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毅小说网

角虎集卷之上【1 / 4】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www.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古越云顶山一壑沙门 济能 纂辑

白云峰溪隐门人 上喻 较阅

临济宗

隆兴府黄龙死心悟新禅师(嗣黄龙祖心禅师)

师。韶川王氏子。生有紫肉幕左肩。右袒如僧伽黎。壮年出家。至黄龙谒晦堂。堂竖拳问曰。唤作拳头则触。不唤作拳头则背。汝唤作甚么。师罔措。经二年方领解。然尚于谈辩。一日堂遽曰。住住。说食岂能饱人。师窘乃曰。某到此。弓折箭尽。望和尚慈悲。指个安乐处。堂曰。一尘飞而翳天。一芥堕而覆地。安乐处。政忌上座许多骨董。直须死却无量劫来偷心。乃可耳。师趋出。他日闻知事捶行者。而迅雷忽震。即大悟。趋见晦堂。忘纳其履。即自誉曰。天下人。总是参得底禅。某是悟得底。堂笑曰。选佛得甲科。何可当也。因号死心叟。有乞末后句者。示偈曰。末后一句子。直须心路绝。六根门既空。万法无生灭。於此彻其源。不须求解脱。平生爱骂人。只为长快活。师常作劝修净土语。有云。弥陀甚易念。净土甚易生。参禅人最好念佛。根机或钝。恐今生未能大悟。且假弥陀愿力。接引往生。又云。汝若念佛不生净土。老僧当堕拔舌地狱。

东京慧海仪禅师(嗣法云杲禅师)

师上堂云。无相如来示现身。破魔兵众绝纤尘。七星斜映风生处。四海还归旧主人。诸仁者。大迦叶灵山会上。见佛拈华。投机微笑。须菩提闻佛说法。深解义趣。涕泪悲泣。且道。笑者是。哭者是。不见道。万派横流总向东。超然八面自玲珑。万人胆破沙场上。一箭双雕落碧空。有学人问曰。愿生净土。未审实有净土否。师曰。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若心清净。所在之处。皆为净土。譬如生国王家。决定绍王基业。发心向佛道。是生净佛国其心若不净。在所生处。皆是秽土。净秽在心。不在国土也。

海盐州天宁楚石梵琦禅师(嗣径山元叟端禅师)

师。四明人。俗姓朱氏。世居象山。母张氏。梦日堕怀而生。师在襁褓中。有神僧抚之曰。此儿佛日也。因小字昙曜。九岁依族祖晋翁洵师于湖之崇恩剃染。十六受具。阅楞严有省。参元叟於径山。问如何是言发非声。色前不物。叟遽曰。言发非声。色前不物。速道速道。师拟进语。叟振威一喝。师乃错愕而退。已而应书大藏之选。至京师崇天门。一夕闻樵楼上鼓声。豁然大悟。述偈曰。崇天门外鼓腾腾。蓦札虚空就地崩。拾得红炉一片雪。却是黄河六月冰。后出世海盐报国等剎。迁郡之天宁。上堂。举僧问乾峰。十方薄伽梵。一路涅盘门。未审。路头在甚么处。峰以拄杖画一画云。在者里。师曰。白云万里。僧举前话问云门。门曰。扇子[跳-兆+孛]跳。上三十三天。筑着帝释鼻孔。东海鲤鱼打一棒。雨似盆倾。师曰。白云万里。忽有人出来问。天宁与么批判。还惬得二大老意么。向他道白云万里。呵呵呵。啰啰哩。剎剎尘尘知几几。十字街头石敢当。忽然吸竭溟沧水。你辈茄子瓠子。那里知得。拍禅床便起。师自幼。知有西方弥陀教法。清晨十念。求生净土。未尝一日少懈。及住天宁。筑室西偏。专志於净业。因号西斋焉。室中置一小床。日趺坐默观。大莲华出现。其华茎叶充满法界。有一如来。相好端严坐其上。眉间白毫。放出光明。其光所照楼台池沼。行树栏楯。众宝间错。水鸟天乐。皆演苦空无我之法。见观世音大势至。在其左右。清净海众。前后围绕。皆得不退转地。从定而起。返观观者。空空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耳。洪武初三。被召说法。皇情大悦。未几。於天界寺示寂。沐浴更衣。书偈曰。真性圆明。本无生灭。木马夜鸣。西方日出。书毕。谓其属梦堂噩公曰。师兄我去矣。公曰。子去何之。曰。西方。公曰。西方有佛。东方无佛耶。师厉声一喝。泊然而化。师平生着怀净土百韵诗。七言律。并诸杂咏。行世。

