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果果9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www.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五明开始学习命题的知识点。他了解到,所谓“命题”,就是给文章“命名”,起一个“名字”,这在“文章”说来,就叫“题目”。这个“题”字,本义为“额也”,就是额头,也就是“脑门子”,而“目”字,则代表着眼睛。因此,可以说,文章的“标题”就像是人的“额头”和“眼睛”一样,具有重要的地位。
五明深知,标题要吸引人看,这一点至关重要。只有吸引人的目光,才能让人愿意阅读下去。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然而,最初的文章对于“题目”并不十分讲究。例如,《诗经》中的许多诗歌,白居易曾说它们是“首句标其目”,实际上这些诗歌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题目”。这些标题往往是后来才从每首诗的头一句中选取出来的。比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这句诗,整首诗便被称为《硕鼠》;而“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这句诗,则成为了《伐檀》这首诗的名称。《论语》亦是如此,开卷便是“学而第一”,那么究竟何为“学而”?其实不然,这只是从首句“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中摘取出的二字,作为这章的“题目”罢了。《孟子》同样如此。这种以“首句标其目”的方式表明这些作品都是由门人或弟子整理而成,而非作者本人所集、所编。然而,随着文人写作的兴起以及“文章”的独立性增强,这种情况便逐渐少见了。“题目”成为了“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宛如一篇文章的“标帜”与“眉目”。对于“标题”艺术的追求也成为了写作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给一篇文章“命题”需要满足三个条件:其一,需考虑是否“贴切”。所谓“贴切”,即标题应与文章所写的内容紧密契合,宽窄适度且恰到好处。比如《依依惜别的深情》这篇文章“题目”,就“命”的很贴切,它写的是中朝两国人民、两国军队“依依惜别”时刻所表现的比山还高、比水还长的“深挚离情”,这个题目真是再恰切不过了。《《背影》这个题目也十分贴切。这篇文章中,朱自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父亲对“我”的厚爱,以及在火车站送别时的情景。而其中最为动人、令人难以忘怀且描写得最精彩的部分,便是那“肥胖的、穿着青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这个背影犹如一帧“特写”图片一般,深深地烙印在作者的脑海之中,同时也深深地印刻在了每一个读者的内心深处。因此,以《背影》作为题目,可谓深得文章之精髓,贴切至极。而论说文的题目则更为明显,与文章的内容紧密契合,宽窄适度,恰到好处。
二是要考虑它是否“简洁”。标题“愈简单、愈不费解,就愈好”。这的确是个重要原则。文章的标题,应该言简意赅、高度概括。冗长啰嗦,是标题的大忌。例如鲁迅的短篇小说《药》、《祝福》等,都以一个字作为标题,但却能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再如茅盾的长篇小说《子夜》,只用了两个字就概括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还有巴金的长篇小说《家》,用一个简单的字表达了家庭这个主题;老舍的《骆驼祥子》则以主人公的名字作为标题,简洁明了;最后是柳青的《创业史》,用三个字准确地概括了作品的主旨。这些经典之作的标题都非常简洁,却又能很好地传达出文章的核心思想和情感。其它各类文章的标题,也都应做到尽可能的简炼,如《五四运动》《刘胡兰慷慨就义》《土地》《日出》《生命的三分之一》《景泰蓝的制作》等,都很干净、利索,它最大限度地“浓缩”了文章的内容,文字虽少,容量却大。
当然,所谓的“简洁”并不是说要一味地追求字数少,而是需要对文字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综合考量。有些文章的标题可能会比较长,比如《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四分五裂的反动派为什么还要空喊“全面和平”?》等等,但这些都是根据具体内容来决定的。有时候因为内容的复杂性或特殊性,标题必须要足够详细才能准确传达核心思想。然而,如果你仔细琢磨一下这些长篇标题,就会发现它们每一个字都不可或缺,无法删减,依然保持着简洁精炼的特点。
三是要考虑它是否“准确”。
所谓“准确”,就是标题要恰如其分地反映出文章的内容。比如,有一篇介绍棉花生长习性和用途的说明文,如果用《棉花》作标题,虽然不能说错,但总显得过于宽泛;如果改为《棉花的生长习性和用途》,就更加准确、贴切了。这就像给一个人起名字一样,如果只叫他“张三”,可能大家都不知道这个人是谁;但如果说“张三是个医生”或者“张三是个律师”,那么人们就能立刻知道这个人的职业身份。同样的道理,标题也应该能够准确地传达出文章的核心内容,让读者一眼就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方向。
再比如,有一篇议论文,讨论的是如何看待年轻人的叛逆心理,如果用《论叛逆》作为标题,就会让人觉得不知所云;而如果改为《对年轻人叛逆心理的思考》,就能够明确表达出文章的主题,让读者一目了然。这就好比我们去超市购物,如果货架上只有“食品”两个字,我们很难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但如果上面标着“巧克力”、“饼干”等具体的名称,我们就能很快找到自己需要的商品。因此,标题的准确性对于读者来说非常重要,它可以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容,提高阅读效率。
