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www.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十五段 陀罗尼品 妙庄严王品 普贤劝发品
崇自出窦 鬼乃扣头 阎王指送第四天 菩萨来乘六牙象
崇自出窦
宋建初中。有僧普明。少出家。性纯素。常蔬食布衣。以法华为日课。诵时有别衣别座。未尝混杂。每诵至劝发品。即见普贤乘象前立。乡人王道真妻病革。请师持咒。方入门。病者闷绝。忽见一物如狸。长数尺。从狗窦出。其病即愈。又尝行水旁。有巫者云。神明见明法师悉皆奔走。 出弘赞第六及现应录。
鬼乃扣头
宝通。梵行精修。长诵法华陀罗尼品。稍有灵异。时杨桥村有赵氏家。妻为神所魅。请通持咒。通既至。神即现形。通告曰。神在村中。合当兴福。如何反魅於人。神曰。非弟子事。此乃部下小鬼耳。遂呼小鬼至前啧罚。赵妻因此得差。续后赵妻之病仍发。歌吟竟日。又来告通。通又至。见所责鬼在病床前。通曰。前曾诫治。那得再来。汝若不去。吾当诵咒。令汝头破作七分。如阿梨树枝也。鬼乃扣首求哀。不烦咒也。从此病差。鬼不复至矣。 出灵瑞集及弘赞第七.现应录。隋开皇年中事。
阎王指送第四天
释道琎。荆州人也。讽诵兹典。布衣一食。殆有遇人之量。止辨才寺。忽体仆息微。经数日。自见冥官追录。将至王前。王曰。师诵法华。律行清净。应生第四天中。慈尊众所弟子。罪恶之身。恐不复相遇。故欲见师。愿垂救也。琎遂暂苏。向诸僧具说。言讫而卒。 出弘赞第八。
菩萨来乘六牙象
高丽时有僧。失其名。在灵岩寺东林诵法华经。每精诚恳到。中表洁净。焚香礼佛。以求证验。初有大蛇及雉鹿俱来立听。诵讫乃散。中时山神将食自来供养。后忽见光明从东山而下。有大菩萨乘六牙白象。大众围绕。直至其前。僧望光拜。庆悦深至。疑义阙文皆为敷释。余众但闻异香。经久方隐。 出弘赞第七。
第十六段
幼尼诵出真诠 侍女冥通梵部 舟人护涉 天乐来迎 深敬辩山人之精书 堪歌崔牧伯之庆会 光明出於口角 菡萏生於舌根 宝岩徒之或讲或疑 莲华院之若读若说 珍禽现瑞 亡妹告征 诵舌长存 烧经不改 经无一字 爪生五花
幼尼诵出真诠
梁大学博士江泌女。少而出家。名僧法。年八九岁。有时静坐闭目。诵出一卷法华经。杨州道俗咸称神授。费长房云。验於经论。斯理皎然。是宿习来。非开神授。即是次生事。忆而不忘。其神功乎。 出弘赞第二。
侍女冥通梵部
尤肃机崔义起有一突厥侍女。素不识文。於麟德中病死。经夜见一梵僧。突厥求哀。僧以锡扣其顶。教诵法华经一部。言作梵音。比晚乃苏。自陈其事。家人不信告义起。起试之。突厥便诵经如流。即请西域梵僧来听。侍女所诵之经。自首至尾言音通正。一字不遗。时以奏闻。上云冥道如此。岂得不信。当时朝臣无不知者。 出弘赞第八。
舟人护涉
僧智聪。住杨州白马寺。寻渡江住安乐寺。值隋国崩。思归无计。隐江荻中诵法华经。七日不饥。恒有四虎驯绕。忽见一老翁腋下挟小舟来曰。师欲渡江即上船。其四虎见而泪出。聪曰。持危拔难正在今日。即同四虎利涉南岸。船及老人忽然不现。聪领四虎止西霞塔西。经行禅诵。安众八十余人。若有凶事。虎来大吼。由此惊觉。至贞观中。年九十九。於佛降生日熏炉徧礼圣像。还归静室。端坐而化。 续高僧传。出弘赞第八及现应录。
天乐来迎
释智友。蒋州人。住普云寺。诵法华经。略无弃日。每诵经之时。必执炉闭目。香烟不绝。凡经四十二年。前后总计将五万徧。所用澡瓶居常溢满。贞观八年无疾坐卒。将终之日。有天乐来迎於房户空中。繁会良久。又有香气惹空。充塞院宇。久之而灭。弟子及道俗千有余人迂[木(合/(冓-再+(冓-冉)))]于东南。坐尸树下。经宿就视。莫知所在。 出弘赞第八。
深敬辩山人之精书
山人洪辩。淳昌赵氏子。出家于曹溪。中高科。往入巨渗山庵。精进持戒。一字一拜。书法华经一部。极尽庄严。朝夕礼拜供养。适有倭国僧来见。恳求之乃付嘱流通。其僧顶戴赍归本国。船中放光。到已安崇福寺道场中。众僧礼敬。感得舍利。后一年道人法行随使舸入彼国。亲见而来。即中统元年庚申也。 出海东传弘录。
堪歌崔牧伯庆会
少卿崔[王邻]将赴官罗州使。宋人杨赫推命曰。宜精设大会。供养大乘。则必当远到。公及下车。请圆妙结夏安居于云谷寺。及指挥使行色近境。公入官时。小婢忽得颠狂。种种对治。婢即语曰。我非颠狂。我是乳母之夫某也。物故许多年。冥游未得超升。今幸竭诚张皇梵席。欲问一二大旨。然守护神将呵禁不入。彷徨门外数日矣。非但某耳。先亡亲属某与某亦欲闻法。随我来耳。然饥渴害志。请先酬酌。又令吾辈至云谷寺。呼名许入於道场。冀得度脱。公闻之怪甚。送客已。到寺一一如其呼名设席。使之闻法。公自是常读莲经。翌年秋召为右承宣。不数年拜相。至门下平章事。立极人品而卒。 出海东传弘录。
