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毅小说网

第10章 复习备考本科第一章 复习一下语文知识(续4)【1 / 1】

山果果9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www.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五明继续专心致志地复习备考本科,他将重点放在了语文知识的复习上,并深入研究写作知识。

写作的主题往往具有独特的“当代性”。每一种思想和观念都深深地渗透着那个特定时代、特定时期人们对社会生活以及客观事物所特有的评价,同时也反映了强烈的“当代精神”。

例如,当我们以“松树”作为写作主题时,可以看到千百年来,众多佳作不断涌现,但它们的“主题”却各不相同,每个作品都展现了属于自己的“当代”精神。就像《论语》中记载的那样,孔子曾颂赞松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不仅展现了他对松树坚韧不拔品质的赞美之情,更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对高尚品德的不懈追求。当凛冽的寒冬来临,万物凋零之际,唯有松柏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立场,不屈服于严寒的淫威。这种坚定不移、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或许正是孔子身处乱世却能保持志向不变、不随波逐流的一种情感映照。陶渊明也曾赞美过松树,他说:“芳菊开林耀,青松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又说:“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陶渊明所强调的是松树的“贞秀”之美,但它却被众多杂草掩盖,只有在严寒季节到来时,才能显露出其独特的“卓越不凡”。这无疑是陶渊明对松树的赞美和推崇,同时也是他自身追求的一种体现。这里主要表现的是陶渊明“孤芳自赏”的志向,“卓然不群”来,的傲骨,它和魏晋时代那种“名士”作风,“归隐”习气是密切相关的。这和孔子的积极“入世”思想并不相同。再比如陶铸所写的《松树的风格》一文,作者通过对松树挺拔、坚韧、不畏严寒等特点的描写,巧妙地将松树与人类社会联系起来,深刻地揭示了一种高尚的品质和精神境界。他以松树为喻,歌颂了那些无私奉献、默默付出的人们,他们不图回报,只为他人着想。这种“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的高尚品德,正是当时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可以说,这一主题具有强烈的“当代性”,它反映了那个特定时期的时代需求和价值取向。如果没有当时“时代风格”的大力弘扬,陶铸也许就难以在那样的背景下,提炼出如此充满时代气息且独具匠心的崭新主题。陈毅元帅的《青松》,由于写作时间稍晚,“主题”又有所不同,它是这样四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这首诗的“青松”代表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人民,这首诗的“大雪”则代表了写作当时六十年代的严峻、险恶的国际环境和外部压力,它表达了一种顶住“压力”、坚持社会主义的新颖主题,和《松树的风格》又各自体现了各不相同的“当代精神”。

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果戈理才会说出:“请相信我,无论出版何种类型的艺术作品,如果其中缺乏当今社会所关注和围绕的问题,如果其中不能描绘出我们今日所需的人物形象,那么这部作品在今日将毫无影响力。”同样地,列宁也曾指出:“应当选取那些在政治上至关重要、受到大众广泛关注以及与最为紧迫问题相关的主题。”虽然前者谈论的是“文学”创作,而后者则是针对其他“文章”的写作,但对于主题应具备强烈的“当代性”这一要求却是一致的。

要求主题具有“当代性”,并不是意味着禁止撰写历史“题材”。绝对没有这个意思!而是希望作者在理解和处理这些历史“题材”时,能够深入地融入、展现出明确的“当代精神”,表达出“当代人”对于历史事件的一种独特的“当代评价”;同样地,这也不代表其他“题材”就不能被书写。绝非如此!无论选择何种题材,都应该给予作家充分的自由选择权。题材本身并不会决定作品的质量,真正重要的是在这些“题材”中注入、凸显出鲜明的“当代精神”,展示出“当代人”对这些题材的新颖、有益的“当代评价”!因此,所谓主题的“当代性”,实际上是主题内在的“时代性”的一种集中与提炼,是“时代精神”的具体呈现。每个时代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文章”。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需求,因此需要有与之相应的创新和创造。对于作家来说,要用当代人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观察、思考并表达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这意味着要以当代人所具备的知识水平、思想深度和情感体验作为基础,去解读和评判周围的世界。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更真实地传递当代人的内心世界,包括他们的思想、情感、欲望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呼吁。同时,也能够展现出当代人在思考、判断、探索等方面的成果,让作品充满现代气息和时代精神。这种创新性的表达方式不仅能使作品与时代紧密相连,还能给读者带来新的感受和启示。因此,对于作家而言,如何将当代精神融入到作品之中,成为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

对于文章的主题来说,我们不但需要追求深度,还应该力求创新,做到“深”与“新”的完美结合。这里所说的“新”既与选取独特视角、把握个性特征有关,同时也与主题所具有的时代意义紧密相连。古人曾云:“虽杼轴于予怀,怵他人之我先。”意思就是尽管出于自己的构思,但最害怕别人走在前面;又有“惟陈言之务去”之说,即前人已经表达过的思想和语言,必须坚决摒弃,不再重复使用;还有“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如果没有新颖的立意、独特的语言和全新的变化,就无法在一个时代中脱颖而出。这些观点都强调了创新在写作中的重要性。所谓“不创前未有,焉传后无穷”这句话意味着如果没有开创前所未有的事物,如何能够将其传承下去并流传到后世呢?这实际上涉及到文章的“主题”以及文章写作的“当代性”问题。缺乏新的创造,即缺乏“当代性”!而新的创造主要体现在主题的新颖程度上!

