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毅小说网

第13章 执念即是空【1 / 1】

范小曼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www.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聊斋志异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那么你又从里面看到了什么呢?故事的开始是这样的:

青州有一个商人,经商在外,经常一年都不回家一次。家里养着一只白狗,狗便习以为常了。 一天,丈夫回来,与妻子同睡一床。白狗突然进屋窜上床,竟把商人咬死了。后来,邻居们稍稍听到一点这事的经过,都抱不平,于是告了官。官府拷打这妇人,妇人就是不招供,便将她押进了监牢。这时,妇人才没有话可说了。官府差两个衙役押着妇人和狗上解部院,一个押解妇人,一个押着狗。一路上,所到处,看的人常有几百之多,差役因此也大发其财。后来,妇人和狗都判了刑,被一寸一寸地割死了。唉!天地之大,真是无奇不有。异史氏为这件事写了判词,说:濮上桑林的幽会,自古被人所不齿。而那位妇人,因丈夫常年外出故而不能忍受空床之苦,乱想苟合的欢娱。夜叉睡在床上,不料却是家中的雌兽;真是匪夷所思的念头。嫉妒自己的男主人而杀了他,纵使是萧何曹参也无法按律惩治;人并不是禽兽但有时连禽兽都不如,奸诈污秽淫荡腥臭,他们的肉连豺狼虎豹都不会吃。啊!如果女人因奸杀夫,没有相应的刑罚。人如果作恶,可以罚人来生做狗;但狗如果作恶,恐怕阴曹地府都没有办法。我看只有将其肢解并追回魂魄,一并押赴阴曹问问阎罗大人。

故事讲到这里就讲完了,这里的关键,不是各种观点对与错,而是对于“妻犬”这同样的一件事,不同时代,不同的人为什么会持不同的态度?

这就涉及到佛家所讲的“我执”,这个问题跟我们每一个人密切相关,并且决定着我们的一生。如果你不满意自己的心灵现状并且想有所改变,那就不可不深入探究“我执”。这个词语看似讳莫如深,翻译成现代汉语却很简单,就是“洗脑”。我们心里有这么多的苦恼,探究根源就是因为被“洗脑”了。我们想摆脱现在这种心灵状态,就要把脑子重新洗一遍,如俗话所说:洗洗更健康。先看下什么是佛家讲的“我执”。“我执”的“执”字,指的就是“执着”,那执着于什么呢?有首诗说的好“酒色财气四面墙,人人都在里面藏。有人跳出墙外去,不是神仙也寿长”,我们执着于“食色名利”,所以成不了神仙。

不过执着于“食色名利”还只是浅层说法,深一层的描述是我们执着于“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因为说到底,“食色名利”还是要作用于“六识”,让人产生快感,才让我们如此执着。提到六识,《西游记》里有这么路遇强盗的一段:师徒们正走多时,忽见路旁唿哨一声,闯出六个人来,各执长枪短剑,利刃强弓,大咤一声道:“那和尚!那里走!赶早留下马匹,放下行李,饶你性命过去!”……行者道:“我也是祖传的大王,积年的山主,却不曾闻得列位有甚大名。”那人道:“你是不知,我说与你听:一个唤做眼看喜,一个唤做耳听怒,一个唤做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悟空笑道:“原来是六个毛贼!你却不认得我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你倒来挡路。把那打劫的珍宝拿出来,我与你作七分儿均分,饶了你罢!”那贼闻言,喜的喜,怒的怒,爱的爱,思的思,欲的欲,忧的忧。好个大圣,一时心头火起,快使用金箍棒,哼哼哈兮,把六个强盗全灭了。这段记录里有秘密啊,秘密就在六个强盗的名字上。他们分别姓眼耳鼻舌身意,自然是代表我们的六识了。为何六人又是强盗?按照佛家的说法,这六识就是泄露我们元气的通路,促人早死,所以被称为六贼。《庄子》里也有类似观点:“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六识虽然盗人元气,我们却仍然执着于“六识”。眼睛看到,耳朵听到,鼻子闻到,舌头尝到,身体感到,意念想到。外在信息被六识所接受处理,再往大脑传送,激发起人的相应的七情,人就从七情中收获快感。倘若把六识切断了,七情也就没有了;七情没有了,快感也就没有了。所以我们每个人的执着于六识,其实就是执着七情;我们每个人执着于七情,其实就是执着于快感。

