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梅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www.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一个是已经浸淫职场多年的老油条,经验丰富,专业,但就是很难调动他的积极性,完全是做一天和尚,撞好一天的钟。
“这样一来,如果某一层级出现故障,监控系统会立即断开该单元的保险,以确保其余层级与同层级其他电池单元的稳定运行,防止损害扩大,这是不是可行?”
自己的公司争取给自己的公司配套,这样的业务,按程序来,冯一平也很有信心。
冯一平难得来一次,建筑公司的几位老板都亲自作陪,随行的还有几位即使在工地上,也同样是西装革履的设计人员。
“能给我说说,你们大概是怎么计划的?”冯一平指着里面忙碌的人群问。
“停,停,”马克满面带笑的冲进实验室里,“大家都停下来,我们有了更好的思路。”
这家伙,果然上路!
和国内车水马龙,干劲十足,但现场管理又极为随意的工地相比,国外的建筑工地,人少,做什么事都不紧不慢,一板一眼,而且现场管理极为有序,绝对是两个极端。
“冯,我们看到了新闻,你干得很棒。”斯特拉摘下口罩和手套,热情的跟冯一平拥抱。
哟,蒋教授这安排真不错,冯一平心里赞了一句,有条件就该利用起来,他知道,松下想进这间实验室,肯定进不来,再说现在的松下,估计还真不知道这个单子未来能有多大。
他们抬头一看,斯特劳和马克欣喜的迎出来,“冯,你怎么来了?”
他们俩也都不是一般人,细一想,真的非常可行,斯特劳已经在冯一平的那张随手画就的草图上补充起来,嘴里念念有词,“一个整体,又相对独立,个别出现问题,不会影响到整体,还能监控入微。”
关于特斯拉,大概的技术他知道,但是到下面具体的项目,他还真不清楚,唯一例外的,就是它的电池管理方式。
“虽然听起来管理和控制系统会很复杂,但这恰好就是我们硅谷的优势,随便去路上抓一个工程师,设计出这样的一套管理系统,应该比让他去更换发动机的火花塞还要容易。”
“非常可行,冯,你的这个想法,确实很天才,”马克由衷的说,“你以后一定要经常来我们的实验室。”
至少冯一平说到的这种方式,比他们现在采取的用胶粘成一整块的办法,要科学得多。
看管了国内建筑界的神速,冯一平虽然不满——要知道,园区提前一天完工,自己就能省下不少租赁费用,但却也无可奈何。
一个就像是刚走入职场的年轻人,精力十足,肯干,有冲劲,乐意把工作当事业干,但不太注意小节,而且没经验。
园区只有一角已经完工,那就是jb斯特劳贝尔和马克·塔彭宁的电池实验室。
这也是冯一平第一次来他们的实验室,他很清楚的看到,旁边特意设置的通风口上,还真有烟熏的痕迹,真有这么夸张?
他这么一说,果然没有一个人跟上来,工地上的工人,已经自觉的把那栋独立的小楼周围,当成了禁地。
“这个,”斯特劳看了马克一眼,“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性,但我们会想办法避免,冯,难道你有什么办法?”
合金做的工作台边,斯特拉和马克,戴着口罩和手套,和助手一起,正在朝一个大框子里“塞”一只只锂电池。
要是我们国内的建筑同行,园区的建设,现在不说完成80,至少一半应该已经完工,但是,谁叫美国的这些建筑工人,也都是贵族工人呢?效率,那是绝高不起来。
但是美国这边有一宗好,关于安全的事,完全不用业主操心。
对这些承建的建筑公司来说,如果出了一起致人伤亡的安全事故,那后果,即便不破产,也绝对伤经动骨,因此这事他们比冯一平还紧张。
“比如一只出现严重过热,导致起火,最后引燃了所有的电池?”
这方面,后来特斯拉宣传过很多次,竞争对手也暴力拆解过很多次,可以说在这一块,他还是可以做一个指手画脚的行家。
当然,也不是说国外就没有这样的建筑商,但是因为这样做的成本很高,这样的事还是少有——至少比国内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