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梅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www.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还有不少人,看到了哈佛商学院出版社对这本书的宣传,早就留意着上市的时间。
“这么快?”冯一平马上喜笑颜开,“也谢谢你上个月顺道帮我催促了一下。”
“strategy?”他看了一眼,“你看过吗?”他问秘书,要不是他也是哈佛商学院毕业的,知道母校出版社的风格,他估计都不会翻一下,现在这个社会,有多少人敢说自己的学说是战略?
华尔街,高盛总部,蛰伏高盛30余载,去年5月正式出任高盛的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被冠以“华尔街权利之王”,后来的美国财长,保尔森办公室,秘书给他送进来哈佛商学院出版社寄来的刊物,蓝色的封面上,“blue ocean strategy”三个单词很醒目。
而且,类似的活动,不正是推介前沿杂志的好机会吗?
……
“回去悠着点,小心闹出人命来。”冯一平小声笑着,对马上要坐蔡磊的顺风车回省城的肖志杰和王昌宁说。
有些人,冲哈佛的招牌看了一下,但一看前面的简介,作者是个中国人不说,还是个大学一年级的学生,顿时没有继续看的冲动,但更多的人,看了前言之后,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
于是,上架的第一天,不少书店的库存很快售罄。
哈佛商学院出版社,可不是冯一平的办的磕磕碰碰的那家出版社,他一年出版的图书总数不超过50本,每一本都是精耕细作,加上他们的这块烫金招牌,和强有力的销售和发行渠道,像冯一平这样的书,不热销才是没道理的事。
像他们这样的人,每天都会收到数量不菲的邮件,内容五花八门,其中的绝大多数,都没有和他们见面的机会,直接在邮件收发部门被毫不留情的过滤掉,前沿杂志锲而不舍的每期都投寄,最接近成功的一次,是寄到了他秘书手里,一看是香港出版的刊物,都没打开,就又被丢进了垃圾桶里。
这不是吹牛,这是建立在他们对这本书的认可,以及出版社这么多年成功运作的经验上得出的论断。
“这个原因,我也不太清楚,不过,冯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我相信他肯定有他的理由。”汉密尔顿说。
隔一两天,世界其它地方的著名公司,包括中国的一些企业和银行,也收到了这本书。
估计在今年,一些国际会议上,就少不了这个作者的身影。
同样的文章,不同的人出手,效果就是不一样,前沿寄出的那些刊物,难得送到这些大人物们的案头,但是哈佛商学院出版社出手就不一样。
而这时,这本书已经在美国大大小小的书店正式上架销售。
“您已经接受中国的邀请,出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的第一任主席,我查了备忘录,该委员会的成立大会将在10月6号举行。”
保尔森这下兴趣更大了些,他曾多次造访中国,对中国的经济很看好,也讶异于这个国家好像突然爆发出来的经济活力,但是,什么时候开始,他们的一个大学学生,就能写出得到国际一流出版社青睐的专著来?
“我看过,不少同事也都抢着看过,都认为不错,作者的思想,确实可以称为战略。”
“哦?”保尔森来了兴趣,放下手上的工作拿起来翻了一下,一看前面的作者介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院在读?”他觉得诧异的同时,又觉得这个词挺眼熟,“清华经管院?”
“我知道,”黄沁萍抢着说,“肯定是又赚钱啦!”
“只是这个时间还是太紧了一些,前期的宣传工作做的不太到位,罗伯特,你是具体和作者接洽的,他为什么要求最迟9月份一定要出版?”威尔逊问汉密尔顿。
“干杯!”
威尔逊看着窗外不远处查尔斯河上的点点白帆,“先生们,就让我们期待着好消息来的更早更快一些吧!”
级别最低,具体负责这项业务的汉密尔顿,向上级,和上级的上级做了说明。
没一个好货!
……
这是秘书说的比较大胆的一次,眼前的这个家伙可不好伺候,他是以强硬裁员闻名的,他的那句名言,“在公司里,不到20的人,就创造了80的价值,所以可以裁掉很多人,而不会影响公司的业绩。”可一直让公司的好多雇员心惊胆战。
受冯一平委托,金翎他们上个月去美国,顺道过问了一下这事的进度。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