佛教唯识宗把人的意识分为八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面六个,也就是我们的官感以及意识,属于六识,这六识说到底为深层的第七意识“末那识”服务,“末那”为音译,汉语指“自我”。所以我们执着于“六识”的目的是让激发七情,从而让“自我”获得快感。“自我”才是这一系列“执着”行为背后的大老板,所以佛家一针见血地把各种“执着”标记为“我执”。面对六个强盗,孙悟空的话饶有意味:“原来是六个毛贼!你却不认得我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你倒来挡路。把那打劫的珍宝拿出来,我与你作七分儿均分,饶了你罢!”真是话里有话啊,为什么孙猴子要说自己是六个毛贼(六识)的“主人公”?《西游记》里的这个细节实际上标示出了孙猴子的身份,他原来就是“自我意识”的化身,是六识背后的大boss。不过且慢,后面还有个“阿赖耶识”呢,“末那识”也不过是“阿赖耶识”的化身,这个才是真正的大大boss。“阿赖耶识”就是佛家所认定的意识本源,他“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空法,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一字以蔽之,也就是“空”。作为“自我意识”化身的孙猴子要学佛,当然要皈依这个“空”,是以名之为“孙悟空”。没悟到“空”,就仍然是“我执”;悟到“空”了,就成“斗战胜佛”。

个人的先天禀赋与所处的后天环境不同,由此决定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与个性,形成不同的“我执”。一个人对嗜美食,就是因为先天或后天的原因,使其六识当中的舌识比较发达,由此形成了美食—舌识—七情—我识的思维惯性;一个人嗜好音乐,就是因为先天或后天的原因,使其六识当中的耳识比较发达,由此形成了乐声—耳识—七情—“我识”的思维惯性,与此类推。每个人对食色名利的嗜好各有不同,从心理学上讲就是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惯性。这个游戏很多人玩过,之后哈哈一笑而已,却少有人追寻其背后的奥秘。可惜啊,如果明白了这个案例,就明白了洗脑的机制。下面分析一下个中奥妙:

当问到三点水加一个来字怎么读的时候,被问者会产生两种思维方式去回答这个问题,第一种思维方式是从自己的记忆中去找,显然这个字没学过,记忆中没有,所以这条路走不通,自然要舍弃之。第二种思维方式是按照形声字的原则,读这个字的一旁“来”即可,但是这个形声的读法经常会出错,被提问者就会变得很纠结,一方面担心形声读法是不是对,另一方面又特想按形声读法来读。无论担心还是意图,都是围绕着形声读法,这种思维方式已经在你大脑里占据优势了。这时候告知你真正答案,原来就是按照“形声读法”,这实际上就是肯定你大脑中占据优势的“形声读法”的思维方式是正确的,于是这种形声读法(思维方式)已完全统治了你的大脑,由此形成思维惯性(定式)。所以当被问到一个三点水一个去怎么读的时候,你自然本能的用这种思维惯性(形声读法)去思考,而放弃了原来的从自己的记忆中去寻找的思维惯性,因此回答读“qu”也就在情理之中。通过某种持续刺激,让人形成某种特定的思维惯性,这就是“洗脑”啊。

每个人的价值观念正是洗脑而来。本来没有这种想法,每个人都这么说,而且一遍又一遍地说,慢慢的就形成了思维定势。所以有三人成虎之说。人生之初对名与利都不感兴趣,但是经不住周围环境的持续熏陶,终于还是未能免俗。每个人一直被洗脑,又都在参与洗脑别人。

每个人的所谓个性,不过就是经过持续洗脑而形成的思维定式或思维惯性。这种定式一旦形成,每当遇到什么事情,就会不由自主的习惯性的启动这一思维定式,跟电脑程序是指令时一个样子的。“犬奸”所处时代,伦理观念还是相当保守,这种环境下生活的人,自然而然就形成了用伦理标准评判一切的思维定式,所以没人同情妇人。时至今日,价值观念多元的环境下,不同的人就有可能形成不同的思维定式,因此对“犬奸”一事的评价,就各有不同。所以鲁迅说:“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思维定势一旦形成,要改往往很难,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个本性就是“思维惯性”。具有不同思维惯性的人,相互之间要交流,要想说服对方,几乎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点大家应该也深有体会,明明觉得自己肯定是正确的,但是对方就是听不进你说的话,为什么?双方各自的思维惯性不一样,当然无法相互沟通。这就是对牛弹琴,鸡同鸭讲的真实含义。所以搞思想教育工作的人,在给某功分子做思想工作的时候,因为收效甚微,总是禁不住要发火:“你们这些某功分子,脑子怎么就不开窍呢?”但是你知道某功分子心里是怎么想吗:“你们这些非某功分子,脑子怎么就不开窍呢?大师如此神通广大,你们怎么就睁眼瞎呢?”这个结果就是双方不同的思维定式造成的,这时最明智的选择就是:我走我的阳关道,你走你的独木桥,道不同不相为谋。

