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www.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阿猴林山:在凤山县东,林木茂密,渐入番界。
赤山:在凤山县东十里。上有汤池。旧志:去府一百四十里。通志:陂阤平衍,时有火出其上。由此而南,悉属番社。又凤弹山东北一山,土色纯赤,亦曰赤山。
观音山:在凤山县东南十五里。旧志:有水西流,入小冈山水。通志:在阿猴林西北,起伏盘曲,中峰屹立,若菩萨端坐,众小峰拱峙于侧,故名。又七星山,联络观音山之北,七峰皆戴石如星。
傀儡山:在凤山县东南六十里,土番所居,呼为「加唠」。通志:在县治东,冲霄耸起,常带云雾。舟行至澎湖,天气晴霁,即见此山。重冈复岫,皆人迹所不到。总呼为傀儡山。野番出没于此。其分支为北叶山,自是而南为蜈蜞岭。其左为琅峤山,又南而直抵于波涛中者为沙马矶。自矶回转而东,有两峰并峙,高出天表,为纲卒山、老佛山。由二山络绎而北,累累不绝,又有朝华离山、大柴高山、霄马于山、大乌万山,皆背立傀儡山之后,俯临海中。
毘南谧山:在凤山县东南二百二十里,亦曰卑南觅山。旧志:山连延高峻,上多松杉,人迹不至。夜望之,有光如火。又金山,在县东境外多罗满港内,相传产金。又大女觅山,有芋叶大如屋,土番珍之。
沙马矶头山:在凤山县东南二百三十里海滨。其南有仙人棋盘石,亦曰仙人山。旧志:山形如城,下可泊舟;水退时,有礁状如马。通志:吕宋船往来,皆以此为指南。
凤山:在凤山县南三十里,形若飞凤,县以此得名。旧志:上多巨石,嵚崎玲珑。通志:旁有二小峰如翅。又东北有数小峰如卵,曰凤弹山;西南山冈曰凤鼻山,邑治之对山也。
虎仔山:在凤山县西南七里滨海,亦曰打鼓山,俗呼为打狗山。旧志:北去府治百里,下为打狗仔港,冬产青鱼。通志:山特峙海滨,旧有番人居之。明嘉靖间,流寇林道干为俞大猷所逐,遁入于此;后从海道逃入占城,其遗种尚有存者。今水师营垒尚在。由此山蜿蜒而下,势若长蛇,为蛇山,在邑治右。又旗后山,在打鼓山西南临海上,为渔人采捕处。其参差隔海,列于打鼓左右者,西有石佛,石佛北有石塔,南有凉伞礁,皆屹立海中;舟人经此,必鸣金焚纸,以祭海神。
七鲲身山:在凤山县西北。通志:自打鼓山穿田过港,逶迤六十余里,平地中结为七峰,如鲲鱼鼓浪。其山无石,皆沙土,上多杂木,苍翠可观。
半屏山:在凤山县北七里。通志:自台湾县大小冈山迤逦而南,近附于县治者,为半屏山,形如画屏,故名。莲花潭直过其下,悬岩陡立,又呼为半崩山。又县左有龟山,近接半屏山,中多乔木,繁阴密荫,望之蔚然深秀。又漯底山,在半屏山西北,平原中一邱浮出,其顶宽平,上有小窍出水,若无底然。
滚水山:在凤山县东北。旧志:在冈山南二十余里,下有汤泉,广五十余亩,泉源沸突,微有硫气;流潴为潭,周数十里,有山环障,中起三洲,古木森列。居民决水灌田,饶沃数千顷。通志:有大小滚水二山,相距十里许,上有浊泥水滚出。
火山:在嘉义县东二十五里玉案山东稍南。通志:山多石,石隙泉涌,常有火出水中。
大武峦山:在嘉义县东南。通志:由彰化县大遁山,南奔七百余里,山脉停驻,挺为是山,特立圆秀可爱,县治之主山也。又牛朝山,在县西北十里。通志:由大武峦迤逦而西二十余里,横冈如带,近贴县治之背,复自右旋左,尾一小山,逆列水口,为邑治锁钥。按大武峦即诸罗山。旧志:山在县东,地最肥饶,县治其麓,多熊豕獐鹿,县之得名以此。
玉山:在嘉义县东南大武峦山之后。色白如银,北与彰化县之水沙连内山接。通志:三峰并立,高出群山,为大武峦后障,终岁云封其顶,惟冬日晴明可见,顷刻烟雾复合矣。
多侣居山:在嘉义县东南。旧志:在天兴州东北百余里,山极高峻,盛夏雪消,流成瀑布。
阿里山:在嘉义县东南。通志:山极辽阔,内有八社;又东南为大龟佛山,同为邑治左肩;又东为肚武膋山,为番米基山。
