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毅小说网

第一三八四章 根本问题【1 / 1】

董王不懂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s://www.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在沪上大学堂一间静谧的办公室内,气氛略显凝重。几位年轻的先生紧闭房门,热烈地讨论着当前错综复杂的时局。

其中一位三十出头,身形瘦高,鼻梁上架着一副圆框黑边眼镜的文法学院先生,情绪激动,义愤填膺地率先开口:“华族当年推翻鞑虏,一统天下,本以为我汉家江山即将重归盛世,万民同享太平。可诸位瞧瞧如今的景象,连年对外用兵,丝毫不顾民生疾苦。大力兴办工厂,看似一片繁荣,实则与民争利。国家是富了,可百姓却愈发穷困,最终受益的不过是那帮特权阶层罢了。再看那国民会议,与会者大多是阿谀奉承之徒,像我们这些敢于直言的人,他们怎敢推举去参加国民大会?”

瘦高个先生慷慨激昂的言辞,仿佛一把重锤,狠狠地撞击着在场每个人的内心,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这几位先生皆从事文科教学,平日里便热衷于在课堂上针砭时政,因此在校园中遭到了他人的刻意疏远。其他教习生怕与他们往来过多,某一天会无端受到牵连,引火烧身。

然而,尽管几年时光匆匆流逝,这几位先生虽未得到提拔重用,却依旧活跃在校园之中,坚持着自己的观点与立场。

沪上大学堂由当地商会出资兴办,是一所私立学堂。虽说其学风相对宽松自由,但在华族当下的大环境影响下,哪怕是在私立学堂,若说元首的不是,那便是犯了严重的政治错误。

这时,一位圆脸的教习接过话茬:“某些人一心想要成为千古一帝,却不知秦皇汉武那般热衷战争之人,虽成就一时霸业,却也耗尽了国运。秦朝二世而亡,汉武帝之后,大汉民生渐趋凋敝,豪强纷纷崛起,为日后的灭亡埋下了重重隐患。我们如今这个时代,最缺的便是像魏征那样敢于直言进谏的人物啊。”

“两位仁兄,咱们在此闭门空谈又有何用?旁人怕是只会讥讽咱们是没胆量的胆小鬼。倒不如索性豁出去,联合一众仁人志士,一同前往京城敲鼓上书,看看这华族政府作何回应。咱们就以停止战争、发展民生、还利于民为核心,诸位再想想,还能喊出哪些响亮的口号?”一位留着八字胡的先生神情激动地说道。此人博闻强识,当即随口说出了几句颇具煽动性的口号。毕竟,若想将此事闹大,没有朗朗上口的口号,难以引起广泛关注。

“山岚兄所言极是,咱们必须付诸行动才行。停战乃是当下关键。华族如今已然地大物博,疆域远超历朝历代,继续对外扩张,对民生并无益处,不过是满足某些人好大喜功的癖好罢了。而发展民生,能够争取到广大百姓的支持。想想看,那么多的军费,若能用来发展民生,百姓的生活必将得到极大提升。可如今的农民,依旧如满清时期一般,在土地里辛勤刨食,为了生计,还不得不外出做工,这简直就是压榨民力,与他们最初倡导的大同社会背道而驰。大同社会,不该让百姓沦为牛马啊。”

确实,华族百姓的生活相较于从前,表面上有了改善,但实际上百姓却更加劳累。华族提供了大量赚钱机会,百姓自然不愿错过,毕竟在华族,因懒惰而贫穷是会遭人嘲笑的。华族宣称已解决温饱问题,然而这背后,是百姓付出了比以往更多的劳动。

在这些读书人眼中,这无疑也是一种变相的压榨。他们所期望的,是百姓既能实现温饱,又能有时间享受生活的发展模式。不同的立场与视角,使得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大相径庭。在他们看来,连年作战绝非明智之举,当下当务之急,便是停止对外战争。他们觉得,所谓的战略安全、缓冲空间,不过是那些发动战争之人找来的托词罢了。

事实上,华族连年对外作战,确实引发了一系列问题。例如董良提出的铁路计划,许多都未能如期完成。尤其是在南方经济发达地区,铁路建设严重滞后。董良认为南方水运发达,故而将铁路修建的重点暂时放在北方及西北地区。特别是西北,那片广袤而荒凉的土地,在战争的需求下,急需铁路大动脉来支撑物资运输与军事行动。

