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毅小说网

第23章 考城隍【1 / 1】

范小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www.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篇故事,蕴藏三种寓意,不愧是聊斋志异的开篇之作《聊斋志异》一书是清代著名文人蒲松龄老先生的著作。本书中约有故事500篇,大多以短篇小故事为主,各位看官对此应该并不陌生。您别看故事短小,但是题材却多种多样,其中蕴藏的的深刻寓意,也值得我们世代传承。不夸张地说,《聊斋志异》这本著作可以说是一口警世的长鸣钟。而这本著作的开篇之作便是《考城隍》,笔者从这篇故事中悟出了三种寓意,今日写出来分享给大家。若是您有其他的观点,可以在评论区加以补充,大家各抒己见,共同学习嘛!若是有不足之处,还请诸位看官多多海涵!闲言少叙,各位看官就跟随小曼一起来重温一下《考城隍》这篇经典故事吧!

话说有一位宋生,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但却一直没有中榜,或许是内心遭受了打击,宋生积怨成疾,不久之后他倒在了病床之上。不过宋生并没有放弃心中的远大理想和抱负,参加科举考试、走上仕途之路、出人头地的执念依旧在他脑海里鸣响着。就在这天,饱受伤病困扰的宋生正在酣睡,忽然一个身穿官服的小吏走进了屋子里。宋生十分纳闷,他刚想张口询问,却被那个小吏抢先开口说道:“宋生起来,快跟随我去考试!”宋生看着眼前陌生的官吏,吃惊地说道:“考官都没有来,为啥就要考试了?”那个官吏没有多言,瞪了他一眼,宋生有些畏惧,没有再说话,他拖着病体跟着那个官吏走了出去。走了一会儿,宋生觉得眼前的一切都开始陌生起来,他有些疑惑,就在此时,一座都城出现在他们眼前。都城很大,里面的建筑极为宏伟,宋生跟着官吏走进华丽的宫殿之中。大殿之内,坐着十几名官员,宋生不敢直视,只是小心窥视了一下,群人之中,他只认识一人,便是关帝神。宋生心生敬畏之心,赶忙低下头来,再转头看向屋檐之外,那里摆放着两个石桌,上面放着纸砚,一位秀才模样的人正坐在石桌旁边。“宋生,你也去那边落座!”官吏言罢,宋生不敢怠慢,赶忙走到石桌旁边坐下了。少顷,试题发了下来,宋生一看题目,上面写着:一人二人,有人无心。那个秀才看了他一眼并没有说话。两个人对视一眼后,各自拿起纸笔,埋头写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二人相继落笔,官吏便将试题呈交给那些官员。官员们开始审批二人的试题,却被宋生的一段话吸引住了。只见试卷上写着: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几位官员相视一眼后,各自点了点头,其中一位官员下令道:“河南缺一位城隍神,你即可便去吧!”宋生听闻此言后这才恍然大悟,他赶忙跪倒在地,叩首说道:“承蒙大神厚爱,赐我城隍神一职,我不敢推辞。可是我家中尚有七十多岁的老母亲要赡养,我请求大神给我些时间,等我母亲过世我便去上任!”“拿寿命薄来!”听闻此言后,那个官吏拿来了寿命簿,翻看后就对一位像帝王的人说道:“老妇人尚有阳寿九年。”官员们都犹豫了,关帝神说道:“那就先让张生代理一下,等九年后再去赴任吧!”官员们点了点头,随后关帝神说道:“宋生,我们念及你有这份孝心,准许你先回去侍奉母亲,等到九年后你再去上任!”宋生感激不已,赶忙叩首言谢。随后,关帝神又对张生说了些激励的话,随后两个人走出了大殿。那位秀才将宋生送出了郊外,还赠予宋生一首诗,诗中说道: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宋生拱手言谢,便辞别了张生,骑着白马离开了。宋生回到家中,他感觉如同做了一场梦,睁开眼发现自己躺在棺材里。宋生十分害怕,开始大声喊叫起来。母亲听闻棺材里有喊叫声,她十分吃惊,赶忙打开棺材,将儿子搀扶起来。宋生没有对母亲说出实情,随后他跑去张生的家乡打听,果然有一位姓张的秀才在这天死去了。正如寿命簿上所记载,九年后,宋生的母亲还真就仙逝了。宋生叩拜天地后,穿上新衣服,等回到屋里后,宋生便死了。宋生的岳父住在城西头,那天宋生骑着红缨大马,带着一群侍从前来拜别岳父。岳父十分吃惊,待到宋生走后,岳父急匆匆跑去宋生家里查看,这才发现宋生已经死了。