我佛真身不可量  大人陪后有辉光  食时并是天肴膳  行处无非圣道场  庭下碧流微吐韵  殿前瑶草细吹香  十方一等庄严剎  终说西方出异方

却圣金绳宝界遥  楼台一一倚云霄  黄莺韵美春长在  玉树枝荣岁不凋  流水有声随岸转  好花无数逐风飘  野人自选归来日  何待诸贤折简招

未归极乐尚阎浮  漂泊风尘更几秋  残梦频惊蕉叶雨  故乡只在藕花洲  屈伸臂顷无多地  高占人群最上头  二大士心怜老病  何妨携手入琼楼

遥指家乡落日边  一条归路直如弦  空中韵奏般般乐  水上花开朵朵莲  杂树枝茎成百宝  群居服食胜诸天  吾师有愿当垂接  不枉翘勤五十年

将参法会礼金仙  渐逐香风出宝莲  红肉髻光流不尽  紫金身相照无边  重重树网垂平地  一一花台接远天  诸佛界中希有事  了如明镜现吾前

本性弥陀一句子  金乌玉兔解提撕  须臾入海还飞上  顷刻升天又落西  除却昼明并夜暗  更无圣悟与凡迷  劝君归去不归去  愁杀春山蜀鸟啼

说着无常事事轻  饥餐渴饮懒经营  一心不退思安养  万善同修忆永明  净洗念珠重换线  坚持佛号不停声  妄缘尽逐空花落  闲向风前月下行

学佛先须学苦空  心期妄尽障消融  直居十二因缘外  横截三千世界中  湛碧无痕开镜面  纯青绝点出莲丛  男儿到此方奇特  快乐逍遥物我同

金作层楼玉作台  琉璃田地绝纤埃  惟心净土无高下  自性弥陀不去来  红日初非天外没  白莲只在意根栽  众生障重须存想  想极情亡眼豁开

莫将胎狱比花池  早向池中占一枝  却坐大花成佛子  何须慈母浴婴儿  口餐法喜真肴膳  心得明门妙总持  般若台前定回日  令人长忆雁门师

多言极乐向西寻  究竟不离清净心  空影入池皆碧玉  日光穿树尽黄金  事如梦幻虽非实  理到圆常却甚深  八万四千真相好  请君危坐扣灵襟

衣不伤蚕食不耕  水边林下好修行  身心快乐无诸苦  依正庄严在一生  念念佛光从口发  时时天乐遍空鸣  却嫌鞋袜沾泥滓  千叶莲华向足擎

娑婆苦海泛慈舟  此岸能超彼岸不  直指迷源须念佛  横波径度免随流  千生万劫常安泰  五趣三途尽罢休  纵使身沾下下品  也胜豪贵王阎浮

劳生能有几光阴  徤只须臾病又侵  常恐浮云蔽西日  须营净舍学东林  可怜世上愚痴辈  不及花间智慧禽  宝树亦能谈妙法  何妨坐听罢参寻

家在西头白玉京  老来难遣故乡情  每瞻云际初三月  先注华间第一名  密密疎疎琪树影  来来往往水禽声  红楼紫殿春长好  纵有丹青画不成

独庵禅师赞曰

默坐西斋观佛境  缘师实证面无惭  声香味触常三昧  多少禅流只解谈

蘧庵宗大师赞曰

念佛三昧。群经所宣。诸佛共赞。诸大菩萨共修。实禅门往哲之所留意也。若永明之万善同归集。慈觉之苇江集。皆指净业。为入道之至要。可不信乎。世之学佛者。乍闻即空之说。不能精究。而泥於一辙。则视修净业者。为浅鄙而辄诋排之。是排诸佛群经诸祖也。其无知亦甚矣。西斋和尚。禅门之上达也。观其自童幼至於耆年。孜孜以净业为务。精修密炼。不舍昼夜。发为歌诗数千首。皆三昧心中之所流出。宗说兼畅。教禅混融。扫荡建立。变化万殊。未可以一辙观也。夫以西斋材识之渊博。学者未易窥其涯涘。其留心净土。有若此者。然则念佛三昧其可忽与。

又云栖老人赞曰

本朝第一流宗师。无尚于楚石矣。筑石室扁曰西斋。有西斋净土诗三卷。今止录十余首。以见大意。彼自号禅人。而浅视净土者。可以深长思也。

丞相张商英居士(嗣兜率悦禅师)

