。标儿,此事还需户部与工部密切配合,确保所需物资不拖延。”

朱标神色坚定,拱手道:“皇叔放心,亲自督促,务必不出纰漏。”

众人正商议之时,忽有一名锦衣卫疾步而入,单膝跪地,拱手禀报:“殿下,王爷,江南运河沿岸部分百姓听闻朝廷派人治理水患,纷纷来信,希望能在自家村落附近修建小型水渠,以便引水灌溉。”

朱标微微一怔,目光投向朱瀚:“皇叔,此事虽是百姓自发之请,但若能顺势而为,或可缓解地方旱涝不均的困局。”

朱瀚沉吟片刻,缓缓点头:“民有所需,政有所应。这正是‘民情司’设立的初衷。传令下去,让水利官员在巡查之余,留意乡间地形,凡是条件许可者,尽力修建,若实在难以施行,亦需向百姓解释清楚,避免滋生怨言。”

锦衣卫领命而去,朱标见此,心中甚感欣慰,感叹道:“皇叔,‘民情司’方才成立,便已能迅速回应百姓需求,可见此策大有可为。若能继续推行,恐怕将来百姓无不称颂。”

朱瀚微笑道:“标儿,治理天下,最难的便是做到‘事事细微而合于民意’。朝廷政令往往以宏观为主,而百姓之所需,多在细枝末节。如今‘民情司’虽已初见成效,但仍需时间沉淀,方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两人相视而笑,正欲继续商讨详情,忽然一名内侍匆匆而至,躬身禀报道:“瀚王爷,太子殿下,陛下传召二位入宫议事。”

朱瀚微微一笑:“看来皇兄已有决断,标儿,随我入宫。”

二人随即换上朝服,乘马车缓缓驶入皇宫。御书房内,朱元璋端坐在龙椅之上,手中翻阅奏折,见二人进来,放下奏折,目光中透着赞许之色。

“瀚弟,标儿,朕看了你们奏报,‘民情司’确是个好主意,短短时日,便已初显成效。”朱元璋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威严,“只是,朕听闻,不少官员对此事心有疑虑,认为此举会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威,朕想听听你们的看法。”

朱标上前一步,拱手道:“父皇,地方官员若将百姓安危放在心上,‘民情司’不仅不会削弱其权威,反而会成为他们施政的得力助手。若有官员对此存疑,恐怕更多的是担忧自己的政绩。”

朱瀚亦上前,恭敬道:“皇兄,‘民情司’的设立,旨在帮助朝廷洞察民意,辅佐地方治理,而非僭越地方权力。臣弟以为,可以定期向地方官员征询意见,让他们也参与到‘民情司’的运作中,形成合力。”

朱元璋沉吟片刻,目光凌厉:“如此说来,的确可行。朕原本还担心地方官员阻力重重,既然你们已有对策,便放手去做。不过……”他语气一顿,继续说道:“不可放松对官员的监察,尤其是那些平日里高高在上的人,朕最厌恶欺上瞒下之徒。”

朱标郑重拱手:“父皇放心,定会严加监管,不让‘民情司’沦为摆设。”

朱元璋满意地点头,忽而语气缓和了些许:“瀚弟,标儿,朕这几日听闻百姓们在街头巷尾称你们为‘民心双贤’,你们办事,连朕都要多加放心啊。”

朱瀚与朱标相视一笑,恭敬道:“陛下谬赞,臣弟与太子殿下不过尽己所能,竭力为民罢了。”

朱元璋摆摆手,语气多了几分柔和:“去吧,继续筹划,朕倒要看看,这‘民情司’能做到什么程度。”

朱瀚与朱标离开御书房后,走在宫中回廊上,微风拂过,朱标沉吟片刻,开口道:“皇叔,父皇对‘民情司’甚是看重,如今虽已初具规模,但各地情势不同,想要真正发挥功效,恐怕还需细化运作方式。”

朱瀚微微一笑,目光沉稳:“你说得对,标儿。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民情,若一概而论,难免流于形式。依我看,民情司应当因地制宜,针对各地具体情况设立不同职能。”

朱标闻言,点头赞同:“皇叔所言极是。比如江南之地富庶,民众多以商贾为生,或可设立‘商贸部’,专门听取商户诉求,解决交易往来之难。至于北方,百姓以耕种畜牧为生,便应侧重于农业事务。”

朱瀚闻言,目光一亮,拍了拍朱标的肩膀,笑道:“好,标儿,你已经学会从民生出发,体察百姓之需。如此看来,不如我们再细化几项职能,比如‘农事部’,‘匠作部’,‘诉讼部’等等,确保民情司真正做到为民解忧。”

朱标深以为然,沉吟道:“既然要因地制宜,那这些职能部门的设置便需慎重挑选主管之人,不仅要熟悉地方事务,更要清廉正直,真正为百姓谋福。”

朱瀚笑道:“此事不难,我会向皇兄建议,从六部及地方官员中遴选一批经验丰富、口碑极佳之人,予以考察后委以重任。同时,为避免有人敷衍了事,需设立考核制度,若民众满意,方能留任,若有懈怠,便即刻撤换。”

朱标连连点头,眸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皇叔,若能如此施行,大明百姓将会更加信赖朝廷,父皇也能高枕无忧。”

正说话间,一名锦衣卫快步而来,拱手道:“殿下,王爷,御史台魏大人求见。”

朱瀚略一沉思,随即笑道:“魏大人向来以直言敢谏著称,想必是听闻‘民情司’之事,特来建言。”

不多时,魏御史步入堂中,神色肃然地行礼道:“王爷,殿下,微臣素来敬佩二位为国为民之心,此番特来献上一策。”

朱标温和地道:“魏大人请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