然后看下我们的心灵到底由谁来操控。我们拥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心目中就有一个怎样的世界。苏东坡有一个典故:苏东坡有一天登门拜访佛印禅师,问佛印说:“你看我是什么。”佛印回答:“我看你是一尊佛。”佛印接着问苏东坡:“那你看我是什么?”苏东坡嘴很损哪:“我看你是一坨屎。”佛印禅师貌似哑口无言的样子。苏东坡回家见到苏小妹,迫不及待地向她吹嘘此事,苏小妹听了则直摇头,“心中有佛,眼中万物皆佛;心中有屎,眼中万物皆屎。”这个佛家故事有深意,绝不是教育人要相互尊重那么简单,其真实的意思是:你有什么层次的思维方式,你眼中的世界就是什么层次,你所生活的世界就是什么层次。而且思维层次还是高一点,才能活得比较丰富多彩一些。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二者所能收获的体验当然不可同日而语。

去年回老家,听说这么一件事。村民某,平时挺好的一个人,就因为跟人闹矛盾被揍了一顿,很是憋屈,从此动不动就歇斯底里地发作一番,家里有什么砸什么,等发作完毕,又痛悔不迭,比正常人还正常,但是不久肯定又会发作,本来好好一个家,弄得鸡飞狗跳……周边的人闲聊起他来,总要先叹上一口气,接着就埋怨此人不会过日子,不懂道理……周围人的这种评价,乃是来源于某种思维定势。在这种思维定势看来:人的修养好了,行事自然着调;行事不着调,当然是修养不好。这算是一种价值评判吧,但是这种评判的层次貌似不是很高,如王小波所说:“在人类的一切智能活动里,没有比做价值判断更简单的事了。假如你是只公兔子,就有做出价值判断的能力——大灰狼坏,母兔子好;然而兔子就不知道九九表。此种事实说明,一些缺乏其它能力的人,为什么特别热爱价值的领域”。脑子里再没有其它的思维方式,就只能这么简单地思维下去……

如果有另外一种思维方式,对此事的认知可能又有不同。假如懂一点中医,就会想到此人犯病,很可能是因为痰迷心窍了。体内本来就有痰,加上令人气恼的事一激,把心窍给塞住,精神上当然会出问题。这种发作,不是意识想控制就能控制的,这跟心性修养关系不大,而主要是生理引发。有了这个新的思路,彻底解决的办法当然是从生理上着手,化痰理气开窍,虽然具体处方还要斟酌……当换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我们面前就会展示出一个新的世界……

最后谈下如何改造我们自己的心灵。既然决定我们心灵世界的是“我执”,或者说是我们思维惯性,那么从理论上来讲,只要能够改变这个惯性,就能够改造我们的心灵。现代大脑科学发现,人的大脑是由许多功能模块构成,其中每个功能模块主管一类功能。比如快乐模块,就专门主管快乐的感觉。据说科学家曾经把电极植入小白鼠大脑中的快乐模块,电极另一端连接一个电源开关,只要小白鼠按动电源开关,就会有适当电流刺激小白鼠大脑中的快乐模块,产生快乐的感觉。小白鼠尝到甜头后,拼命地按压电源开关,结果差点爽死了,由此可知大脑功能模块学说并非空穴来风。此外大脑中还有痛苦模块主管痛苦的感觉,视觉模块,听觉模块,理性模块、运动模块等等不一而足……各个模块之间可以进行相互连接,某种连接如果经常发生,并且形成惯性,这就是我们个性的生理来源。

举例为证,大家都知道过半杯水与一杯水的哲理寓言。有这么半杯水,乐观的人看到了,会高兴的想,太好了,还有半杯水啊。悲观的人看到了则会悲伤地想,只剩半杯水了。同样的半杯水,为什么会引起不同人的不同情绪反应?乐观的人的思维惯性是:无论接受到任何信息,这种信息最终都传导到大脑里的快乐模块产生刺激……悲观的人的思维惯性是:无论接收到任何信息,这种信息最终都传导到大脑里的痛苦模块产生刺激……因此乐观与悲观的心理学真相说白了就是到底大脑里的快乐模块发达还是痛苦模块发达的问题。如何让大脑模块发达起来,进化论里有个词叫“用进废退”,经常用的模块就会变得发达。所以有意识地经常去运用、刺激乐观模块,性格慢慢的也会乐观起来,这是一种正面意义的“洗脑”。掌握了这一心理原则,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设计方法自由调适自己的心理状态。所以佛家所擅长的“心性修持”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其实就是“洗脑”,就是在我们的大脑中力图确立起一种把任何刺激都导向“阿赖耶识”的心理惯性。佛家所讲的消除“我执”就是以新的心理惯性取代原来把任何刺激都导向末那识(自我意识)的心理惯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教思想是心理学的原始状态,宗教与科学也并非那么水火不相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