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毅小说网

第264章 人生不会少意外【2 / 2】

长平冀大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s://www.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至于征讨高句丽?不干了,辽东战场上,军械物资丢了一地,隋军迅速返回,镇压杨玄感的叛军,二征高句丽,扑街!

大业十一年,26岁的你随同父亲前往山西,你父亲调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你们抵达龙门时,正巧遇上叛军。

见此,你那49岁的老爹兴奋了,率兵主动出击,连发七十余箭,每箭必中,叛军吓傻了,连忙逃命。

你也看呆了,这就是一个49岁老头子的战斗力吗?竟恐怖如斯~!

次年,你父亲升任右骁卫将军,别问怎么升的,那是凭战功起来的,你以为是给杨老板送鹰犬得来的吗?

再一年,你28岁,这一年,你父亲任太原留守,你则带着家眷住在河东,秘密结交豪杰才士。

别问为什么?这是在给杨老板招贤纳士,懂不懂?不然你以为是要造反?

同年二月,马邑校尉刘武周据城造反,自称天子,你父亲见此,一面以讨贼为名大肆募兵,一面遣使让你速度返回太原。

时为大业十三年,隋朝江山,在杨老板手中已是摇摇欲坠,聪明人已经造反了,忠臣孝子如你父亲也随时准备帮助杨老板,收拾旧山河。

为此,你父亲不惜向突厥求助,但突厥非常非常无耻,居然要求你父亲自立,忠心如你父亲这样的人哪里能答应?

你弟弟李世民和刘文静、裴寂等重臣已经看呆了,您在犹豫什么?多好的机会啊,错过这个村儿,可没第二个杨老板了!

但你父亲就是坚持,任谁劝他都不好使。

同年六月,你抵达太原,你父亲非常兴奋,询问你的意见,你表示,我李氏家族是忠臣之家,见此山河残破,岂能无动于衷?

当学伊尹、霍光,废掉杨老板,拥立代王杨侑,如此就能师出有名,可令中外归心。

你父亲觉得这有点掩耳盗铃的意思,但除了这个,好像也没其他办法了,至少这样一来,对得起先帝杨坚在天之灵,想来……姨父也会欣慰的吧!

由此,你父亲不再犹豫,立刻发兵,传檄各处郡县,更换旗帜向突厥表态,突厥很满意,飞速支援了千余战马,并且承诺会派兵相助。

随后,怀着伊尹、霍光之志的你们,起兵向长安进发了,誓要拯救大隋朝,再兴旧山河。

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都是拦路虎,不是谁都能檄文一出,天下景从的,至少,你父亲就办不到。

西河守将不买账啊,认定你父亲是乱臣贼子,坚决抵抗,你们很悲愤,居然有人怀疑你们的忠心,这不能忍,必须打!

于是,你和弟弟李世民领兵上路了,鉴于麾下军卒多是刚刚招募,没经过训练,你怕他们不能打仗。

所以,你立下军法,严明军纪,与将士们同甘共苦,有美食、美酒都和将士们一起分享,这波很奏效,概因人性都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特点,他们要的就是一个公平,哪怕只是形式上的。

一路上,看见百姓种植的瓜果蔬菜,你告谕全军必须付钱才能吃,一句话,不拿百姓一针一线,懂?

很快,大军抵达西河城下,你亲自上前告知守将来意,随即,城内军民纷纷来投,唯有郡丞高德儒死不投降。

你怒了,率军攻打高德儒,与此同时,西河郡司法书佐—朱知瑾,大开城门,迎你入关,你很轻易的便将高德儒生擒、斩首。

平定西河,往返只用了九天时间,班师之后,你父亲很高兴,表示以这样的方法用兵,可以横行天下。

你因功受封陇西公,任左领军大都督,你弟弟李世民为敦煌郡公,任右领军大都督。

同年七月,大军进驻贾胡堡,会逢大雨,大军在此停驻一月,雨停后,你劝父亲进取霍邑。

你父亲犹豫了,是的,你没看错,他又又又一次犹豫了,唉~你父亲真差劲,少了你跟你弟弟完全是个渣渣了~

你父亲担心霍邑守将宋老生坚守不战……这不废话,哪个忠臣能允许你们大摇大摆进京都?

你笑了,无比果断的表示,宋老生出身寒微,有勇无谋,不过区区一匹夫,擒之何难?诱他出城就是。

你父亲照做后,宋老生果然憨憨的杀了出来,然后就没然后了,让你和你弟弟截了归路,四面包抄,战死疆场。

当然,这功劳具体咋分,还是你们父子三人去商量吧,基本谁的传记,这功劳就归谁,一般是这样。

同年九月,兵至潼关,你父亲令你率领司马刘文静、统军王长谐、姜宝谊、宝琮等将并大军数万拒守潼关,兼守永丰仓,以防隋将屈突通率河东驻军追击。

果然,屈突通听闻你父亲入关的消息后,立刻让鹰扬郎将—尧君素,镇守蒲坂,而他则是亲自率兵几万赶赴长安。

可惜,这一切你父亲早有预料,于是,屈突通所率大军被刘文静挡住,表示此路不通。

此路不通?那我转场!

屈突通立刻奔向潼关找隋将刘纲靠拢,但是,统军王长谐却抢先率兵袭杀了刘纲,占据了潼关—都尉南城。

屈突通不得已,只能退守都尉北城,这老头很惨,后来还被你妹妹平阳公主李秀宁追着打。

数战告捷,你父亲接到战报后很高兴的表示,屈突通向西不能前进,向东没有退路,只能观望长安的战局变化才能采取下一步行动,不必顾虑他了。

随即,令令从永丰仓的驻军里挑选精锐,取道新封奔赴长乐离宫。

同年十月,你父亲率军至灞上,跟你还有你弟弟的大军会师,兵力瞬间高达二十余万,兵锋正盛。

长安,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