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毅小说网

第三部 入滇·办学 十三【2 / 9】

周宇 张蝉娟 杨宏 吴若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www.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裴远之:保佑所有正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们驱除倭寇,荣归故里。

毕云霄摩挲着手腕上的手表:敬我爸、我哥,敬所有为这场战争献出生命的英灵。

林华珺:愿我们的校园不再有炮火硝烟。

方悦容:愿我们的国家不再有战争,愿所有的家人早日团聚。

所有人的酒杯碰在了一起。

圣经学院礼堂 白天 内景

(字幕:1938年2月18日)

所有师生已经齐聚学校礼堂。座位不够,很多人都站着,就连校长张伯苓,也站在人群中。

闻一多进来了,他一袭灰色长袍大衫,围一条白色羊毛围巾,笃笃有声地走上了讲堂。他把茶杯和烟斗放在讲台上,目光炯炯地盯着每一个在座者,然后转身朝着黑板,拿粉笔写下了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最后一课”。

闻一多:同学们,今天,是寒假结束后的第一节课,我接到了校方通知,说这是一堂国文课,由我来主讲。我要给大家讲的,是一篇法兰西小说,名字叫《最后一课》。这是一篇大家都很熟悉的小说。大家上中学的时候,一定已经读过这篇小说了。你们的弟弟妹妹……如果他们今天还能有幸坐在书桌前头,也许此时正在读这篇课文。可是,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都把它读懂了?这篇小说讲述的是普法战争时期,发生在阿尔萨斯省的故事……下面就请林华珺同学来朗读一下这篇课文。

林华珺上台。

闻一多对她点点头。

林华珺开始朗诵,一组同场叠化——

林华珺在大声地朗诵着,师生们安静地听着:

林华珺: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听着听着,师生们的表情逐渐变得凝重。

林华珺:他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林华珺: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林华珺朗诵完毕,她的眼圈已经泛红。

礼堂里,很多女学生已经开始小声抽泣,男学生或沉默,或义愤,或悲怆。

闻一多环顾着在座的每一个人,他的声音似乎失去了往日的高亢。

闻一多:同学们,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再听到这篇课文,你们是不是每一个都懂了?一个民族,当它不能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其愿望的时候,即或它的子孙在肉体上依然生存着,可是,那又能有什么意义呢?失去自由的苟活,在任何情况下都只能是痛苦的代名词。用不着我说,大家都知道了,明天,我们又要去漂泊,去到一个遥远而又陌生的地方。我希望你们每一个人,带好自己的国文课本,无论你学的是电子物理、生物医学或者是拉丁文,这都不重要,因为你首先是一个中国人,珍惜你们手中的教科书吧。到了昆明,我要给你们讲诗经、讲楚辞、讲庄子、讲屈原,讲五千年以来,中华古国最灿烂、最辉煌的篇章!同学们!中国,不是法兰西,因为,中国永远没有最后一课!

礼堂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程嘉树、林华珺、叶润名、叶润青、毕云霄等人早已热泪盈眶,热血激荡。

黄启威家 白天 内景

裴远之、方悦容等人聚在黄启威家。

裴远之和方悦容同时:服从组织决定。

吴磊伯:周副主席也非常关注临大的迁徙,经与省委市委商量决定,任命王亚文同志为青年工作特派员,临大党员的组织关系,由他带到昆明接转。

裴远之和方悦容点头。

圣经学院教室 白天 内景

一张大地图挂在黑板上。

同学们不解其意,正小声议论着。

黄钰生:同学们,此次西迁,学校拟定所有师生分成三路赶赴昆明。第一批,由陈岱孙、朱自清、冯友兰、郑昕、钱穆等十余名教授,乘汽车——

他对着地图比画着路线:经桂林、柳州,到达南宁,专程为广西当局热情邀约联大前往广西办学之诚意表示感谢,再取道镇南关进入越南河内,再转乘火车,经滇越铁路抵达昆明。

黄钰生:第二批,则走水路,由樊际昌、梅关德和钟书箴先生率领,成员包括教师眷属,全体女生及体弱男生,分批经粤汉铁路至广州,取道香港,坐海船到达越南海防,再乘火车经滇越铁路到达昆明。

程嘉树:黄先生,第二批是全体女生和体弱男生,那剩下的男生怎么走?

黄钰生:步行。

很多同学都颇感意外。

程嘉树:从长沙到昆明三千里路!就靠两只脚走过去?

叶润青:是啊,为什么放着好好的船不坐啊?

黄钰生:此次西迁,相信大家都听到了声音,这些声音有的来自外界,也有的来自同学内部,说民族危亡之际,理当奔赴前线,而非逃往后方。但我们心如明镜,大家从平津万里流亡来到长沙,如今又将三千里跋涉,绝非苟全性命,皆因国家文化之重任、民族复兴之命脉,全在诸君身上,我们和那些奔赴前线的将士们,虽去向相反,然目的相同。从长沙步行去昆明,要跋涉三千里路,途经三省,翻越无数崇山峻岭,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我们就是要用两条腿,去向世人昭示,我们这群为保存中国文化而艰难跋涉的人,不是什么“逃兵”“懦夫”!

话音未落,同学们已经按捺不住地纷纷主动举手请缨——

“我们不是逃兵、懦夫!”

“我愿意加入步行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