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田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s://www.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李老师告诉李孟,学校有勤工俭学处,可以到那里去看看,兄弟俩又有了一线希望。中午没事的时候,就去了勤工俭学处。门口的人很少,似乎这个角落被荒废了似的。两人犹豫了半天,也不管路上来来往往的人群了,李辉敲门进了去,李孟也跟着进去。还没有听仔细呢,李辉低着脑袋,往外走。出了门,才知道他们勤工俭学最低的标准是大二。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李辉有些心浮气躁起来,李孟还没安慰了几句,招惹了一肚子气,回寝室不理弟弟了。
过了一些日子,李老师又给了兄弟俩一线希望。知己老师把李孟叫到办公室,悄悄地对李孟说。校长这个人很热心,很乐意帮助贫困学子的。听说有个同学去求他,他当场就免了这个同学四年的学费。李孟倒不奢望这些,他觉得上人家的学,自然要交给学校学费,这是天经地义的,他只希望能够再拖一段时间学费,只要一个月,姑姑那边的钱一到,就马上补上。李孟觉得让校长减免学费根本就行不通。别人做过的事情,肯定行不通。学校又不是救难所,上不起学,还来这样的学校,舍务老师因完成不了学校交给的任务挨了骂,回来训了李孟一顿告,尽管后来又道歉,李孟表面上笑笑也就算了,可是感到伤了自尊。有时候,自尊值不了几个钱,除非此时你就能把欠下的学费给填上。
既然有了一线希望,就试试吧,只有校长能够减免学费,这辈子肯定报答他的大恩。可是现实和梦境之间是有距离的,有时候距离还不太小。兄弟两个鼓足了勇气,打听到校长室在三楼。跑到三楼,门口摆了一张桌子,有一个人在值班。刚开始他还以为李孟兄弟是校长的什么远房亲戚,知道是来讨救济的,干脆响亮的回了声校长不在。在兄弟俩的再三请求下,李孟把写好的一封信,交给了值班人员,他随便的把信往一边一扔。李孟有些生气,但还是走了下来。第二天,又去了还是校长不在。第三次四次,值班人员很不耐烦了,直接下逐客令。第五次学聪明了,先看好校长在不在。校长这边刚进去,李孟他们就过来了,还是硬邦邦的一句话,校长不在。准备去第二趟的时候,李孟就不报任何希望了,他觉得完全是自寻羞辱。为什么要摇尾乞怜,人家又凭什么可怜你呢。
这条路也不通,还有一条路,去食堂吧。跑了学校的五个食堂,都不招人,人家人手本来就够,还有的老板说话很难听,我就怕这些勤工俭学的了,手脚不干净,上次我还丢了一千多块钱。李孟显然被激怒了,在心中怒吼,凭什么侮辱人。可是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头。现在你又凭什么让别人不侮辱你。
后来,还是去了第五食堂,第五食堂是回民食堂,在这里吃饭的人也蛮多。李辉通过朋友打听到第五食堂缺人,就去面试了,老板一下子就看中了。李辉让李孟再等一个月,等根基稳了,再把李孟带进去。这个老板很和蔼,整天笑容满面,李辉负责订餐,送餐,他经常开个车,带李辉在各个宿舍楼前转悠,当然送餐只限男生宿舍。也许男生天上懒蛋吧,要送到嘴里,还不一定吃呢。尽管当时宿舍的电脑还不是太多,已有很多人开始迷恋网游,你打过之后我打。更多的时候,则是偷偷溜到网吧包夜,十块钱一宿,还有免费的泡面吃。
学校晚上九点到十点有个空档,有人溜出学校转转。有人趁这个时候,去网吧包夜。曾经李孟寝室有七个人出去包夜,只有李孟一个人打掩护。九点半的时候,舍务老师会查寝。李孟就说他们吃饭去了,一会就回来,然后把门关的紧紧的,还好老师有些懒没有再去查一遍,要不肯定露馅。当然这个秘密最后还是被舍务老师识破了。有些同学聪明,打起了舍务老师的主意,送礼,好烟好酒伺候着。不过收礼的还是少数,大部分老师尽职尽责。其中很有代表的就是李辉的舍务老师,刀枪不入。有些同学生他的气,把点燃的乒乓球丢老师屋里。
