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加盐大伯伯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www.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如同流星,乐羊在中山之战里迸发了耀眼的光芒,可是此后却没了消息,而吴起却一直活跃在魏国的政治舞台上。
魏文侯魏斯去世后,他的儿子魏击即位称王,是为魏武侯。有一天,魏武侯与吴起一同坐船,顺着西河漂流而下。船行半路,魏武侯起身对吴起说:“我魏国有此险固山河做屏障,真是上天的赐福!”这可能是因为武侯刚刚登基,所以面对自己执掌的大好河山涌起了万丈豪情。这并没有什么不妥,况且魏武侯说的也很在理。
但吴起心里可能有点看不起这个刚刚上台的年轻人,于是借题发挥教训道:“要守住国家,守住祖宗基业,靠的不是险固的山河,而是君主自身的德行!从前三苗氏左临洞庭湖,右靠彭蠡湖,可是他不修德义,终于被大禹王攻灭;夏桀所居之地,左面是黄河、济水,右面是泰山、华山,南面有伊阙山做他的屏障,北面只有一条羊肠小路与外界相通,其地形可谓再险固也没有的了,可是他贪暴苛戾、骄奢淫逸,最终丢了天下,被商汤放逐;殷纣的都城,左边是孟门山,右边是太行山,北面有常山作为戍卫,南面是黄河天险,可是他横征暴敛、不施仁德,终于给周武王兵临城下,被迫自焚而死。由此可知,想要王位永固、国家长治久安,靠的不是险固的山河,而是君主自身的德行。如果君上不修德行,那么即使这小舟上的人,也会变成不共戴天的仇雠,更遑论他人呢?”魏武侯只得点头称是。
虽然已经贵为魏国武将,但吴起最终的目标仍是登上相国宝座。“起不为卿相,誓不入卫。”他对母亲的承诺他还记着。事实上,由于战功赫赫、才华出众,吴起确实是很多人心目中魏国丞相的不二人选,不过最终的结果却让吴起和众人大感意外:田文做了国相。吴起自然不服气,于是找田文去理论:“敢不敢跟我比一下功劳?”田文躬身道:“将军请讲。”
“统帅三军,叫士卒争先效死命,使别国不敢与正视我魏国,我做到了,你比我如何?”吴起问。
“我不如您。”田文答。
“守卫西河之地,叫秦人难以东进半步,同时震慑韩、赵两家,叫他们不敢轻举妄动,我做到了,你比我如何?”吴起问。
“我不如您。”田文答。
“辖制文武百官,使百姓亲附朝廷,充实府库,我做到了,你比我如何?”吴起脸有得意之色。
“我不如您。”田文依旧面无表情。
“既然这几方面你都比不过我,为何还登台拜相,位居我之上?这是哪门子的道理?”吴起冷笑。
“先王新死,今上初掌大宝,交替之际,国人无依而彷徨,朝臣各有打算,其心不服,百姓疑虑不信,正可谓多事之秋、风雨飘摇,你说这个时候,是把政事交给你打理,还是交给我打理呢?”
吴起知道,田文以魏国宗亲身份出任丞相一职,确实有利于稳定政局。他沉默良久后叹道:“应该将政事托付给您!”这才明白自己只想着己身的荣辱,而不如田文那样顾全大局,心下惭愧,于是再也不在田文面前提谁应该封相。吴起“浪子回头,知过能改”,翟璜做得丝毫也不比吴起差。
先前,魏文侯向李悝诉苦,说自己一个人肩挑国务,十分劳累,可是最后仍不能将国事打理得井井有条。
李悝说:“家里贫穷就应该找个贤妻,国家动 乱就应该寻求良相。”
文侯问道:“我确想设丞相一职,只不过在魏成子与翟璜之间左右为难,不知道选谁好。”
李悝回答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臣身份卑微,怎能参与挑选丞相这样的大事?”
文侯说:“先生太客气了,莫要推辞,还请为寡人出个主意。”
李悝笑道:“您无法决断是因为平时观察不够细密。判断一个人是否能够胜任某职,要听其言观其行,要看他平时都与哪些人亲近,发达后又结交哪些人,显要后提拔推举哪些人,不遇时不做哪些事,穷困时不拿哪些东西。有了这五条标准,已经足够君上选出宰相了,还需要我李悝在此妄言吗?”
