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毅小说网

首楞严经义海卷第十【3 / 4】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www.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解私谓应以四审配前四句)。

明从太阳暗随黑月通属虚空雍归大地如是见精因何所出。

(重审也劝细审详四境之中从何有见)。

见觉空顽非和非合不应见精无从自出。

(破和合无因也○解槜李曰前四句破因缘生此破无因自然生也)。

若见闻知性圆周遍本不动摇。

(孤山曰前于六根广破眼见余根并略今类通显示其性皆遍闻即耳根觉即鼻舌身根知即意根不言觉者略也)。

当知无边不动虚空并其动摇地水火风均名六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见闻觉知同名大者盖常遍故如前文释○标性圆周遍显真见不逐缘生非因境有)。

阿难汝性沉沦不悟汝之见闻觉知本如来藏汝当观此见闻觉知为生为灭为同为异为非生灭为非同异。

(生灭同也非生灭异也为同为异两亦也见闻既真四句叵得不动周遍其大者欤○标汝性沉沦者小乘所知障在法尘不悦也)。

汝曾不知如来藏中性见觉明觉精明见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如一见根见周法界听嗅尝触觉触觉知。

(解槜李曰觉触觉知皆意根也私谓上云听嗅尝者并约根说唯触之一字且是触尘下云觉触方属身根斯则与觉知意根不相滥矣)。

妙德莹然遍周法界圆满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曾则也听嗅尝触者鼻舌二根境合始觉故名尝触觉触身也觉知意也)。

世间无知惑为因缘及自然性皆是识心分别计度但有言说都无实义。

阿难识性无源因于六种根尘妄出。

(标根境识三犹如交芦)。

汝今遍观此会圣众用目循历其目周视但如镜中无别分析汝识于中次第标指此是文殊此富楼那此目犍连此须菩提此舍利弗。

(解真际曰根但照境故如镜中识有了别故能标指)。

此识了知为生于见为生于相为生于空为无所因突然而出。

(根能照境如镜照物识能了境分别自他此识分别为从何生○标四处不生显无生也)。

阿难若汝识性生于见中如无明暗及与色空四种必无元无汝见见性尚无从何发识。

(破根生也有相有见相无见无根尚无形识从何发)。

若汝识性生于相中不从见生既不见明亦不见暗明暗不瞩即无色空彼相尚无识从何发。

(破境生也相见相待无见无相相犹不立从何有识)。

若生于空非相非见非见无辩自不能知明暗色空非相灭缘见闻觉知无处安立。

(此下破空生初二句审定不由根境也非见下正破前三句非见不辩四境破非相下三句非相不立五根破相即是缘四境既无即所缘境灭所缘既无五根何有上皆牒破不假根境也)。

处此二非空则同无有非同物纵发汝识欲何分别。

(正破识从空生也非相非见故云二非即正指空也同无者如龟毛兔角毕竟无故若言其空是有体者岂同物像可形可状又此虚空昏钝无辩无辩之空若有所生亦应无辩故云欲何分别○解孤山曰空则同无言无识也应云无则同空互其言耳有非同物言有识也既生于空已无见相之物是故责云纵发汝识欲何分别)。

若无所因突然而出何不日中别识明月。

(破无因也日中无月既无见月之识应知非是无因而有)。

汝更细详微细详审。

(解私谓详见译相也)。

见托汝睛相推前境可状成有不相成无如是识缘因何所出识动见澄非和非合。

(重审生处也睛即浮尘境即明暗成有成无即虚空也识动下二句结非和合动谓能了别也澄谓但照境也)。

闻听觉知亦复如是不应识缘无从自出。

(前二句例破余识闻听即耳鼻觉知即舌身意识不应下二句结无生处识起缘由故云识缘)。

若此识心本无所从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从所兼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初二句能类当知下所类了别谓识见闻谓根也是生识之根故云了别见闻等)。

阿难汝心粗浮不悟见闻发明了知本如来藏汝应观此六处识心为同为异为空为有为非同异为非空有。

(同异如根中破空谓空生有谓根境非空有谓无因也○标汝心粗浮正同圆觉责金刚藏三疑也彼经云虚妄浮心多诸巧见不能成就圆觉方便如是分别非为正问)。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遍周法界含吐十虚宁有方所循业发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