公。字天觉。号无尽。首谒东林总。总诘所见。与己符合。因印可。后谒兜率悦公。与悦语至更深。论及宗门事。悦曰。东林既印可运使。运使与佛祖言教。有少疑否。公曰。有。悦曰。疑何等语。公曰。疑香严独脚颂。德山托钵话。悦曰。既於此有疑。其余安得无耶。祇如岩头言末后句。是有耶是无耶。公曰。有。悦大笑。便归方丈闭却门。公一夜睡不稳。至五更下床。触翻溺器。乃大彻。猛省前话。遂有颂曰。鼓寂钟沉托钵回。岩头一拶语如雷。果然秪得三年活。莫是遭他受记来。遂叩方丈门曰。某已捉得贼来了。悦曰。贼在甚处。公无语。悦曰。都运且去。来日相见。翌日公遂举前颂。悦乃谓曰。参禅秪得命根不断。依语生解。如是之说。公已深悟。然至极微细处。使人不觉不知。堕在区宇。乃作颂证之。公尝着发愿文云。自叹。身居相位。意乐空门。思此世界。五浊乱心。众恶杂性。无正观力。无了因力。本性弥陀。惟心净土。不能悟达谨遵释迦世尊金口之教。端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求彼世尊大愿大力。加被摄受。待报满时。往生极乐。犹如顺水乘舟。不劳自力而到矣。

给事冯楫济川居士(嗣龙门佛眼远禅师)

公。自壮秽徧参。后依佛眼。一日同眼。经行法堂。偶童子趋庭吟曰。万象之中独露身。眼拊公背曰。好聻。公於是契入。后会大慧禅师。就明庆开堂。举药山参石头马祖得悟因缘。慧拈罢。公随至方丈曰。适来和尚所举底因缘。某理会得了。慧曰。你如何会。公曰。恁么也不得。苏噜娑婆诃。不恁么也不得。[口悉]哩娑婆诃。恁么不恁么总不得。苏嚧[口悉]哩娑婆诃。慧印之以偈曰。梵语唐言。打成一块。咄哉俗人。得此三昧。公后知昂州。所至宴晦无倦。自咏曰。公事之余喜坐禅。少曾将胁到床眠。虽然现出宰官相。长老之名四海传。自此号不动居士。公少有俊声。中太学魁选。作场屋文字。多用圆觉经语。明悟理性。钦伏士论。而又徧参禅林。深达五家宗派。晚年笃信弥陀教法。昼夜不寐。专意净业。作西方礼三卷。弥陀忏一集。在乡郡建净土会。感香炉中舍利。应现毫光亘天。尝以俸资造大藏经。及四大部。各四十八。分施诸山。表佛本愿。一日感怀。和渊明归去来韵。谭净土法门。辞曰。

归去来兮。莲社已开胡不归。念吾年日就衰迈。况世态之堪悲。想东林之遗迹。有先贤之可追。趂余生之尚在。悔六十之前非。如新沐之弹冠。类浴罢而振衣。涤尘垢以趋洁。造妙道之离微。顾瞻前路。归心若奔。入慈悲室。登解脱门。万境俱寂。一真独存。炉香满炷。净水盈樽。望西方以修观。祈速睹於慈颜。入念佛之三昧。觉身心之轻安。超九莲之上品。闭六趣之幽关。会精神於正受。杜耳目之泛观。俟此报之云尽。指极乐而径还。循宝树以经行。践华园而盘桓。归去来兮。唯净土之可游。念阎浮之浊恶。舍此土而何求。喜有寿之无量。曾何苦以贻忧。与上善人同会。友补处为朋俦。池具七宝。黄金为舟。地平布於瑠璃。无高下之坑丘。乐音起於风树。佛声发於水流。闻者咸念三宝。忻尘缘之自休。已矣乎人生如梦。能得几时。胡为名利之萦留此。一报看尽兮将焉之。浮世皆幻境。乐土真佳期。布莲种於池内。长念佛以培耔。冀临终时而佛迎。垂叙别而留诗。从此地地增进。决证菩提何用疑。

居士。悲智二严。法施靡倦。非乘愿示现者。讵能如是耶。后以给事中。出师泸南。率道俗作系念会。及知昂州。令后厅设高座。望阙肃拜。着僧衣登座。谢官吏。横柱杖按膝而化。

天界孚中怀信禅师(嗣法天童坦禅师)

