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www.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五父衢在兗州曲阜縣東南二里魯城内,衢道也。〈《史記·孔子世家》「乃殯五父之衢」《正義》引。按魯城在曲阜東南,《左傳》襄公十一年「詛諸五父之衢」杜預注「五父衢,魯縣東南道名。「西」字誤,今改東」。〉
鬥鷄臺二所,相去十五歩,在兗州曲阜縣東南三里魯城中。《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季氏與邱昭伯鬥鷄,季氏芥鷄翼,邱氏爲金距之處。〈《史記·孔子世家》「以鬥鷄故得罪魯昭公」《正義》引。〉
泮宮在兗州曲阜縣東南二里魯城内宮之内。鄭云泮之言半也,其制半於天子之壁雍。〈《史記·儒林列傳》「申公以弟子從師入見髙祖於魯南宮」《正義》引。按「西」字當作「東」。「百」字衍,魯城在曲阜縣東南二里,《孔子世家》「鬥鷄臺」《正義》引不誤。〉
矍相圃在兗州曲阜縣南三十里。《禮記》云孔子射於矍相之圃,觀者如堵。〈《史記·田叔列傳》「相常從入苑中」《正義》引。〉
漢封夫子十二代孫忠爲褒成侯;生光,爲丞相,封侯;平帝封孔霸孫莽二千戸爲褒成侯;後漢封十七代孫誌爲褒成侯;魏封二十二代孫羨爲崇聖候;晉封二十三代孫震爲奉聖亭侯;後魏封二十七代孫爲崇聖大夫,孝文帝又封三十一代孫珍爲崇聖侯,髙齊改封珍爲恭聖侯,周武帝改封鄒國公;隋文帝仍舊封鄒國公,煬帝改爲紹聖侯;皇唐給復二千戸,封孔子裔孫孔德倫爲褒聖侯也。〈《史記·孔子世家》「後七日卒」《正義》引。〉
鄒縣
嶧山在兗州鄒縣南二十二里。《鄒山記》云:「鄒山,古之嶧山,言絡繹相連屬也。今猶多桐樹」。按今都代桐,尚徴,一偏似琴瑟。〈《史記·夏本紀》「嶧陽孤桐」《正義》引。〉
博城縣
兗州博城,本漢博城縣城。〈《史記·呂太后本紀》「卽中令無擇爲博城侯」《正義》引。〉
故贏城在兗州博城縣東北百里。《通鑑·巻十·漢髙帝紀》「嬰攻田橫軍於嬴下」注引,又〈《史記·田儋列傳》「嬰敗橫之軍於嬴下」,《正義》。〉
陽開故城在兗州博城縣南二十九里,西臨汶水也。〈《史記·田敬仲完世家》「魯伐我入陽關」《正義》引,又《通鑑·巻八·周烈王紀》「魯伐齊入陽關」注引作「其城之西臨汶水」。按陽關在齊不在魯,「魯」字衍,《通鑑》注引無「魯」字。〉
泰山一曰岱宗,東嶽也,在兗州博城縣西北三十里。《周禮》云兗州鎭曰岱宗。〈《史記·封禪書》「至於岱宗」《正義》引。〉
泰山一曰岱宗,東嶽也,在兗州博城縣西北三十里。《山海經》云:「泰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石。」郭璞云從泰山下至山頭,百四十八里三百歩。道書《福地記》云:「泰山髙四千九百丈二尺,周迥二千里,多芝草玉石,長津甘泉,仙人室。又有地獄六,曰鬼神之府。從西上,下有洞天,周迥三千里,鬼神考訁適之府。」〈《史記·秦始皇本紀》「乃遂上泰山」《正義》。按據《封禪書》「至於岱宗」《正義》所引;此當是《括地志》文。〉
云云山在兗州博城縣西南三十里也。〈《史記·封禪書》「封泰山禪云云」《正義》引。〉
亭亭山在兗州博城縣西三十里也。〈《史記·封禪書》「黃帝封泰山禪亭亭」《正義》引。按據《水經》汶水《注》,亭亭山在陽關故城東北,陽關在博城縣南,則亭亭山在博城縣西。漢武帝太始、太初所禪的石閭山,在博城縣西二十五里,去亭亭山五里,見《封禪書》補《正義》,亦可證此引衍「南」字,今刪,否則云云、亭亭混爲一山矣。〉
艾山在兗州博城縣南百六十里,本齊博邑。〈《史記·伍子胥列傳》「大敗齊師於艾陵」《正義》引。〉
泗水縣
故郕城在兗州泗水縣西北五十里。《説文》云郕魯孟氏邑也。〈《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取魯之郕」《正義》引,又《孔子世家》「將墮成」《正義》引無「《説文》云」九字。〉
姑蔑故城在兗州泗水縣東四十五里。〈《史記·孔子世家》「敗諸姑蔑」《正義》引。〉
梁父山在兗州泗水縣北八十里。〈《史記·封禪書》「古者封泰山禪梁父者七十二家」《正義》引,又《通鑑·巻七·秦始皇紀》「禪於梁父」注引。〉
故鄒城在兗州泗水縣東南六十里。〈《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生魯昌平鄕陬邑」《正義》引。〉