此外,华族的移民政策也饱受争议。不少人认为,将本土百姓迁移至偏远的化外之地,乃是“弱干强支”的倒行逆施之举,势必会在未来埋下巨大的隐患。而且,海外开发耗费了华族海量的资源,每年都有大量物资运往海外,以支持海外移民的发展。

东华与东鲁这两个国家的建立,更是让一些人揣测,董良是在将华族移民的成果据为己有。东鲁国王是董良的姻亲,东华国王则是他的学生。另外,元首成立的未来基金,也逐渐进入了某些人的视野,引发了诸多猜测与质疑。

董良自然知晓外界的这些传言与风声。暗部虽不允许在国内采取行动,但他还有其他消息渠道,毕竟他正值壮年,耳目并未昏聩,底下的人也不敢刻意隐瞒这些负面消息。

面对这些问题,董良着实有些无奈,一时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倘若条件允许,他何尝不想让华族休养生息几年,可诸多事务已然骑虎难下。若此时与沙俄停战,便意味着必须做出妥协与让步,然而哪些地方能够让步,这是个极为棘手的问题。在自己让步与他人让步之间,董良内心更倾向于让对方做出让步。如此一来,就唯有通过打胜仗来争取有利的谈判地位。

杨瑛瑛此前汇报的事情,也让董良颇为重视,他决定与陈得利商议一番。毕竟商部是他一手创立,其中许多官员都是他昔日的部下。

陈得利仔细看过董良递给他的材料后,不禁长叹一口气,感慨道:“老刘原本是个很有能力的掌柜,戈壁铜矿交到他手中,仅仅几年时间,产量便占到了咱们华族总产量的三分之一,极大地缓解了电力产业对铜的需求,甚至把东鲁的铜价都压低了。真没想到,他竟会做出这般贪腐之事。想当初,戈壁铜矿条件极为艰苦,喝水都得靠骆驼运送,我听闻他们半年都洗不上一次澡。有一回我去视察,看到老刘跟那些工人一样,浑身上下沾满风沙,简直成了个泥巴人。”

“无论他是谁,曾经立下过多大的功劳,都绝不能成为他贪腐的借口。这些财富本属于全体华族百姓,他们将其据为己有,一旦被百姓知晓,以后还如何能信任我们?我们将土地收归国有,以国家的名义运营企业,这些资产并非我们个人所有,而是代百姓管理。这些钱只能用于企业与国家的发展,绝不能中饱私囊。”董良一脸严肃,神情凝重地说道。在他心中,有些原则就是不可触碰的红线。

陈得利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如今身为内阁总理,他的格局相较于从前更为高远。他更在意的是在自己的任期内,能够做出多少实实在在的成绩,为国家和人民留下多少有益的政治遗产。他深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董良也并非反对下属发财致富,毕竟大家当初追随他推翻满清,除了求生存,也各有自己的私心。董良自己也会为家族考虑,陈家同样拥有家族产业,目前由陈得利的夫人王翠翠掌管,主要涉足纺织业。但陈得利为人低调,为避免与普通纺织厂产生竞争,特意让王翠翠将家族纺织业的重点放在高端纺织品领域。

“元首,我定会对商部展开彻查。绝对不会放过这些蛀虫。”陈得利坚定地点头道。

商部是华族各部中摊子最大的部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那些大型企业。商部管理的资产早已经是个天文数字。

这么多的财富放在不同的人手中,自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随着时间推移,华族的内部稳定。物质的发展,也让人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这让很多手握权力的人无法保持住自己的初心。

当他们被商人带到纸醉金迷的场所消费的时候,他们不禁会想为何这些商人就能够天天享受这样的生活。明明这些人在自己面前的时候卑躬屈膝。

这些想法就跟种子一般,会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逐渐膨胀。

权力失去枷锁,或者枷锁不牢固,就必然会失控。所以董良认为问题不能这样简单粗暴地解决。一定有更好的办法。

因此他缓缓地摇了摇头,说道:“仅仅是查处和抓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商部管辖的国属企业规模庞大,已超出了现有行政单位的管理能力。你不妨思索一下,能否制定出一套全新的管理模式,来规范这些国属企业的运营。我们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以确保国家的稳定与繁荣。”

董良深知,华族正处于关键的发展阶段,内部的这些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必将影响国家的未来走向。而外部的战争局势也不容乐观,如何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带领华族走出困境,迈向繁荣,是他肩负的沉重使命。

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目光坚定地望向窗外,仿佛在透过层层迷雾,探寻着华族未来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