师。明之奉化姜氏子。往五台披剃。参竺西坦禅师。西知是法器。厉色待之。不与交一言。师疑益炽。一日西上堂。举兴化打克宾话问师。师曰。俊哉师子儿。西颔之。后随侍天童。付师衣拂。遂主席焉。及迁住补陀天竺永祚等寺。元末。住大龙翔。会明太祖兵下金陵。寺僧散去。师独趺坐。执兵者满前。杖投而拜。帝尝幸其寺。师说法要。嘉师言行纯懿。特改龙翔。为大天界。师平生密修净土。值中秋有修净业者。求师开示。师说二偈云。紫翠渐看摇落尽。月明尤复爱中秋。好求慈父还乡去。雁叫长空动客愁 终日毋忘一百八。弥陀念得口头滑。念得心头是口头。自然生死和根拔。一日沐浴更衣趺坐。书偈曰。平生为人戾契。七十八年漏泄。今朝散手西行。万里晴空片雪。书毕而逝。

苏州狮子林天如惟则禅师(嗣法中峰国师〔客问曰。永明禅师云〕)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看他此等语言。主张净土。无少宽容。无乃自屈其禅。而过赞净土耶。此疑非小。师其为我辩之。

师云。大哉问也。当知永明非过赞也。深有功於宗教者也。余尝涉躐净土诸书。稍知其概。本是易行易入之方。亦是难说难信之法。所以释迦慈父现在世时。为诸弟子。说弥陀经。预知末法众生少能信向。故引六方诸佛。出广长舌。说诚实言。以起其信。以破其疑。及於经末。因诸佛所赞。乃复自言。当知我於五浊恶世。行此难事。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此皆苦口丁宁。劝人信向矣。且大悲世尊。垂救末劫。凡金口所宣。一偈一句。而人非人等。莫不信受奉行。独於净土之说。其间有疑者何哉。良由净土教门。至广至大。净土修法。至简至易。以其广大而简易故。闻者不能不疑焉。所谓广大者。一切机根摄收都尽。上至等觉位中一生补处菩萨。亦生净土。下至愚夫愚妇。与夫五逆十恶无知之徒。临终但能念佛悔过。归心净土者。悉获往生也。所谓简易者。初无艰难劳苦之行。又无迷误差别之缘。但持阿弥陀佛四字名号。由此得离娑婆。得生极乐。得不退转。直至成佛而后已也。其广大既如彼。其简易又如此。则知永明之赞。深有意焉。而非过也。

