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毅小说网

第二百四十一章:两章合一章【2 / 2】

凉轶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www.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老爷子就很嫌弃,“你就不能换一个买?钱都花了,买都买了,买个缝纫机,电视机也比这冰箱好啊!”

汤绵绵:“……!”

她很想说,这个不是她花钱买的,是系统奖励,不花钱的。

但是她不能说,只能默默承受来自老爷子的指责。

可是老爷子还有话说,眼神上下的撇着她,“人家结婚,你穿个白色袄子,你要干什么去?”

汤绵绵低头看了眼自己身上的羽绒服,解释:“这个是羽绒服,暖和的。”

老爷子却直接上手了,勾着她的领子,“我说的是你衣服的颜色,晦气,回屋换一件去。”

汤绵绵一把拨开他的手,眉头紧锁,眼神中闪过一丝倔强,“不要,这是时尚,白色羽绒服多好看啊,干净又纯洁。再说,现在哪有人还信那些老一套的说法,白色不代表晦气,是纯洁和希望的象征,老师您根本不懂。”

她边说边转过身,背对着他,故意挺直了脊背,仿佛是在无声地宣告自己的坚持。

雪花轻轻落在她的肩头,藏进她大大的毛领里。

老爷子被她这番话气得要死,一把拽过她扯进屋里,“换掉,不换不许出门。”

汤绵绵不服气的看着他,不怕死的质问:“凭什么?”

老爷子也是眼睛一瞪,“就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去换。”

汤绵绵撇着嘴,不高不兴地一跺脚,转身回去换衣服。

再次出来的说话她换上了一件鹅黄色的袄子,也是羽绒服,只是刚刚的是长款,这个是短款,还没有毛领。

汤绵绵最最喜欢的就是毛领了,冬天的袄子上百分之九九都是有毛领的,唯一没有的就是这件。

而当时买它的原因,只是颜色好看,所以没有毛领这个事情被她忽略了。

老爷子看着她换的新衣服很满意,一改刚刚的凶样,笑眯眯的说:“去吧。”

汤绵绵哼的一下,围紧围巾,把鼻子和嘴都捂上了!

开着三轮车,汤绵绵一路来到黄丽丽的家里。

此时的黄家喜气洋洋,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黄七叔看到了汤绵绵都过来,马上迎接上来,“哎呦,汤知青来了,快进去快进去,这外面太冷了!”

汤绵绵笑着从车上下来,“不冷不冷,恭喜黄七叔了,这车上是我送给黄丽丽同志和张伟知青的新婚贺礼,也没拉到新房去,就一会儿跟黄丽丽同志的嫁妆一块去新房吧!”

黄七叔是知道汤绵绵给黄丽丽当送嫁姑娘的,也知道宋家姑娘不需要给礼金,会准备一些小礼物祝贺!

但是看着她车上的大箱子,这怎么看也不像是个小礼物呀?

于是他一半好奇一半紧张的问,“汤知青,你这准备的什么呀?看起来咋这么大个?”

汤绵绵没有隐瞒,说了,“冰箱。”

黄七叔愣了,旁边来来往往的人顿住了脚步

“什么,冰箱?”

一个尖叫的声音从不远处传来,然后汤绵绵就看到一个风风火火的身影跑了过来。

汤绵绵认了认,“黄七婶,恭喜恭喜啊!”

黄七婶两个眼珠子都快粘到了冰箱上,大冬天的看着冰箱咽口水,“汤,汤知青啊!你真给丽丽那丫头送了一个冰箱当陪嫁?”

汤绵绵也看了眼冰箱,心说这冰箱的威力这么大的吗?

怎么这么惊讶!

然后就又看见了陆陆续续的人从屋里出来了,还有穿的红彤彤的,头上带着大红花的黄丽丽。

这,这新娘子怎么也出来了!

汤绵绵走过去,“你怎么出来了,你不应该在屋里等着的吗?”

黄丽丽却看着她的眼睛,有些忐忑的问,“汤知青,我刚刚在屋里听的不真切,你真的送了一个冰箱过来?”

汤绵绵不知怎么的,竟然有些尴尬,特别是看着那么多人都在看着她,还指指点点,都有些后悔了,她是不是应该包个大红包的?

而黄七婶这个时候一下子窜到黄丽丽的跟前,“哎呦,你这丫头,啥时候跟汤知青这么好了?你看你结婚汤知青给你送了台冰箱当嫁妆。”

汤绵绵想说是送给她和张伟两个人的,但是看着黄七婶这个样子,还有四周人你一句我一句的插话,她都说不出口了。

可黄丽丽心如明镜,呵呵笑了一下,“也是看在张伟和汤知青都是知青的份上的,谢谢汤知青,不过这个礼太贵重了,我和张伟不能要。”

为什么不能要?

汤绵绵刚要问,黄七婶脸色一下就不好看了,对着黄丽丽这个新娘子就道 “胡说八道什么呢?人家汤知青的一片心意,你说什么不能要。”

说完她转头又变脸一样的看向汤绵绵,“要,我们要的,我跟你七叔谢谢汤知青了。”

汤绵绵也是跟着笑笑,然后看向黄丽丽,“对,这是给你们的,没有什么不能要带,这也是我给你,小两口的一个祝福,你们可千万不能推辞。”

黄丽丽张张口,有心还想再说些什么的,但是旁边的黄七叔也开口了,“丽丽啊,汤知青点一片心意你就收下吧,也不要觉得占了人多大便宜,将来啊也是要还礼的。”

黄七叔提醒着黄丽丽,也警告的看了眼一旁不知道打了多少主意的黄七婶。

这是要还礼的,你是能还的起礼,还是能丢得起这个人!

黄七婶果然在听到还礼这个词的时候脸色难看了不少,心有不甘的看了眼冰箱,张口欲说话,黄七叔怕她说出什么难听的话,直接打断她。

“你去看看接亲的来了没有。”说完又对着黄丽丽道,“丽丽,带着汤知青进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