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www.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个老汉胆真大,抓住狐狸观变化,结果哭笑不得。这篇故事是《聊斋志异》原著里第一篇有关狐狸的故事。民间里流传着许多关于狐狸作祟的传闻,不免让人心生恐惧,这个故事写了狐狸企图作祟,却被老翁捉住,虽然最终被狐狸逃逸而去,但是告诉了一个道理,狐狸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它也害怕人类的反击。这就等于给读者打了一个心理预防针,原著里虽然写尽了狐狸等妖魔鬼怪的形态,但是这些东西都不可怕,尽管放心地读故事,在故事细细地体会寓意。这篇故事体现了人类与妖魔鬼怪斗智斗勇的情形,之所以让狐狸跑掉,恰恰体现了人类的仁慈胸怀。
话说有个姓孙的老汉,胆子一向很大,自称敢摸老虎的屁股,敢在坟地里过夜。当然,吹归吹,这些他都没有干过,人们自然也没有见过。但是,他喝醉了酒,一个人夜里走过十几里山路,倒是确有其事。除了他,还没人敢这么干过。这一天,吃过午饭后,孙老汉感觉有点困,就躺下来睡觉。朦朦胧胧中,忽然感觉有东西爬上来,接着感觉身体摇摇晃晃的,就像腾云驾雾一样。孙老汉心里“咯噔”一下,难道是狐狸精作祟,想来魇压我?悄悄地睁开眼一看,果然有一个比猫还大的东西,毛发是黄色的,长着一个蓝幽幽的尖嘴巴,正慢慢地从脚边爬过来。孙大爷俺暗骂一声,“我去,敢来招惹我,这不是找死吗?要是捉不住你,我就不是孙大胆。只见狐狸伏着身子,轻轻地蠕动着,像是担心惊醒孙老汉。孙老汉不由得好笑,怎么和做贼一样?原来狐狸的胆子这么小!不一会,狐狸就贴到孙老汉的身子上,也是怪了,狐狸碰到脚,脚就不能动了,到了腿上,腿也不能动了。不一会,狐狸就到了小肚子上,孙老汉猛地坐起来,按住狐狸,双手快速地掐住它的脖子。狐狸急得拼命叫唤,却怎么也无法挣脱掉。孙老汉急忙呼喊老婆,让她赶快拿一根绳子过来,用绳子束住狐狸的腰。他握着绳子的两端,嘲笑说:“狐狸精,你不是会变化吗?我倒要瞅瞅,你怎么变?变呀变呀,变给我看看。”说着话,就见狐狸的腰越来越细,像一根细管子一样,差点从绳套里穿过逃脱。孙老汉大吃一惊,赶忙拉紧绳子,绳套又把狐狸缠得紧紧的。可是,狐狸又鼓起肚皮,瞬间又变得像碗口一样粗,孙老汉感觉快拉不住绳子了,就松了一把劲。狡猾的狐狸,感觉绳子松了,马上又开始把腰变细了。孙老汉只得又勒紧绳子。这样斗下去不是长久之计,早晚会被它折腾得一不留神就跑掉了,孙老汉就叫老婆赶快拿刀来,杀死算了。老婆到处翻找,不知道刀放在哪里。可是,刀明明就在旁边的桌子上,老婆竟然找不到。孙老汉急了,扭转头用眼睛示意放刀的地方。老婆急忙冲过去拿起刀。可是,等到孙老汉回过头来,手里只剩下环状的空绳套,狐狸已经不见了!
文中的孙老翁和夫人对待狐精的态度蛮奇怪的,老翁都抓到狐精的脖子,如果真的要杀死狐精,那为什么还要让夫人拿绳子来绑狐精的腰?如果夫人真的想杀死狐精,那为什么还会慌张找不到刀?所以他们并不是想真的杀死狐精,只是想吓唬吓唬狐精。而且文中的狐精给人的印象是会变化多端,但也很胆小。这个狐精其实就是他们不肖之子形象写实,孩子对父母有所畏惧害怕,心里有话不敢和父母交流,不听话,一些事情要偷偷摸摸地去做,而老翁和夫人对此很恼火,虽然拿捏着孩子一些事情比如经济来源,但是面对孩子不听话,像泥鳅一样滑头,也只能打骂、恐吓,还不一定奏效,又不能真的把孩子灭了。
父母关注或者教育孩子有什么不妥吗?很多父母第一反应都会觉得自己关注或者教育孩子是在爱孩子,让孩子不要再走自己的老路,让孩子过得更幸福,这没什么不妥啊。的确,关注孩子这个行为没什么不妥,但是关注孩子的目的就还真有待考究了。文中孙老翁让夫人帮忙绑狐精,夫人是迅速行动,从这个细节能看出,孙老翁夫妻二人的关系在惩罚孩子的时候是和谐的,但是让夫人拿刀,夫人就慌了神,因为孩子毕竟是自己的骨肉,这个就下不了手。这说明了有时父母关注孩子,要让孩子听话,在孩子身上摆家长作风,这会是因为父母之间的夫妻关系已经不和谐了,或者父母自身问题没有处理,或者父母彼此都不能相互良好互动,但两人又还只能待在一起过着内心矛盾纠结的生活,所以内心的期待和愤怒都只能往孩子身上“宣泄”,此时的孩子成为了父母的夫妻关系的润滑剂、黏合剂,或者被父母“借尸还魂”圆父母的梦。
从精神分析角度来看,在性期期时,孩子是在与父母之间的三元关系中进行互动然后独立成为自己。因为孩子在性期期都会有取代同性父母和异性父母在一起的幻想,但孩子的这个幻想是应该不能得到实现的,最终孩子的幻想破灭会让孩子向同性父母的超我进行认同,促使孩子往外寻找属于自己生命的另一半。但如果父母之间的夫妻关系不和谐,让孩子过多地干预父母的夫妻关系,站在一方的立场去排斥另一方时,孩子的幻想是被实现了,也就是说孩子是无法离开父母去过上自己的人生,成为父母某一方的“傀儡”,过上了悲剧生活。什么是亲子关系中的“爱”?这种爱是无条件的、包容理解和尊重,同时亲子关系中真正的“爱”是要以父母之间夫妻相爱为前提。这也就意味着父母对于孩子的关注是以孩子为中心,而不是以父母的想法为出发点。说白了,儿孙自有儿孙福,孩子的感受,孩子想要什么,要有怎么样的生活需要得到尊重,父母可以提意见,而不是以父母自居,认为自己是过来人,孩子就一定要听自己的安排。而作为孩子,面对父母夫妻关系问题时,做自己能做的,比如提意见、劝一下架之类的,但不要过分卷入父母的夫妻关系当中,比如不要站在一方角度去指责或者针对另一方,而是尊重父母之间的婚姻选择,从父母的夫妻关系中抽身出来,不管父母的婚姻状态发生怎么样的变化,他们始终是孩子的父母,这点是不会随着父母的婚姻改变而改变,因为这是血缘联接着父母和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