问曰。佛祖出世。为度众生。大事既明。当行佛教随类化身。今悟达之士。求生净土。则厌苦趣乐。不顾他人。此非吾所愿也。

师云。见卯而求时夜。何太早计耶。汝将谓一悟之后。习漏永除。便得不退转耶。更无徧学佛法。修行证果等事耶。便可上齐诸佛。入生入死。不受障缘之所挠耶。审如是。则诸大菩萨。修六度万行。动经恒河沙数劫者。反有愧於汝矣。古云。声闻尚有出胎之昧。菩萨亦有隔阴之昏。况近时薄解浅悟。而自救不了者乎。纵有悟处深远。见地高明。行解相应。志在度人者。奈何未登不退。力用未充。居此浊恶。化此刚强。此亦先圣之所未许。如以未完不固之舟。济多人於恶海。自他俱溺。其理必然。故往生论云。欲游戏地狱门者。必生彼土。得无生忍已。还入生死。救苦众生。以此因缘。求生净土。又先圣有云。未得不退转位。不可混俗度生。未得无生法忍。要须常不离佛。譬如婴儿常不离母。又如弱羽只可传枝。今此国中四恶苦趣。因果牵缠。外道邪魔。是非扇乱。美色淫声之相惑。恶缘秽触之交侵。既无现佛可依。又被境缘所挠。初心悟达之人。鲜有不遭其退败者。所以世尊殷勤指归极乐者。良有以也。盖彼弥陀现在说法。乐土境缘。种种清净。倘依彼佛。忍力易成。高证佛阶。亲蒙授记。然后出化众生。去来无碍也。以是之故。虽上根利器。犹愿托生。况汝中下之辈。初得发明者乎。岂不见观佛三昧经中。文殊自叙宿因。谓得念佛三昧当生净土。世尊复记之曰。汝当往生极乐世界。又不见。华严经中。普贤劝进善财童子海会大众。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又不见。入楞伽经中。授记龙树偈曰。南天竺国中。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又不见。起信论中。马鸣菩萨。有求生之愿。无量寿论。天亲菩萨。有愿往之心。又不见。大宝积经中。印许净饭王及七万释种。同生安养。十六观经中。指示韦提夫人及五百侍女。同觐弥陀。且净饭韦提等。皆是现得无生法忍。西竺似此之流。不可得而胜数矣。东土。如庐山远公。合社高人。天台贤首诸宗尊者。自行化他。曰僧曰俗。同生净土者。又可得而胜数耶。净饭国王。佛之父也。七万释种。佛之亲属也。净土之生。倘无利益。佛忍自误其父与亲属乎。向谓得无生法忍者。可许混俗度生。今其父王亲属。既得此忍。而尚记往生。则如来护持保养之意。岂不深且远乎。多见今之禅者。不究如来之了义。不知达磨之玄机。空腹高心。习为狂妄。见修净土。则笑之曰。彼学愚夫愚妇之所为。何其鄙哉。余尝论其非。鄙愚夫愚妇也。乃鄙文殊普贤龙树马鸣等也。非特自迷正道。自失善根。自丧慧身。自亡佛种。且成谤法之业。又招鄙圣之殃。佛祖视为可哀怜者。於是永明和尚。深怜而痛哀之。剖出心肝。主张净土。既以自修。又以化世。故其临终预知时至。乃有种种殊胜相现。舍利鳞砌於身。岂特永明为然。如死心新禅师。真歇了禅师。天衣怀禅师。圆照本禅师。慈受深禅师。南岳思禅师。法照禅师。净霭禅师。净慈大通禅师。天台怀玉禅师。梁道珍禅师。唐道绰禅师。毗陵法真禅师。姑苏守讷禅师。北磵简禅师。天目礼禅师。诸大老等。皆是禅门宗匠。究其密修显化。发扬净土之旨。则不约而同。岂特诸大老为然。余尝闻一老宿言曰。合五家之宗派。尽天下之禅僧。悟与未悟。无有一人不归净土者。因问其故。乃曰。如百丈大智海禅师。是江西马祖传道之的子。天下丛林。依他建立。从古至今。无一人敢议其非。天下清规。依他举行。从始至末。无一事敢违其法。看他为病僧念诵之规云。集众同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或百声。或千声。回向伏愿云。诸缘未尽。早遂轻安。大命难逃。径归安养。又津送亡僧。大众念诵回向伏愿云。神超净域。业谢尘劳。莲开上品之华。佛授一生之记。至於茶毗之际。别无所为。但令维那。引声高唱南无西方极乐世界大慈大悲阿弥陀佛。如是十唱。而大众十和。总名之曰十念也。唱毕复回向云。上来称扬十念。资助往生。此非净土之指归乎。自百丈以来。凡所以津送亡僧。皆依此法。然则所谓合五家之宗派。尽天下之禅僧。无有一人不归净土者。岂不然与。要知百丈祖师立法之意。亦岂无所据而然耶。汝既不会祖师之意。又自不发省觉之心。妄谓悟达之士不愿往生。则天下禅者之执。莫汝若矣。

问曰。同居净土。其类甚多。今偏指极乐。而又偏赞其境胜缘胜。何耶。

师曰。经云。彼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今以娑婆对而比之。此则血肉形躯。有生皆苦。彼则莲华化生。无生苦也。此则时序代谢。衰老日侵。彼则寒暑不迁。无老苦也。此则四大难调。多生病患。彼则化体香洁。无病苦也。此则七十者稀。无常迅速。彼则寿命无量。无死苦也。此则亲情爱恋。有爱必离。彼无父母妻子。无爱别离苦也。此则仇敌冤雠。有冤必会。彼则上善聚会。无冤憎会苦也。此则困苦饥寒。贪求不足。彼此衣食珍宝受用现成。此或丑秽形骸。根多缺漏。彼则端严相貌。体有光明。此则轮转生死。彼则永证无生。此有四趣之苦。彼无三恶之名。此则丘陵坑坎。荆棘为林。土石诸山。秽恶充满。彼则黄金为地。宝树参天。楼耸七珍。华敷四色。此则双林已灭。龙华未来。彼则无量寿尊现在说法。此则观音势至。徒仰虚名。彼则与二上人。亲为胜友。此则群魔外道。恼乱正修。彼则佛化一统。魔外绝踪。此则媚色妖媱。迷惑行者。彼则正报清净。实无女人。此则恶兽魑魅。交扇邪声。彼则水鸟树林。咸宣妙法。二土较量。境缘迥别。而乐邦之胜。其数无穷。未暇悉举也。其境胜者。可以摄众生取净之情。其缘胜者。可以助生者修行之力。虽同居净类甚多。唯极乐修行缘具。故偏指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