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的桃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s://www.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随后友野说道:“也许等我们赢了你的那一天,我们会成为朋友也说不定。”
友野说完就走了,清泉铭越看着他的背影,自言自语道:“也许永远不会再有这个机会了。”
清泉铭越说着将纸上的镇纸拿开,这时一阵风吹来,那纸被吹到了庭院中,摊开的那纸上赫然写着“鹬蚌相争,渔翁得利”8个大字。
清泉铭越认为未来美苏走向破裂是无法避免的,其原因包括安全观对立、意识形态冲突、地缘政治优势、国际利益和霸权地位的争夺。第一个关键点,是美苏两国基于不同历史经验,形成了安全观上的对立。
在历史上,俄国曾经多次遭到入侵,而且每次入侵的路线基本相同,这种情况让苏联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教训,所以苏联的安全观是由空间来定义的。
安全观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苏联要确保与本国西部边界相邻的中东欧国家不被对手所控制,这才能避免入侵的发生。
而美国和苏联的情况恰恰相反,美国从独立以来鲜少遭受到入侵,所以它的安全观的主要标准,是一个国家的内部体制。
第二个关键点在于美苏两国在意识形态上的严重对立。
所谓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对自己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多种观念的集合。意识形态不仅与历史经验密切相关,同时也包括了一个国家对自己未来道路的认知。
在现代世界历史上,美国和苏联是两个非常特殊的国家,因为他们都有一整套的普世性标准来界定自己的身份。
美国信奉的是自由资本主义,苏联信奉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但他们都非常坚定地认为自己的标准是适合整个世界的,因此美苏两国都有推进其自身意识形态的使命感。
这种推进自身意识形态的使命感造成了两个结果,一个是美苏双方都想趁着二战结束的有利时机,把自己的意识形态扩展到其他国家。
这种使命感也是美苏双方都力图要填补二战结束后,在中东欧地区出现真空地带的主要动力。
另一个结果就是意识形态的推进也决定了,从此美苏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一场争夺人心的斗争。
这种斗争的焦点是,哪种意识形态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更大程度的支持。
导致二战后美苏走向对抗的第三个关键点,是战争后两国在实力上的巨大差距。
苏联虽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但由于在其西部地区进行过多次局部战争,它遭到的破坏程度与任何战败国家并没有太大区别。
而美国在二次大战开始后,一直保持中立,虽然最后卷入了欧洲和亚洲两个战场,但因为战争都是发生在本土以外,所以美国的实力在二战期间进一步的壮大,它的地位在战后更是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除此之外,二战后的美国不仅成为世界头号强国,它在军事上也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苏联虽然是欧亚大陆上的头号强国,但它主要优势集中在陆地上;而美国不仅在海空力量上占了绝对优势,而且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