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宫咲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www.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话音未落。少女如风一样一溜烟跑出了校园,打开车窗向薇尔莉特挥手。
这个如同风一般的少女全名是,柳德米拉·格拉西诺夫娜·乌里扬诺娃。
如果有熟悉俄语名字构成的人可能已经注意到了。
她就是格拉西诺夫·格里戈里耶维奇·乌里扬诺夫,欧阳致远的亲女儿。
今年12岁,正在攻读小学学位。
不过大部分人并不知道她的身世,只会感觉这孩子有些过于活跃。
(六年前这小家伙还在幼儿园呢。)
“这么多年了,一点都没变”薇尔莉特自言自语。
她走到那名帮她拿东西的同学前,伸出了双手。
“谢谢你,同学。”
“啊,没事。”
那名女同学看起来有点脸红。
薇尔莉特接过书,微笑着点了点头,再次走向图书馆的方向。
她一边走着,一边抬头看向天空。
那里,有她在意的人。
与此同时
在薇尔莉特目光方向几百公里外
大陆中部,无数根“缆绳”从地面垂直向上,跨过云层,突破大气层,一直连通到近地轨道三万五千公里处。
在缆绳的一万两千公里处,坐落着一个巨型圆盘空间站。
空间站直径12公里,由内,中,外三个相反旋转的圆环构成。其中外环之外还有一层不算环形的环形,其与太空站保持相对静止,外部连接了十个突出部分,这些突起中有八个是泊位,两个是船厂。
这就是太空港一期工程。
目前这里正有两艘工程舰原型机在建造,应该用不了多久就能投入试运行。
从这里再沿着缆绳向上,直到三万五千公里处。
在这里,一个巨大的“秤砣”坐落在浩瀚的太空中,拖拽着无数“缆绳”。
这枚“秤砣”并不是单纯的配重,而是一个巨型军事要塞。
这就是“和平”号,大型多功能太空要塞。
和平号要塞的主要用途是各类型星舰的建造,以及新型舰船的实验场地。
要塞上并没有太多武备,仅有几百门大功率激光炮,以及几千门电磁速射炮。
这点可怜的武器数量对于一个直径四公里,厚达500米的巨型圆盘来说实在是不够看。
不过这些武器起初的设计目的就是拦截来袭异物,并没有作战需求。
和平号内目前有二十二个船厂,其中有十八个正在建造苏维埃的第一代大型太空舰船。这十八艘船里有各种这样的设计,各种各样的类型,突出一个自由发挥。从长度上百米到长度几十米,另外四个船厂里甚至还有一艘模块星舰是由好几艘船拼起来算一艘。不得不说,在资源不受限制的前提下,人类的想象力总是那么的天马行空。
当然,这些建材肯定是祝融负责搬运的,毕竟太空电梯现在还处于试运行阶段,大量的高价值设备和材料万一出事可就亏大发了。
祝融:敲里嘛!敲里嘛听见了没有!啥?还有八个组件要安装到和平号上?我这就去
哦对了,和平号还属于保密阶段,请各位不要到处声张。
太空港随着正式投入使用,名称也定下来了。
双子星号太空港。
第一任指挥官名叫维吉尔,是一名原本隶属于南部联合战线的海军潜艇舰长,后来在苏维埃再次加入海军,成为了一艘1143级航母的舰长,再后来被调遣到双子星号太空港任职指挥官。
(维吉尔·伊万·加斯·格里森:生于1923年3月12日,牺牲于1967年1月27日的阿波罗一号登月任务发射过程中,牺牲时担任阿波罗一号指令长,时年43岁。此人曾参与双子星三号双人载人航天任务,太空站的名字是致敬。
11438计划,乌里扬诺夫斯克级航空母舰,苏联最后的航母计划,预计排水量在8-10万吨,同时配有蒸汽弹射和滑跃甲板,可能搭载核反应堆,但最终在解体前仍未完工。)
太空电梯的轿厢采用了与《流浪地球2》有些相似之处的设计,但很多地方大有不同。
首先,轿厢更加高大,推进系统也改为十几台trre-涡火冲多模态发动机,轿厢底部的隔热材料在原本冰盾的设计之上,为了进一步降低高温损耗,加装了盖板\/蜂窝tps耐高温特殊材料保护层。大气外电磁牵引这块设计有改动。从缆绳牵引改为轿厢自带的电磁轨道,类似于电磁炮的原理。同时,太空电梯设计了多个轨道,可通过电磁牵引切换轨道,以达到前往不同目的地的效果。
trre-涡火冲多模态发动机:涡轮,引射火箭,亚\/超燃冲压遍循环多模态发动机。在低速低空时采用涡轮引擎来提供推力,高空高速时切换为引射火箭助推下的冲压发动机工作模式。离开大气层后将依靠引射火箭的燃料继续飞行。
盖板\/蜂窝tps耐高温特殊材料:其大抵原理是在材料上打孔,并注入一些与冷却液类似的液体,从而利用蒸发发汗来带走材料所承受的高热量。
缆绳的材料之前就提到过,碳纳米管技术。
把这玩意默认成强度超高的钢缆就行。
快说!感谢汪淼博士!(bushi
起步时,轿厢将会被发射基地的电磁弹射轨加速到一定速度。在低空低速,轿厢采用电磁牵引+涡轮加力燃烧推进。高空高速时,涡轮转子自动锁死,进气道转为旁通式进气,引射火箭+电磁牵引带动冲压发动机工作。最后脱离大气层时,冲压发动机停止工作,电磁牵引和引射火箭马力全开。主要依靠电磁牵引来泊入双子星号太空港。
得益于太空电梯的完工,大量探测器从传统化学火箭发射改为了从太空港泊位上用电磁弹射发射出去。
这就让传统化学火箭的作用就开始逐渐淡出苏维埃航天发展。
好像忘了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