文侯听得双眉一挑,说道:“先生可以回去歇息了,我已经知道该拜谁为相了。”
走出魏宫的李悝来到翟璜家,翟璜急切问道:“听说今天大王召见先生入宫,是要商讨丞相的人选,不知可有结果?”
“不出意外,应该是拜魏成子为相了。”
翟璜色变道:“我哪里比不上魏成子?吴起、乐羊、西门豹,当然还有先生您,都是我推荐的,你们都为魏国立下不世功勋……你说,我哪里比不得魏成子?”言下之意,自己推荐了李悝,那么李悝就应该为自己说话。
“您推荐我的初衷,是为了向君主推举人才,还是为了结党营私呢?”这句话立时叫翟璜软了下来。李悝又道:“君上问我该选谁为相,是您还是魏成子。我对君上说,看一个人,要看他平时都与哪些人亲近,发达后又结交哪些人,显要后提拔推举哪些人,不遇时不做哪些事,穷困时不拿哪些东西。有这五条,就已经足够做出决断,因此知道这相位必属于魏成子。您虽然贤德,但哪里比得上魏成子呢?魏成子食禄千钟,其中有九成是为国家花费在家门之外,而只有一成是花费在家门之内,不是这样,怎么将卜子夏、段木干、田子方这样的贤士从别国远远地请过来?这三人都被君上奉为师长,而您推荐的这五个人都被君上列为臣下。光凭这一点,您如何与魏成子相比?”
一般人听了“您哪里比得上魏成子”和“如何与魏成子相比”这样的话总要发飙,至少是端茶送客。可是翟璜听了,却久久不语左右思量,最后终于向李悝一揖到地,心悦诚服地说:“我翟璜浅薄无行,所言尽是虚妄,我愿终身做先生的弟子,在先生身边聆讯受教。”
这就是魏文侯手下的一班文臣武将,不论是吴起还是翟璜,他们所求不尽是功名利禄,更有自我修养的提高,自己德行的锤炼。这或许就是他们屡屡创造奇迹,立下万世之功的缘故吧,因为他们的心胸很多时候都超越了这个俗世,所以才久久地为这个庸碌的世界惦念、怀恋。
然而,如果这个世界都是像他们这样的谦谦君子,那么天下就太平了。事实上,名与利是如此发光耀眼,早已眩晕了一些人的耳目,叫他们想尽一切办法来维护自己的权位。田文去世后,公叔出任魏国的丞相,他不是一个有着自己政治理想的政治家,而是一个汲汲于名利的政客。公叔知道,他的才能与威望远远不及吴起,所以睡不安稳、食不知味,日夜担心有一天自己丢掉相印,被吴起取代。
主人的忧虑逃不过仆人的眼睛。
公叔的仆人宽慰他说:“相爷无须忧虑,要赶走吴起此人其实不难。”
公叔问:“你有何办法?”
答曰:“须得想法离间吴起与大王的关系。吴起向来狂傲,其为人又好名贪荣,可是尽管为大魏效力多年,也立下了汗马功劳,却始终未能拜相,所以您可以对大王说:‘吴起之才天下无双,而魏国地狭,西面紧挨着地广千里的秦国,我担心吴起早晚会离开魏国,到别国高就。’这时大王必然会问计于您。您就可以说:‘我们可以用下嫁公主给吴起的办法试他一试。假如他肯娶公主,就证明他确实有心继续在魏国效力;倘若他拒绝婚事,就说明他早有离开魏国之意。’大王必定会同意这个办法。如此一来,您就可以在家中设宴,请吴起与公主一同赴宴。在宴会上,您可以故意刺激公主,叫她发怒而当众羞辱您,吴起看到了公主的刁蛮脾气,自然会将婚事推掉。”
一切依计而行。吴起看到公主对丞相公叔如此不敬,心想若是当真娶了她,岂非要给自己找罪受?而公主金枝玉叶,又打不得骂不得——这后半辈子岂非毁在这女人手里?于是隔日便入宫向武侯推掉了婚事。武侯以为吴起早有去意,于是态度大转,不再信任吴起。吴起的建议无法被武侯采纳,知道自己已经失去了武侯的信任,又怕此后惹祸上身,于是离开魏国,南下入楚。
名满天下的吴起很快得到了胸怀大志的楚悼王的赏识,官拜楚国令尹,主持改革。楚国地处南方,无论是文化习俗,还是政治制度,与中原各国都迥然有异。所谓“令尹”,即是楚国的最高官职,上佐国君,下统百官,内摄朝政,外掌兵马,相当于别国之丞相。由于位高权重,干系重大,所以令尹一职一般由楚国宗亲,如芈氏、熊氏等族来担任。吴起这个“外人”能够出任令尹一职,从中可以看出楚悼王对吴起的信任和他有志改革的决心。