马椆山:在嘉义县东南二十里。通志:自半月岭而南,又西转为关仔岭,山径仄如天险,下有汉人耕种其中;相近有粪箕湖山。又小龟佛山在粪箕湖西南,下有古树高数丈,相传有神附焉,居民皆徙数里外。东南为赤山,土色皆赤。按此与旧志龟佛山异;旧志谓山东临中港者,今为彰化县山。
玉案山:在嘉义县东南三十里。通志:山自东而折于南,居邑左臂,为学宫对山,旧名玉枕。又嵌头山在玉案山东北,其西南为笔架山。又有翁上天山,如老翁扶杖欲行状。又西为半月岭。
大武垄山:在嘉义县东南六十里。通志:山绕玉案山后,与学宫遥对。又西北为五步练山,峭险不容足。相并为消离山,其支峰联络于南为鹿驭山、东西烟山、虎头山、内茄拔山、琅包山,下有旷埔,汉人多耕种其中。
南马仙山:在嘉义县南。通志:山势腾空卓立。其南为乌山,西南为芋匏山、罗汉门山、猴洞山,山有大石洞,洞外旧属台湾县,雍正三年,割东南界至罗汉门归诸罗县,以分水岭为界。
大福兴山:在嘉义县东北。通志:一名大目根山,与覆釜金山同为县治右肩。又东为枋仔岸山、鹿楮山、打利山、鹿仔埔山,则为邑右之外辅。
叶仔林山:在嘉义县东北七十里。通志:与大武峦山相接,自东旋北,居嘉义县右臂。稍北为鼎盖梁山,为梅仔坑山,又北为尖山、子山,又北为奇泠岸山,又北为彰化县界。
寮望山:在彰化县,其麓旧为半线营,今为县治。通志:山北为猫罗社,东南为猫罗山。按旧志有打猫山,在嘉义县东北百余里,多巨木鸟兽,当即猫罗山也。
半线山:在彰化县东。旧志:在废半线司东,美田畴,利畜牧,产樟栗可造舟楫;明末海寇林道干窜此。
大武郡山:在彰化县东南四十里。通志:去大鸡笼七百余里,在虎尾溪之北。山之西南,有大武郡社,社东为南投山;有社二:溪南曰南投社,溪北曰北投社。又有阿拔泉山、竹脚寮山,内有林冀埔,汉人耕种其中。上有九十九尖峰,玉笋排簇天际,下为大吼山、栲栳山。又东北为水沙连内山,南与嘉义县之玉山相接。又西隔一溪,为扑仔篱山。
牛相触山:在彰化县东南六十五里。通志:南北两峰,如牛奋角相触,中隔小溪。溪南为嘉义县斗六门界,溪北为县之大武郡山界。
倒旗山:在彰化县北。通志:山形如旗。由宛里山而北,渐逼于海,小峰错落,与倒旗相连者为礁荖叭山。
岸里山:在彰化县北。通志:山深险,其东北即南日山、猫盂山。
大肚山:在彰化县北。旧志:在废半线司北。山形圆耸,下有大肚溪。通志:与寮望山对峙。山后为猫雾拺社,其北为沙辘山、铁砧山、宛里山。
南嵌山:在彰化县北南嵌社,东为太平山、猫里山、椰里历山、交眉山。
南山:在彰化县北竹堑社之南。通志:相近为小凤山,与眩眩山形势相属,下为竹堑埔,汉人耕种其中。东为佑武乃山,极高大,与合欢大山障蔽南日诸山之后,遥接干豆门诸社及查内山。按府志,干豆门作关渡门。
大遯山:在彰化县北。通志:由小鸡笼蜿蜒而南,矗起屼立于淡水港之东北,即奇独龟仑山也;烟霏雾霭,峰峦不可枚举。
圭州山:在彰化县北大遁山之南。旧志:在海滨淡水城东。
硫黄山:在彰化县北,近淡水城。旧志:山下常有火光,日照之,气能伤人,土可煎硫,一名磺山。通志:山在大遁山东,内有鸡柔山,外为北投社,西极港口,循港逆折而东为干豆门。
八里坌山:在彰化县北淡水城西。旧志:上有古铁猎,触之则病。通志:自干豆门穿港而西,山势雄伟,杰出于淡水港之东南。
大鸡笼山:在彰化县北海中鸡笼城之南。旧志:下有港甚宽广,可容巨舟数十。红毛尝筑城于此。山在港东,一望巍然,为全台祖山,凡往来日本洋船,皆以此山为指南。其西有金包里山,山背有二石对峙,曰旗杆石。又西有小鸡笼山,亦曰鼻头山,峻峙海滨,有石中空,曰石门。
山朝山:在彰化县东北。通志:自大鸡笼分支,东渡八尺门港,双峰遥峙,高不可极。山南为生番三十六社,居噶玛兰地,人迹罕到。其南为买猪末山。两山相去百余里。又南为哆罗满社山,东南为噶玛兰山。又南为黑沙晃山,为崇爻山,二山皆极高大,内有生番十社,亦人迹所不到。又南袤接凤山县之毗南谧山界。噶玛兰,旧作蛤仔滩,今改。