故事讲到这里就讲完了那么这个故事中有哪三种寓意呢?

第一个就是科举制度的黑暗不公。如故事开篇所讲,宋生是一名考生,年纪轻轻卧病在床,想来是他屡试不中榜,这才积怨成疾。从这里看出,在当时的那个社会,普通老百姓想要通过科举考试出人头地,并非一件易事。故事中的宋生在睡梦中便迎来了考试,而且没有考官显得十分仓促,这就显得机会十分难得,与现实相反,这也说明了当时社会的许多不公和科举制度的黑暗。但是,在这里小曼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这篇故事毫无疑问的展现了作者对对当时科举考试的失望。但对于科举考试的制度他还是肯定的。且不说,整部聊斋基本上没有从体制层面批判过科举考试,他对于科举考试的失望和不满而对科举考试的种种弊端进行批判也是到了他在考场上经过了多次失败之后才有的事情。这篇作品中表现的只是作者对科举制度毫无保留的充分肯定。城隍是阴界的地方长官。在作者笔下,其任职的确定不是由上级对下级的直接任命,而是通过科考选拔,这就说明了科考对于作者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制度。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是主持考官有一个变成为神的关公形象也多次出现,无一例外都代表着公平、公义的关公是安排在阴界文宗位置上,这直接与作者的生活有关,他十八岁接连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中秀才,而主持考试的是清代文学家施遇山,作者也一直视他为榜样。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在基于亲身体验而产生的。在作者的意识中,认为考试制度执行的好不好关键是主持人是否正派。他后来写了许多揭露科考弊端的作品那么尖锐地集中讽刺贪官也不是偶然。在作为考试官的关公与张胜宋公的形象中寄托了作者本人对科考的追求。

第二就是歌颂孝道在面对黑暗和不公的科举制度时,一旦自己中榜,他们大多数人会抛弃一切,包括身边的亲人,甚至生命(病得都要死了,一听说有考试,立刻上马行路,连病体残躯都不顾了)只为自己的荣华富贵。而睡梦中的宋生当得知自己被派去做城隍神,面对如此难得的机会,宋生却恳求让他先回去侍奉年迈的母亲,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在面对来之不易的功名时,宋生却选择了孝道,这是十分难得的,几位帝神也被他的孝道被感动,这才答应给他九年时间。

第三表现有心无心,明慎用刑之道,不外乎是也。作品中还表现了作者的道德赏罚观念,提醒人们注意有心无心四字一部书如许托始于考城隍赏罚之见。另外,文中还将多处虚构的奇幻情节加以坐实作品的真实性。

那么文中的城隍又是什么职位呢?为什么作者要提考城隍呢?城隍是什么神?干啥的?归谁管?封神说得太多了,换点新鲜话题聊。本期内容咱们就拿聊斋志异中的小故事——考城隍,来详细地说一说城隍这类神。城隍是个什么神?从考城隍的这个故事中,咱们不难看出。城隍是人死后才能担任的神。因此,可以称为冥司之神。在《中国城隍信仰》一书中,将城隍出身分为六类,分别为地方官、功臣、正直人士、善行人士、异人,以及鬼神。也就是说,能作为城隍者大部分是人类,只有少数为鬼神。