楚国沃野千里,地广民众,吴起的改革主要是针对无所作为的贵族阶级。这些贵族寸功未立,只是靠着出身高贵而窃居官位,整日又游手好闲,纵情酒色,搞得楚国上下一片乌烟瘴气。这还不算,他们一日在职,朝廷就要大笔花销以维持他们的俸禄,再也拿不出财货来充实府库,招募兵马和训练军队;而且有抱负、有才华的士人上进的道路也会给他们挡着,无法一展胸中所学,所以造成楚国的人才严重流失。
本来,吴起一个外人,要向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的本土贵族势力开刀,说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不过有了楚悼王的大力支持,尽管那些贵族们怨声载道地反对吴起,改革还是能够顺利地进行。
不出几年,楚国在吴起的改革下立时焕然一新:朝纲森严,全国上下依法而行,将士用命,虎虎生风。有这样强悍战斗力的军队,若不能在战场上一展雄风,实在是可惜。所以,几年之内,楚国“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这时吴起的地位也日渐巩固。
可是又过了几年,形势忽然逆转:楚悼王驾崩升天了!这对吴起来说无疑是一个噩耗,因为他此后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得到楚悼王有力的支持,更不妙的是,他一心公务,拙于谋私,早已将楚国上上下下的贵族得罪了一个遍,现在这些人一个个咬牙切齿,恨不得将吴起碎尸万段。就在为楚悼王出殡那天,这些宗亲贵族终于起兵,要置吴起于死地。吴起自知必无幸理,索性跑到楚悼王停灵的地方,纵身一跃,扑到悼王的身上,狞笑道:“今日我吴起不会白死,你们都要给我殉葬!”说罢即被乱箭射死。可是射死吴起的箭,也同时毁坏了楚悼王的尸身,这是以下犯上的大不敬之罪。
不久,太子即位,是为楚肃王。他下令将射杀吴起、有份毁坏先王遗体的人全部抓捕处死。就这样,70余户人家做了吴起的殉葬品。
太史公司马迁这样评价吴起:“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吴起说武侯以形势不如德,然行之于楚,以刻暴少恩亡其躯。悲夫!”
分处于不同的局势之中,自然会有不同的判断和行动,即俗语所谓“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吴起在魏国时,借题发挥地教训魏武侯,说得不可谓不精彩、不深刻。可是他到了楚国之后,情况都已经完全变了。三晋之地,由于地处北方,时常受到戎狄的冲击,所以向来的政策都是强军以立国,故而封建制和礼法制给破坏得早一些、深刻一些,也就早有靠近法家的传统——军队中若无说一不二的军法,如何能够令行禁止,有如何能够集结为一团强大的战斗力?而楚国则不一样,那里物产丰富,从来不愁吃穿,而且又不须时时刻刻面临戎狄扰边的威胁,所以生活安逸,又崇尚巫风淫祀,浪漫而奔放,所以其改革的动力实在不足,若非出了楚悼王这样一个有心争霸天下的君王,楚国肯定只能谨守一隅,等着六国争出个高下,然后选择投降。所以楚国的封建残留是很多的,观乎国内贵族势力如此强大就知道了——令尹一职始终在那几个宗亲家族手里传来转去。
而魏国改革图强之际,除了有吴起,还有李悝、魏成子、翟璜、段木干、田文……明君贤臣,通力合作,改革的阻力自然很小,所以过程也就相对“和平”很多。等到楚国开始改革之时,只有一个吴起孤零零地支撑起改革大业,所以改革的阻力大,少不得动用所谓血腥暴力、狠辣干脆的“雷霆手段”。改革走到这一步,客气不得,那么给太史公说成了“苛暴少恩”也就不可避免了。
或许吴起也知道,这样“硬来”最终会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可是大丈夫立身天地间,若贪生怕死、处处顾虑,又如何成就一番大事?“与其默默朽烂,不如从容燃烧”,是也罢,非也罢,成也罢,败也罢,总之要轰轰烈烈地活过一场,才不枉上天赐给的大好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