文章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无时无刻不在追求创新。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主题的“当代性”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且变化迅速。以新时期的文学创作为例,除了在最初阶段还在习惯的轨道上滑行一段时间之外,紧接着就出现了所谓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改革文学”等等。这些文学流派之间有着大的阶段划分,但同时每个阶段内部又存在着小的层次差异。主题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相互竞争,追求创新。一般情况下,其他类型的文章的主题也是如此。对于新闻而言,“新”就是其生命所在,如果没有了这个元素,那么也就不能称之为新闻了;而学术论文和科技着作更是如此,它们本身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肩负着揭示最新科研成果和传播最新科技信息的重任,所以说“新”同样也是其存在的意义所在。至于政治论文(如社论、评论等)以及杂文(也就是文艺性的“社会论文”)则可以说是社会的神经和攻防的手足,这两者的“当代性”也是相当突出的。

伟人曾经指出:“文章的写法应该有所改变。当前,在解放区的军民中,核心问题已不再是对美蒋抱有幻想,因为这样的时期早已过去;而一味地描述美蒋多么强大、凶恶,在七月之前或许还有一定必要性,但七月之后不仅没有必要,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如今,解放区军民最关注的焦点问题是能否取得胜利以及如何赢得胜利,尤其是在失去一些地方后,人们对此尤为关切。所以,我们的文章和新闻报道的重点,不应仅仅强调敌人如何压迫、如何凶残,更应着重阐释尽管敌人拥有两百个师的兵力,得到美国的援助,并占领了一些地方甚至可能继续占领更多地区,但由于各种因素,我军必将战胜蒋军。每次取得胜利,都应撰写一篇社论来鼓舞士气并加以论证;而每当失去一个重要地方时,则应编写一篇简短的文章予以解释,说明只要消灭敌人,未来就能够收复失地。”

所谓“写法应改变”,就是指的这种“立论之重点”的改变,亦即“主题”的改变。七月以前有“必要”,七月以后就必须“改变”了:因为七月敌人发动了全国性的内战。你看,这主题的“当代性”是多么严格、多么灵敏啊!

因此,作者应当站在时代的前列。要敏锐感应时代的气息,紧紧按着时代的脉搏,正视现实,探索人生,及时而准确地提出并回答“当代”人们普遍关心的各个方面、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以鼓舞人们前进的斗志,奋发的希望,使自己的文章里能跃动着强烈的“当代精神”的热流。“向后看”没有出息。“超时代”纯属逃避。“总而言之,有天才的人们全是历史纪念碑。无数历史事实都反复验证了这样一条题理:越是具有鲜明“当代性”的文章,越是具有它的独特的历史价值。

五明认为,写“人”的文章,要着力于对人物“思想”的发掘,要努力寻求出支配人物一切言行举止的那种思想境界的“制高点”。“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只有寻求到了这种蕴含在人物性格、气质、感情中的那种独异的“精神美”来,它才能“照亮”人物,才能解释一切、支配一切,笼罩一切!

五明觉得,记“事”的文章,要着力于对事件“意义”的探求,要在事件所具有的多方面的思想意义中找出你认为最重要、最动人、最独特的“闪光点”。只有寻求到了这种“最佳角度”上的潜在于事件底里的“哲理美”来,它才能“贯穿”情节,才能解释一切、支配一切、笼罩一切!

五明认为,论“理”的文章,要着力于事物“矛盾”的剖析,要善于在事物众多矛盾之中抓住“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并“以这个主要矛盾作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出发点”,高屋建瓴,纲举目张地去分析、综合问题,“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引出正确的结论”。这类文章的主题“提炼”(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学术论着),一般说都是贯穿于整个研究、实验过程中的。它是一种“真理”的揭示,一种“规律”的发现。

五明觉得,“应用”的文章,多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意见、办法、计划、条例的传递,是一种情况、经验、资料、信息的交流。

作者“意图”往往就是“主题”,在“提炼”上无须“惨淡经营”。

在人物众多“思想”中寻求那种独异的“精神美”,在事件众多“意义”中寻求那种独特的“哲理美”,在事物众多“矛盾”中寻求那种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这中间都有一个选择“角度”或把握“个性”的问题。所谓“角度”,就是作者观察的“方位”“立足点”,就是作者开掘、提炼的“突破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角度”一变,新意即出,真是移步换形,气象万千。“角度”是作者手里的一根“魔杖”,它有着非常丰富的“学问”!“对于物质的每一种运动形式,必须注意它和其它各种运动形式的共同性。但是,尤其重要的,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基础的东西,则是必须注意它的特殊点。”这个“特殊点”就是事物的“个性”特征,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事物的“最佳角度”。不论上述那一类“文章”的主题提炼,既然都有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就要注意在“比较”之中(相同事物的“横”的比较和同一事物前后的“纵”的比较)去努力地捕捉它、把握它,极大地提高自己的“发现”才能,以“人取我弃”、“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精神,写出“人人胸中皆有,人人笔下俱无”的新颖、独到的主题来!

总之,提炼主题是写作的最重要的准备之一。不管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即“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也好;还是调查研究,分析综合,从事实中“引出”正确结论也好,它都是有“规”可循、有“法”可依的。了解了这些规律,法则之后,要舍得在提炼主题上狠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