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毅小说网

第10章 炸薯条【2 / 2】

想抽烟的猫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s://www.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闷油瓶俩回头看了一眼胡烁俩,拖油瓶都没有正眼看过胡烁仨,他眼里一直盯着那一碗的炸薯条,心里不停地盘算着:我们四个,可以分1,2,3坐在旁边的胡烁表现无所谓,他回头对闷油瓶俩点了点头。

华自立刚打一开门,就看见一堆热情的“同学们”挤在房间的过道,带头的穿着蓝白间条衬衣的汉子首先开腔:“同志们,不好意思,是我们打扰你们几个休息了,只是”

“都进来吧,各位‘同学们’。”胡烁的社会经验丰富当然知道他们这些人打的什么注意,还不是嘴馋?不过,胡烁也明白这是由于彼时生产力的落后,以及有几年的自然灾害,导致国内的粮食产量不足,连锁反应之下,导致食物供给不足,说白了大家都是饿肚子,过日子啊!站在蓝白间条旁边的一个戴方框眼镜的,听见胡烁这么打招呼脸都红了,刚才那句说“同学少年”的应该就是他说的。

当然胡烁的眼光比起淳朴年代的所有人都要看得清看得楚,说白了就是毒辣,哪怕是现在的保罗,对于他来说更是纯洁无辜的小白!知道了他们的心思但是拉不下面子,即使想进来凑热闹也会在嘴皮子上来回几个回合。“还站在门口干嘛啊,‘同学们’,都快进来,其实我们刚才就是在准备准备,明天不就是1972年的元旦新年吗?我们其实是想和大家倒数,反正漫漫长夜,路重而道远。”一边说,他还一边走到门前,拉着领头的蓝白间条进来,其他的“同学”们也就一块儿进来了。

房间不大,哪怕两张床都坐不了那么多人,有些接地气的就直接坐在地上,大家都在等待胡烁发话,在场的都默默把他当成是主持人式的人物,胡烁自己也有些恍惚和不真实,因为上一辈子的自己,总不会有这些机会站在别人面前代表说话什么的,难道是因为跟随自己的爸爸和江叔搞公司,而培养出来的沟通与谈判技巧吗?

“啊,咳咳,今天是个好日子,是1971年的最后一天,也就是明天就要1972年的新年。在这刻,我们这个队伍能与各位‘同学’聚首一起实属难得。”说到这里,胡烁环视了现场,居然发现还有3位扎着麻花辫,戴着五星帽的女“同学”,也都和其他“同学”一样两眼满是期待的样子。

“所以,我胡烁今天趁着这美景良辰,做出一道小吃,邀各位风华正茂的‘同学们’相聚一起品一品,尝一尝,论一论,道一道,这是属于我们大家的年代,我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就让我们用峥嵘岁月,在社会主义的大建设中留下属于我们的浓墨炫彩!无悔青春!无悔青春!无悔青春!”随即胡烁还在床上站了起来,举臂高呼起来。

大家都被胡烁的热情感染了,也跟随着胡烁喊了起来,特别那三位女‘同学’看向胡烁的眼里,似乎还带有高高的崇拜之意,激动的瞬间她们还破防哭了起来。

“嘈什么嘈?还让人睡不?差不到一分钟凌晨12点了?”众人听得出这是前台管事的声音,都“嘘”的一声,同时对彼此做了噤声动作。可不到一秒,大家又嘻嘻哈哈地笑起来,当然是调低音量的那种。

其中一名条件好的‘同学’看着手表,款式比较老,应该是他爸爸的,说了句:“还有20秒,我们倒数吧?”

胡烁与其他人说了句好,就开始19,18,17地数着,保罗虽然不知道大家说什么,但是他一张一合地学着大家的样子倒数者,只是没有声音。

送完彼此的祝福后,胡烁也把那大碗薯条放在其中一把临时当桌子的椅子上面,其他的‘同学’接着也放上各种食品:有一个苹果,有两个橙,有几个馒头数量都不多,但是这都是大家最真挚的情谊,都是萍水相逢的君子之交,物质的多少并不重要,特别这缺粮缺食的年代!

“我的父辈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吗?”胡烁忽然反问了自己一句。

接着,胡烁就解释那碗炸薯条的由来和说起刚才闷油瓶俩的看法,再让大家选择有没有兴趣吃?

那戴方框眼镜的听完马上拿起一根放进口里嚼着说:“有那样的想法,迂腐,我们不是说拿来主义吗?”

“你是京城大学的,当然是卖文弄墨。”一把声音不安分起来,声音的主人也顺了一根炸薯条。

“你不是水青大学吗?爱理不理。”戴方框眼镜的不甘示弱地说。

看来京城大学与水青大学一直都有点争比高的火药味,你不服我,我不服你,而其他人没有劝说的意思,毕竟在大家眼里都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出谋献力的,有分你我还有他吗?

可是保罗却坐不住了,吧啦吧啦说一堆英语,胡烁听出来缺摇头笑了:

“你们怎么吃我们四人的薯条?”

“你们有问过我没有?”

“真没有礼貌!”

“这是烁做给我吃的!”

说完,他也忍不住伸手去拿薯条,但是有两只手截住了保罗。

手的主人是京城大学和水青大学俩,他们带着闪闪发光的目光,默默看着保罗用英语说:“终于有个英语口语陪练了,虽然是美式的!”接着就是吧啦吧啦的学霸模式交流,真不愧是国内的两所顶尖高校,其他的“同学”也有懂得,但还是没有那俩说得多,毕竟这时代还是学习斯拉夫语言的选择性遗忘多;有时,胡烁也会插上一两句与保罗他们交流,听到胡烁的英式发音,两学霸更来精神,但是胡烁也兼顾其他“同学”的交流,趁这机会多认识几个,可是能为自己积攒人脉。虽然有几个放不开和其他人交流,只是奔着美食来,在他们眼里下乡的前景不如留城里,可是有上一辈子的经历,胡烁就知道下乡与留城是可逆的,都会有不同的机会与机遇。

这时,三名“女同学”走到胡烁身前,其中一名没有戴眼镜地说:“你好,胡烁同志,我是李白稻,也是学外语专业的,是斯拉夫语言,你觉得学斯拉夫语言还是英语会更好?”

听到她这么一问,在场的人都沉默下来,想看看胡烁怎么去解释,因为这背后可是深远的历史,是两个超级大国在互相在各个方面的竞技与较量。胡烁想了一下正要说什么好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