那么城隍到底负责什么工作呢?在清朝嘉靖年间,《夏津县志》中有过一篇《重修城隍庙记略》,其中非常全面地表述了城隍的职责。其中又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保护民生,比如调节时雨,驱虫驱兽,祛病消灾等等。还有一类是主持公正,比如惩治贼寇,治理贪腐,保护贤良等等。于是,咱们可以将城隍理解为,地方性质的另类官府。人间官府能管的城隍要管,人间官府不能管的城隍也要管。这就是所谓的举头三尺有神明。城隍信仰反映的是民间劳苦大众,在人间的冤屈得不到伸张时,憧憬的一种来自冥冥中的司法公正。

第三个问题,城隍是如何选拔的呢?考城隍的故事中,城隍是以类似科举的形式选拔的。这的确是一种方式。从宋焘的考题中可以看出。能成为城隍者必须有这样几种品质。因为城隍执掌缉拿、审判和律法的神祇,因此必须要做到品德高尚,公正严明,廉政爱民。他们的存在本来就反应了老百姓对于公正的渴求,如果是作奸犯科之辈,那存在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还有一种城隍的诞生方式为民间保举。比如一位地方官在当地政绩卓著,被百姓爱戴,死后就会被当地百姓供奉为城隍。还有一种是直接任命。在乾隆时期,有一位叫做图公的盐运使。咱们都知道古时盐是很重要的物质,被官府管控。而管控盐运的官员只要稍稍动动手指头,便会大富大贵。这位图公却非常廉明,生活简朴。传说在他年逾古稀之后死去,托梦给后人说:我将去思州府为城隍,上帝所命之。当然,这些都只是传说。但也能充分体现,在腐朽的封建时代,残暴无能的人治无法给予大众应有的公正。老百姓只能将诉求诉之神祇,也就是城隍。城隍的来历自古有之,但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高峰。洪武帝朱元璋曾册封过城隍,分为京都、主要州府、府、州、县等五个品级。但这并不代表帝王可以任命城隍,而是给予其爵位,以示朝廷对地方性城隍的嘉奖。从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安抚民心。

最后一个问题。城隍归谁管的呢?在考城隍的故事中,咱们见到了两个主要人物,一个是关帝爷,另一个是帝王模样的人。关帝咱们并不陌生,就是三国时期的关羽被册封的神。如果将城隍定义为地方性官员,那么关帝就是巡察御史,负责监督城隍的工作。在《子不语》中有过这样的故事。杭州城隍因为醉酒,错抓了无辜的秀才。是非不分,将其用刑使用重刑,残害了其性命。秀才将冤屈诉至关帝庙。关帝为其平反冤情,不仅给了秀才一个光明的来世,还将城隍法办。由此可以看出,关帝可以管制城隍。

那城隍的最高领导者是谁?前文中咱们说了,城隍是冥司之神。而且,盐运使图公托梦说,他是受上帝之命。那么这个上帝是玉皇大帝吗?非也。《子不语》中的另外一个故事,言明了这个‘上帝’的身份。康熙年间,陇西地区的一位学生,撰文揭露当地城隍的诸多不义之举,比如接受恶人祭拜,纵容恶人行凶。这篇文章传到冥司之后,东岳大帝受理了这场城隍渎职的案件。当地城隍被撤职查办。

那么为什么东岳大帝能执掌冥司呢?封神演义中,黄飞虎死后被封为东岳大帝,看似只是五岳正神,实际上他还掌管幽冥一十八重地狱。冥司中的最高领导者酆都大帝还在其位置之下。由此可见,东岳大帝乃是天下城隍的最高领导者。

蒲松龄老先生笔下的故事皆有寓意,以上三个观点只是小曼对本篇故事的感悟,而蒲老先生的寓意岂止是这三点?故事虽短,但寓意非凡,不愧为聊斋志异的开篇之作。如果您对此故事有补充或者有异议,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小曼感激不尽!好的故事需要传承,正能量的寓意需要歌颂,谢谢各位看官的支持与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