澎湖岛:在台湾县西大海中,西与泉州金门相望。唐施肩吾有澎湖诗。宋时琉球国在泉州之东,有海岛曰澎湖,烟火相望。元史:漳、泉、兴、福四州界内,澎湖诸岛与琉球相对,水至澎湖渐低,近琉球则谓之「落漈」,其水趋下不同,最为险迅。至元二十八年,闽人吴志斗言,欲伐琉球,宜就澎湖发船。明年,自汀州渡海伐之,不克,还驻澎湖。旧志:山形平衍,东西约五十里,南北约二十里,周围小屿颇多。自泉州府城东出海,三日可至。至元末置巡司于此。明洪武二十年,尽徙屿民,废巡司而墟其地。嘉靖中,海寇曾壹本、林凤等据为巢穴。万历二十年,以倭犯朝鲜,增设戍兵。三十七年,红夷一舟阑入澎湖,久之乃去。天启二年,有高文律者,乘戍卒单弱,以十余船突据澎岛,遂因山为城,环海为池,肆毒于漳、泉沿海之地,要求互市。巡抚南居益遣兵分三路进剿,大破其兵,乃复澎湖。议于稳澳山开筑城基,东西南各留一门,北设炮台。本朝顺治中,郑成功保据厦门,兼有澎湖。后取台湾,倚为重镇。设安抚司,领巨舰二百,精兵二万拒守。康熙二十二年,施琅帅舟师南征,抵八罩水,进攻澎湖,因风纵火克之。通志:澎湖岛,古称三十六屿,泛若水中之凫,下有三十澳。其最大而居中者曰大山屿,纵横各三十余里。屿之东偏日香炉屿,西偏曰雁净屿,曰沙墩屿,北偏曰奎壁屿。山外曰锭钩屿,产紫菜,曰鸡肾屿,曰员背屿。又北曰鸣屿,曰白沙屿。最北曰屈爪屿、吉贝屿。其最西有目屿。屿之东有姑婆屿、铁砧屿、土地公屿、金山屿、空壳屿。而正西为西屿、丁字门屿。稍北为镇海屿。东则大仓屿。西屿之后,有四角屿、鸡笼屿、桶盘屿、虎井屿。转而南,有花屿、草屿、大猫屿、小猫屿、南屿、头巾屿、八罩屿;屿周三里余,居民稠密。北为狗沙屿,相对为将军屿。稍西为岑圭屿,后为船帆屿、后埭屿。其南曰东屿平,曰西屿平,二屿居南屿之东,而平分一水,故名。其下流曰味银屿,曰钟仔屿。又东曰东吉屿,曰西吉屿,参其中曰锄头增屿。渡海者必由二吉以入,盖入台之指南也。总计屿实四十有五云。按奎壁屿,旧志作龟壁山。员背,府志作员贝,亦称湾贝。
小琉球屿:在凤山县南一百里下淡水南大海中。旧志:屿周二十余里。通志:突起一峰,盘郁苍翠,中无人居,多产椰子竹木,下多巉岩巨石,大舟湾泊甚难,盖凤山县之水口也。
浪峤南屿:在凤山县南二百四十里,一名琅峤山。旧志:自沙马矶头,一潮水可至,远视微茫,舟人罕至,土番所居,地宜羊,去下淡水三百余里,多瘴气。
南谧东屿:在凤山县南二百二十余里海中,去南谧三里许,为一方之蔽。土番至彼,见水中有果稻流出,而无从迹也。
北澎湖屿:在彰化县极北鸡笼城东北大海中。旧志:屿低平宽广,周约二十余里,其旁多溜,舟人惮之。
海:环台湾府境皆海。旧志:舟人渡洋,不辨里程,一日夜以十更为率。自鸡笼淡水舟行至福州港口五更,自台湾港至澎湖四更,自澎湖至泉州金门所七更;东北至日本国七十二更,南至吕宋国六十更,东南至大港二十二更,西南至南澳七更;皆就顺风而言。又自鸡笼而东南,约三更以外,便为下溜,舟不可至。通志:海居极东,月常早上,故潮水长退,视同、厦亦较早焉。初一、十六,潮满巳、亥,而竭于寅、申;初八、二十三,潮满寅、申,而竭于巳、亥。然南北亦有不同。从半线以下,潮流过北,汐流过南,与澎湖同;半线以上,潮流过南,汐流过北矣。海多飓风,最甚为台。土番有识台草,草生无节,则周岁无台,一节则台一次,多亦如之,无不验。
台江:在台湾县西门外大海。由鹿耳门入,各山溪之水汇聚于此。南至七鲲身,北至萧垄茅港尾。
冈山溪:在台湾县东南三十里,源出大冈山。红毛寮溪在县东三十里,源出深沟。二赞行溪在县南二十里,合冈山、红毛寮二溪,由喜树港入海,为台、凤分界处,溪北属台湾,溪南属凤山。
茑松溪:在台湾县北十里。上源有二:北源出县东北湖仔内山,曰咬狗溪,西南流;南源出县东柳仔林山,西流曰大目降溪,过大目降庄,北与咬狗溪合;经鲫鱼潭,又西经府城北,为茑松溪,又西入于海,亦曰大目溪。又县东三十里为卓猴溪,源出卓猴后山,合洋子港;县东十五里为许宽溪,流入鲫鱼潭;俱会于茑松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