昌平山在泗水縣南六十里。孔子生昌平鄕,蓋鄕取山爲名。〈《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生魯昌平鄕陬邑」《正義》引。〉
泗水源出兗州泗水縣東陪尾山,其源四道,因以爲名。〈《史記·夏本紀》「浮於淮泗」《正義》引。〉
泅水至彭城呂梁出石磬。〈《史記·夏本紀》「泗濱浮磬」《正義》引。〉
故闕里在兗州泗水縣南五十里。《輿地志》云:「鄒城西界闕里,有尼丘山。」〈《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生魯昌平鄕陬邑」《正義》引。〉
叔梁紇廟亦名尼丘山祠,在兗州泗水縣南五十里尼丘山東趾。《地理志》云魯縣有尼丘山,有叔梁紇廟。〈《史記·孔子世家》「伯夏生叔梁紇」《正義》引。按尼丘山在泗水、曲阜、鄒縣三縣界中,在泗水縣南,《正義》引脱一「南」字。〉
任城縣
亢父秦縣也,沛公屯軍於此也。〈《史記·髙祖本紀》「還軍亢父」《正義》引。按亢父秦縣,此引脱「秦」字。〉
亢父故城在兗州任城縣南五十一里。〈《史記·項羽本紀》「引兵攻亢父」《正義》引,又《史記·曹相國世家》「攻爰戚及亢父」《正義》引,又《史記·蘇秦列傳》「徑平亢父之險」《正義》及《通鑑·巻二·周顯王紀》「徑乎亢父之險」注引。〉
龔丘縣
故剛城在兗州龔丘縣界。〈《史記·秦本紀》「攻齊取剛壽」《正義》引,又《通鑑·巻五·周赧王紀》「取剛壽以廣其陶邑」注引。〉
故謝城在兗州龔丘縣東七十里。齊歸侵魯龜陰之田以謝魯,魯築城於此以旌孔子之功,因名謝城。〈《史記·孔子世家》「乃歸所侵魯之鄆汶陽龜陰之田以謝過」《正義》。〉
陳州
宛丘縣
陳州宛丘縣在陳城中,卽古陳國也。帝舜後遏父爲周武王陶正,武王賴其器用,封其子媯滿於陳,都宛丘之側。〈《史記·周本紀》「帝舜之後於陳」《正義》引,又《詩地理考》巻二宛丘引無帝舜以下文。〉
長平故城在陳州宛丘縣西六十六里。〈《史記·秦始皇本紀》「燕虚長平」《正義》引,又《通鑑·巻七·秦始皇紀》燕虚長平注引。〉
固陵,縣名也,在陳州宛丘縣西北四十二里。〈《史記·項羽本紀》「至固陵而信越之兵不會」《正義》引,又《荊燕世家》「漢王追項羽至固陵」《正義》引作「固陵,陵名也」,又《通鑑·巻十一·漢髙帝紀漢王追項羽至固陵」注引。〉
太康縣
陳州太康縣,本漢陽夏縣也。《續漢書·郡國志》云陽夏屬陳國。〈《史記·項羽本紀》「乃追項羽至陽夏南」《正義》引。又《史記·陳渉世家》「呉廣者陽夏人」《正義》引、又《通鑑·巻七·秦二世紀》「陽夏人呉廣」注引無「續漢書」以下十二字。〉
南頓縣
陳州南頓縣,故頓子國。《地理志》云故頓子國,姬姓也。應劭云迫於陳,後南徙,故曰南頓也。〈《史記·楚世家》「楚滅頓」《正義》引。按《漢書·地理志》汝南郡南頓縣班固原注云「故頓子國,姬姓」,顏師古注引應劭云「頤迫於陳,後南徙,故號南頓」。此引有脱誤,據《地理志》補正。〉
穎陰故城在陳州南頓縣西北十三里。〈《史記·絳侯周勃世家》「賜與穎陰侯共食鍾離」《正義》引。按《史記·樊酈滕灌列傳》穎陰侯《正義》云「陳州南頓縣西北十三里潁陰故城是」。此引脱里數,今據增。〉
項城縣
今陳州項城縣城卽古項子國。〈《史記·項羽本紀》「封於項」《正義》引。〉
徐州
彭城縣
徐州彭城縣,古彭祖國也。〈《史記·項羽本紀》「軍彭城東」《正義》引。〉
彭城,古彭祖國也。《外傳》云殷末滅彭祖國。虞翻云名翦。《神仙傳》云彭祖諱鏗,帝顓頊之玄孫,至殷末年已七百六十七歳而不衰老,遂往流沙之西,非壽終也。〈《史記·楚世家》「三曰彭祖」《正義》引。按《史記·秦始皇本紀》「始皇還過彭城」《正義》「彭城,今徐州所理縣也。州東外城,古之彭祖國也。《搜神記》云陸終第三子曰錘鏗封於彭,爲商伯。《外傳》云殷末滅彭祖氏。」當是《括地志》文;今本失「《括地志》云」四字。〉
蕭縣
徐州蕭縣,古蕭叔之國,春秋時爲宋附庸。《帝王世紀》云周封子姓之別爲附庸也。〈《史記·項羽本紀》「項王乃西從蕭晨撃漢軍而東」《正義》引。又《史紀》、《曹相國世家》「還定蕭留」《正義》引作「蕭,徐州縣,古蕭叔國也」。〉
豐縣
斬蛇溝源出徐州豐縣平地中,故老云髙祖斬蛇處,至縣西十五里入泡水。〈《史記·髙祖本紀》「乃前拔劍撃斬蛇」《正義》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