学校是禁止烟酒的,自然买不到烟酒。b校的烟民那么多,要过烟瘾,肯定得想辙。有些同学趁学校周末,带进学校几包。有市场,自然就有销路。有些同学,小算盘打到了校友的头上。批发几盒烟,私下来倒腾。后来,被学校发现了,严肃处理了。后来,有人发现某某弄堂的尽头有一个小墙,墙外就是一个小卖部,和小卖部的店主商量一下,能挣钱他们自然愿意干。店主在墙上掏了一个窟窿,也就是拿掉一块砖。店主怕影响了买卖,搞了个机关,一拽这边的绳子,那边的铃铛就响,老板便知道生意上门了。烟的问题解决了,那就是酒的问题了。他们有办法。有暗号,拽几下绳子就知道要什么。暗号一通,那边伸过来一根管子,啤酒哗哗的就过来了。用什么接了,总不至于用嘴吧。有办法,用暖瓶。一人拎两只过去。再后来,学校把这一招也识破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只要有利可图,还是有人会伸出手去的。以酒文化为特色的中国,外国的禁酒令就很难行得通,更别说是戒烟了。
禁止晚间学生包夜的现象,学校把晚自习后的那个空档给补上了。有些同学还是很聪明,翻墙。不仅男同学翻,女同学也翻。学校发现了这种情况,在墙上抹油,确实很奏效,翻爬的人少了很多。可是不多久,同学们又都开始佛跳墙了。拿份《京报》,往抹油的墙上一搭,轻易的就过去了。后来,学校在上面插上玻璃碴子,有人把玻璃碴子敲掉,用厚一点的纸,还是能过去。总不至于像看守所似的在墙上按上铁丝网。最后,只能把墙体加高。加高了,还是有办法出去,那就是出门证,系主任盖章,有些同学竟然神通广大,连这样的假出门证都能造出来,没办法只能换颜色,还是行不通。那就出门刷卡,有段时间确实管用,只是好景不长,门卫室暖气管爆裂,电脑全喝了水,刷卡器变成了摆设。还有的同学干脆买了一个和教授一样的包拎着,教授这边一下班回家,他就在后面跟着,门卫还得给他敬礼。高二的时候,就更难管理了,学校规定大三才能办实习证,可是有些大一大二的同学也搞了张实习证,大摇大摆的出去“实习”。等这些招识破,然后又被反识破。水来土淹,各有妙招。这些招应付完,学生们该毕业了。
第二个月,李孟顺利的进入了第五食堂。李辉他们先来的是一个月三百,李孟一个月一百,似乎他就和一百较上劲了。由于在食堂当过帮厨,对很多程序轻车熟路。当李孟进来的时候,第五食堂,已经换了新的主人。李孟天天台前台后忙碌着,他主要的任务还是刷盘子。每天沐浴在堆积如山的盘子碗中。
除了学习,业务的时间全在食堂里泡着,有做也做不完的活。学校有师学三万多人,每个食堂的人流量可想而知。每天早晨六点钟起床,就要去食堂。下午可以休息半个小时,趁这个时候,李孟会去图书馆借书,晚上上晚自习,做完作业,温习完功课,就是抄书。李孟抄书速度很快,一本书,三天就能抄完。一学期过去的时候,他抄了三十多个软皮本,书非借而不能读也。平时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就去买书,等离开学校的时候,已经有三大箱书,其他行李倒没有多少,全是书。只是好景不长,书经历了一场浩劫。
在食堂里,李孟干得最多,叫苦叫的最少,工资拿的最低。他感恩身边的任何人,如果没有老板的收留,有顿饱饭吃,无论好不好,至少为家里省下了不少钱,可以卖书,可以贴补家用。什么苦,什么委屈李孟都愿意承受。食堂里总共有四个帮厨,三个厨师,一个打杂的的大妈。食堂老板的组合有些奇特,弟弟管运输,进料,嫂子管钱。有人在私下议论他们之间的关系。李孟对这些东西,丝毫没有兴趣,他只想干好他自己的活。除李孟兄弟外,另外两个帮厨是女生。一个胖嘟嘟,来自重庆,一个瘦一些,小一些的来自安呔。她们两个的食量大的惊人,也许是干活太辛苦了。李孟兄弟用小碗,她们每人一个大海碗,嘴又甜,老板经常把剩下的鱼呀,肉呀的匀给她们点吃。李辉搞订餐包餐送餐,老板对他也适当的照顾一些,他们知道李孟最辛苦,只是漠视,装作看不见。因为李孟喜欢较真,做什么事情都很认真。李辉找借口说,参加了电脑装机班,没有时间,所以他就只管送送餐。另外的两个女生,也各有合理的理由。最后只剩下李孟一个人,食堂离不开人,让李孟说谎,他也不会说,嘴又不甜,老板自然不喜欢他。加之洗盘子碗,要用洗碟精,老板嫌麻烦,每天买两包洗衣粉丢给李孟。李孟向老板提意见,老板很生气的瞪了他两眼,你手里不就是洗碟精吗?用这个洗的干净,多涮两遍就是了。一边是道德良心上的不安,一边是家庭现实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