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阿山小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www.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教习愣立当场,众多生员也一个重。
此联一出,从此整个国子监的风向,恐怕都要大变。
此前陛下不许国子监生员议论国事,但太孙殿下的做法,竟是截然相反。
“将这幅对联挂在国子监的大门两侧,让以后每一个入学的监生,都牢牢记住。”
朱允熥吩咐道。
允许国子监生员议论国事,粗一看以为是无足轻重的小事,实际上,朱允熥很清楚,这是影响十分深远的大事。
国子监是大明的最高学府。
国子监的风向转变,影响的并不仅仅是在里面读书的几千生员,而是整个大明的所有学堂。
自洪武立国,老朱便一意孤行,强制在全国普及官学教育。
府学、县学、乃至深入民间农村的乡学,纷纷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国子监是一个风向标。
国子监往哪边转向,全国所有的学堂,都会跟着转向。
对于这件事,朱允熥也思考了很久。
老朱下诏准许官员、在野贤人、有志壮士、质朴农夫、商贾技艺等向朝廷献言献策,唯独不准学员议政,向朝廷献策,这是有其内在逻辑和道理的。
简单点的说,就是学员们最容易结党闹事。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东林党的座右铭。
而东林党人正是以东林学院为中心,将明末的政坛搅成了一锅乱粥。
大明最终走向灭亡,与东林党关系极大。
从这一点上来说,老朱限制学员议政论证的严令,可以说是有先见之明了。
若是后世能一直严格贯彻下去,也不会有明末东林党人之乱。
朱允熥对这些都十分了解。
但他心中仍然有其他想法。
世间事,有利必有弊。
压制了学院的言论,对于统治稳定,当然是有利的。
但换一个角度,对于推动社会变革呢?
他已经种下了方孝孺这颗种子,但还远远不够。
要推动整个社会变革,必须先从思想上的转变开始。
而要转变整个社会的思想,就必须从学校教育入手。
两害相权取其轻。
朱允熥有信心能稳定大明,并不怕因此而引发动乱。
正因为如此,他才令国子监给学员们订阅《大明日报》,让学员们议政。
《大明日报》是他一手创建的舆论阵地,如果连国子监的学生都不去读《大明日报》,那便无法将学生发动起来,促进思想转变。
要知道,不管哪个时代,学生当中的理想主义者数量都是最多的。
毕竟,学生的思想正处于形成之中,最容易被引导。
这既可能是引导向好的一面,也可能是坏的一面。
同窗读书的关系又非寻常关系可比,也意味着学生们很容易抱团,形成强大的政治势力。
凡此种种,可以说,在任何时代,学生都是一股特殊又极为有力的政治力量。
东林党人出自东林学院,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从学生运动开始。
何况,国子监的学生,还不是一般的学生,而是大明未来的官员。
朱允熥正是想引导并掌握这股力量为自己所用,才来到国子监。
要让老一辈接受科技文明,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除了极个别思想开明之人,大多数人天生就会抱着抵制的态度。
可学生不一样。
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
国子监的学生,将来都是要做官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