光明出於口角
僧亡名。寓尚州小寺。常以阴阳占卜出入里闾。男女皆迎之问祸福。以此资衣食。一日官厅设法廗。州内诸寺典香者咸会焉。亡名虽预。只是阴阳僧。居众末。皆忽之如草。比及夜半。灯烛已息。昏昏假寐中。忽见光明如灯火。众皆惊起。试寻之。乃从亡名口中出也。因委问其由。答曰。予扶身术数。反愧黑业。内自忏悔。但诵课莲经有年矣。诸僧皆叹伏修敬焉。 出海东传弘录。
菡萏生於舌根
尚州户长金义钧。常乐读法华经。募劝耆老少壮道俗分为二徒。每月六斋日召耆老于私弟习诵莲华经。经毕略以茶果慰之。及集少壮。则并置酒侑之。自此少壮之发心不饮者。壮入耆老徒。时人戏曰某与某已入无酒法华徒。某与某犹在有酒法华徒。其随机激发如此。比及无常。葬於山麓。莲华发於冢上。 出海东传弘录。
宝岩徒之或讲或疑
松京宣祺门右臂。有岭连亘。垂及保定门者。曰德山。山之乾维有一兰若。曰宝岩。楼阁开豁。坐见山川缥缈之外。东北里致仕卿相若林。枢密千表。秦尚书世仪。梁大卿栋材。与诸退老并散逸四十余人。同结法华社。每月六斋日各持科本莲经。差一人别座。点破科端。销释义理。诸耆老证听。或设疑问。如是次第轮环相续。益欲人人之尽能解说也。至十五日则精设妙馔。供养弥陀。合院设斋。过夜精勤。同回向净土。故至临终之际。如意自在者不绝焉。 出海东传弘录。
莲华院之若读若说
松京骆驰桥东巷。有一招提曰莲华院。凡城南里清信士辈结法华社。每月六斋日同会于此。若读若说。其所以凭仗妙乘。回向净土者。多与宝岩社相为甲乙。
珍禽显瑞
居士崔彪。耽津人也。闻圆妙结於宝月山。与堂弟弘请创於万德山。各占构堂宇。甚有力焉。平生未尝现嗔怒相。其子往邻邑。忽为大虫所害。彪为辨纸墨。请山人一如书法华经。忽感青鸟来入经室。貌甚闲暇。如是者至于再三。洎经将毕。梦亡子告曰。因写经力。得为纯善美丈夫身。
亡妹告征
女右侍禁金轼之第二女也。其弟道人之虚。常诵莲经。女忽遘疾。命终托之虚告曰。请为我设法华胜筵。用助超升。时之虚住穴古寺。得得来家。即洒扫私弟。约一七日。请持经开士六时精进。至罢席日。金氏又现梦曰。暂间经力。得生胜处。后虚到社。委说如此。
第十七段
诵舌长存
秦州权氏女。常诵法华。死后十余年。其家改葬。见其骨肉略尽。唯舌如生。 出弘赞第八。
烧经不改
贞观五年。隆州邑西县令狐元轨。信重佛法。写法华.金刚.涅盘等经。恐致讹误。遂凭土坑禅师捡校。写已即带往岐州庄所。一日他行。其庄为外火延烧。一时荡尽。元轨回。嗟叹莫穷。因令人拨灰取金铜轴头。忽见诸经完然。黄色犹不改。但金刚般若首题焦黑。自言所因。乃初写时有官人能书。其人行急。不获洁净。直尔立题。由是被焚。 出弘赞第十及现应录。
经无一字
唐武德中。有尼法信。通持法华经。仍欲精写一部。遂访书人。倍酬其直。别置堂户令书之。每一起一浴。更着净衣。仍於案上。壁凿通外。加一竹筒。书生凡出息。輙含竹筒吐息于外。写经七卷。八年乃终。设斋庆忏。立净道场。香花崇奉。至贞观十三年。有龙门寺僧法端常讲是经。以此尼经本精至。遣人往请。固辞不已。而自送去。及讲法开读。唯见黄纸。了无一字。端惭惧。即还之。尼知有所犯。即以香汤灌涤其函。顶戴绕佛行道凡七昼夜。及开视之。还复如旧。 本出法苑珠林.传弘赞第十。
爪生五花
尼。高邮县人。志节霜净。言行氷清。诵法华经。不舍昼夜。初诵一卷。忽於右手爪上生一花。状如绫丝。次至五卷。五指爪上皆生一花。诵彻六七。掌并二花。大过爪上。由是声传阙下。陈武皇勑入看之。从此郡人呼为花手尼。 本出灵瑞集。
法华灵验传卷下(终)
最乘之法。非后学所能辩。必考是法之验。然后而人信之。自法华东译以后。诸家章疏盖多。而智者解释独行於世。然流传或失本真。讲演未达其奥。一源之妙。岐於万派。尝谓读是经者要看讲仪与夫灵验传。以其直探玄旨。深求妙应。断在二书也。(妙慧)谨舍赀财。刊此二书。安置于万义寺。以寿不杇耳。寺生至亢间。贞古玄默相继主席。卒传於余王文忠肃公之伯父珍丘大禅师混其。其又传於三藏法师义旋。旋后三传而至于余。要皆不出乎吾宗尔寺本。混其尝设法华道场。故宜於此宣扬此法用丐。
皇明嘉靖十三年甲午六月日全罗道高敞文殊寺重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