妖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www.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镇抚关中:建安二年(公元197年),曹操表奏钟繇代理司隶校尉,前往关中镇抚。钟繇到长安后,致书马腾、韩遂陈述利害,两人各派一子到许昌作为人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相持,钟繇送去两千匹战马供给军用。建安七年(公元202年),钟繇率军打败匈奴单于和郭援,还平定了河东郡的叛乱。后来曹操征讨汉中时,钟繇被任命为前军师。
位极人臣:曹魏政权建立后,钟繇担任大理,又升任相国。因下属西曹掾魏讽谋反,钟繇被免职。曹操去世后,曹丕继位,钟繇复职为大理,曹丕称帝后,他改任廷尉,晋爵崇高乡侯,不久又升任太尉,位列三公,转封平阳乡侯。魏明帝曹叡继位后,钟繇晋爵定陵侯,升任太傅。
2 书法成就:
书法风格:钟繇的书法以“瘦”着称,书体多自然流丽,平淡真淳,与三国时期书法家胡昭并称“胡肥钟瘦”,又和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钟王”。他的书法博取众家之长,自成一家,在章法布局上严谨缜密,纵有行,横无列,大小错落有致。其书法风格冲破了魏晋时期隶书的规矩,异化了汉隶简牍的有效成分,虽存隶意,但大大减少了隶书的蚕头燕尾。
代表作品:书法界一般认为有“五表”“六帖”“三碑”传世。“五表”指《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调元表》《力命表》;“六帖”指《墓田丙台》《昨疏还示帖》《白骑帖》《常患帖》《雪寒帖》《长风帖》;“三碑”指《汉乙瑛置百石率史碑》《魏上尊号碑》《受禅碑》,不过“三碑”是否为钟繇所作已无从考证。其中,《宣示表》整肃平整,体态偏扁,是钟繇楷书作品中的典范之作;《荐季直表》笔画肥厚,结字横扁,是钟书小楷的典型特征。
3 历史评价:
曹操评价他:“关中地区平定,朝廷没有后顾之忧,都是足下的功勋。从前萧何镇守关中,供给充足的食粮,保证了前方军队的需要,也就正像这样。”
曹丕评价:“相国钟繇真可谓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心性谦恭,日夜处理政务,没有时间静养休息,百官都应该将他视为榜样。”
曹叡评价:“太傅钟繇功勋卓着,德行高尚,可谓群臣的表率。”
钟繇在书法史上被奉为“楷书之祖”,对后世汉字书法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钟繇的“五表六帖三碑”具体如下:
1 五表:
《宣示表》:原是三国时魏钟繇所书,真迹不传于世,只有刻本。一般认为是根据王羲之临本摹刻,始见于宋《淳化阁帖》。共18行,295字,是建安二十六年钟繇写给魏文帝曹丕的奏文,劝曹丕接受孙权的归附请求。其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字体宽博而多扁方,充分表现了魏晋时代正走向成熟的楷书的艺术特征,对后世楷书影响深远。
《荐季直表》:书于魏黄初二年(221年),楷书,此时钟繇已70高龄。内容为推荐旧臣关内侯季直的表奏。明代刻入《真赏斋帖》,清代刻入《三希堂法帖》列诸篇之首。
《贺捷表》(又名《戎路表》《戎辂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钟繇68岁时所写。内容是得知蜀将关羽被杀的喜讯时写的贺捷表奏。其字尚未脱尽隶书笔意,但已属楷体,最能代表钟书面貌。此帖书写自然,风格古朴,章法结字茂密幽深。
《调元表》:书于黄初元年(220年),真迹久佚,仅有重刻本可见,收录于《伪星凤楼》《泼墨斋》等丛帖中。因真伪存在争议较大,所以比较罕见。此摹本用笔虽不及《宣示表》精致内敛,但兴味意趣颇佳。
《力命表》:章奏体小楷书,文凡八行,真迹久佚,仅有刻本传世。《快雪堂帖》刻本中作“传为王羲之临本”。
2 六帖:
《墓田丙台》(简称《丙舍帖》):是钟繇的帖作之一,为临本。其成就较高,较接近钟体,是上乘之作。
《昨疏还示帖》(简称《还示帖》):也是临本,与《丙舍帖》一样,较为接近钟繇的书法风格,艺术价值较高。
《白骑帖》:经过多人辗转临摹,已远离钟体原本的风格。
《常患帖》:同属钟繇的帖作,但在流传过程中与原作风貌有所差异。
《雪寒帖》:为钟繇六帖之一。
《长风帖》(其后半部分又名《安厝帖》):该帖后半部分有《安厝帖》之称。
3 三碑:
《汉乙瑛置百石率史碑》(简称《乙瑛碑》):有宋人张稚圭石刻记云“后汉钟太尉书”,但此碑立于东汉永兴元年(153年),当时钟繇只有3岁,显然是误传。
《魏上尊号碑》:全为刻本,是否为钟繇所作已无从考证。
《受禅碑》:同样是刻本,对于是否是钟繇的作品存在疑问。
简单总结:三碑都无法考证是否为钟繇所书,但五表六帖很大程度上为钟繇所作,可信度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