总之,好的标题应该具备简洁、准确两个特点,同时还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选择合适的形式和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章的内容。
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应该能够清晰地传达文章的主旨和核心内容,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和独特性。一个好的标题可以让读者快速了解文章的主题,并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和阅读欲望。此外,标题也应该与文章的整体风格和语言相匹配,以确保它们相互呼应,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标题的作用,精心设计和选择适合文章的标题,使其成为文章的亮点和卖点。同时,我们也要注意避免使用过于华丽或夸张的标题,以免给读者带来虚假宣传的感觉。只有通过不断努力和实践,我们才能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吸引更多的读者关注和喜爱。
醒目”。标题既然是一篇文章的“标帜”、“眉目”,那就非要求它醒人耳目不可。要想使人一看到或一听到文章的“题目”就耳目为之一振,就得使标题新颖一点,生动一点。老一套、一般化的东西,不提神、不起劲,不会使人“醒目”。象鲁迅的《狗的驳语》、《战士和苍蝇》,象伟人的《别了,司徒雷登》、《评战犯求和》,象丰子恺的《口中剿匪记》,朱自清的《生命的价格一七毛钱》,象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这些标题都具有一种新鲜活泼、形象生动、耐人寻味的魅力。马烽的《五二四十五纪要》,以及像阿尔温·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约翰斯比特的《大趋势一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等;都是新颖醒目的,让人一看“题目”就想读下去,欲罢而不能。
五明写道,一般文章,只有一行标题;有些文章有两行标题,即“正题”与“副题”,如鲁迅的小说《伤逝》,就还一行副题“涓生的手记”,穆青、陆拂为、廖由滨的通讯《为了周理的嘱托……》,也有一个副题“记农民科学家吴吉昌”,这后者,情况更为常见;还有些文章可以有多行标题,有“引题”、“正题”“副题”(副题还可以不止一行)等,象“新闻”就是这样。如《文汇报》有一则消息,正题是“阿曼仿古木船驶抵广东\",前面就有一条“引题”,说是“航程六千英里,历时七个多月”,下面还有一行副题,说是“旨在验证《一千零一夜》所探险故事”。不过这种“多行标题”的情况除在“新闻”中应用多外,其它文体很为少见。
“标题”和“主题”的关系是较为密切的,如:有的是直接揭示“主题”。像《实践是检真理的唯一标准》;有的是形象地暗示“主题”。像《于无声处》、《绿化树》、《香山红叶》;《海滩》。有的是引导读者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深思。像《谁是最爱的人》,《小鸟,你飞向何方》;《周总理,您在哪里》有的只是标明写作的范围、内容。象《哥德巴赫猜想》,《记一辆纺车》,《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谈<水浒>的人物和构》《香港见闻》、还有的“特殊”标题,多见于杂文、随笔。象《无题》,《偶感》、《断想》,《琐忆》等。这后两种情况,都和“主题”没有多少关系。所以,既然“标题”和“主题”有着多种多样的关系,二者不完全是一回事情,因此,“题目”命定后,在写作时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不要笼统地把“标题”都当成为文章的“主题”这中间实际上有一个审题”的问题。别人“命题”,要好好“审题”;自己“命题”,也要好好“审题”,想想合适不合适,看看周严不周严。“审题”,就是对题目进行审视、揣度。要好好品味、端详一下“如何是题之面目,如何是题之体段,如何是题之神魂。”比如《依依惜别的深情》、《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这样两篇文章,一“叙”一一“论”,代表了两大类文章的不同“题目”的不同色彩。那么它们的“面且”是什么呢前一篇是“深情”的那个“情”字,后一篇是“各阶级的分析”的“分析”,一定要抓准“分析”二字,这是“题眼”字,是整个题目的“重心”所在,一定要抓准、审好。那么,它们的“体段”(亦即“题身”)又是什么呢前一篇是“惜别”时刻的“深情”,“身”在“惜别”时的送行,后一篇是“身”在“各阶级”之上。这是内容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重点。那么,它们的“神魂“(亦即“题意”或风格,色彩)又是什么呢“题意”不去说了,前一题的“依依”二字是难分难舍的样子,这个题目总的说是现着一种浓烈的“抒情”的格调,而后一个题目则比较明显,它呈现着一种周严“剖析”的格调,其“神魂”、色“神魂”把握住了,就彩”是各不相同的。把这些“题眼”、“题身”在这种种“规定”中找到了前进的“路标”!就在这种种“限制”中找到了运笔的“自由”!这样,你就尤可以放笔去写了,“将通身解数,踢弄此题”,使出浑身的招数,“踢腾”这个题目,把它写“严”,写“全”,写“圆”。而“审题”不精,则是离题、跑题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