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相黄叶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www.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管窥》刚刚开刊还没有收到足够的稿件,许仲琳干脆在发刊号上让小说板块占了三分之一的页数,直接连载了《东人平生录》的前五章,将近三万字。
看完小说介绍,叶世英还以为这是一本以辽东为背景的讲史演义,直到仔细阅读了好几段后才发现这小说居然一直在讲一个广宁卫周家的故事。
叶世英原本是边扒饭边看,但看着看着就忘记了动筷子,完全沉浸于故事之中。
因为小说故事的写作方式太有代入感了。
小说的一开头就是英宗年间,土木堡之变刚刚结束,辽东的军制面临改革。
如果是过去的演义小说肯定会将重点着眼于帝王将相的改革行为,多半还会弄出一个赃官和贤臣的斗争,但在《东人平生录》之中小说的笔触完全放在一个广宁卫的周家上,土木堡之变和军事改革只是小说的大背景而已。
周家是永乐年间就前往辽东的山东军户,已经在广宁卫住了两代人,并且因为户籍的原因无法返乡。
土木堡之变后大明军事改革,周家的父亲周顺凭借军功当上百户,自愿前往面对蒙古人前线的镇夷堡驻扎,换取一个儿子可以会山东老家落户的机会。
周家有三个孩子,长子陪伴老父亲带着几个亲兵去往北方戍边,次子和三子都想回山东老家落户,正在家人不知决定让谁回家时,聪明伶俐的三子悄悄锦州城里去巴结名仕冯举人,获得了冯举人的赏识并且被他收为徒弟,自然而然得到了回老家改换民籍的机会。
小说的内容平实,冲突详细,仿佛是乡里亲朋在和读者娓娓讲述一个邻居家的故事,哪怕没有经历过辽东生活的人也完全可以代入。
叶世英看着小说,脑海中不断回想起自己在辽东的生活,小说中的故事、人物他都是第一次见,但却仿佛是在自己幼年生活中目睹过无数次,仿佛他和小说中的人物都是亲朋好友一般。
周家两个孩子为了能够逃离军籍回山东而兄弟相争,周百户和长子前往镇夷堡时的所见,甚至是周家老母掌家的辽东习俗,都让叶世英觉得周家仿佛是现实存在的家族。
他情不自禁的跟着剧情中人物的想法而思考,为人物的命运而担心。
前六章的连载内容结尾在周家长子和一个在贡市做生意的朝鲜商人女子相爱,偷偷摸摸的背着周家老爹私定终身;周家次子留在锦州,巴结上了广宁佥事的儿子,想要在他帮助下升做小旗:周家三子拜了冯举人为师,跟着冯举人回山东,似乎前途一片光明。
合上报纸,叶世英忍不住长舒一口气,似乎感觉自己还沉浸在白山黑水的广宁中卫。
他十分期待接下来的连载,想要知道周家长子能否和那朝鲜女子完婚,又或许周家老三能够读书有成改变家族命运。
“老爷快吃饭吧,我把汤热热。”小妾连忙说。
叶世英点点头,这才发现餐桌上就剩下他一个人了,自己刚才全心全意的看报纸,桌上的饭也才吃了半碗。
“这小说好看吗?”小妾边拿汤边问。
叶世英感慨道:“王建阳这是要一改我大明小说之文风了!”
总结刚才阅读的内容,叶世英很容易就感受到《东人平生录》的特别。
这年代的小说哪怕是笔记体,那也是要记载一些乡里趣事、古书佚文,便是《金瓶梅》这样主打家庭生活的作品,所描写的对象也是那些日常生活中少见的怪人、怪事。
“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怪人怪事似乎该是所有文章的必需写作方法。叶世英从来没看过一本如同《东人平生录》一样,主要剧情全都是最日常生活的小说。
王文龙为了写《东人平生录》事先做了两三个月的采访,里头所有的小故事几乎都来自现实,《东人平生录》当然有情节安排,且情节冲突相当密集,但是王文龙的《东人平生录》所有情节冲突全都是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
仅仅是前六章的内容,就已经让读者感到无比震撼,仿佛他们就生活在周家,为广宁卫周家的家长里短兄弟争锋而挑动着情绪。一出出悲欢离合,让读者觉得山海关之外,那个辽东与自己的日常如此相近,那些辽东军户也好像成了自己的熟人朋友。
京城,城南。
冯士衡和仆人坐着马车来到一处小宅子前。
洪敷教连忙迎接出来,看到冯家的仆人已经开始卸货,连忙摆手道:“松峰先生,您何必再送东西来?咱们吃的用的都有。”
冯士衡笑道:“你们在京城读书,将来科举成就,是为我们东人增光添彩,只是些许生活所需,算得了什么?”
洪敷教这才点头,叫仆人搭手,将冯士衡带来的东西运进去。
冯士衡看看一旁的佟卜年,关切问道:“礼部的人没有再来找八百麻烦吧?”
佟卜年摇头说:“得了建阳先生帮助之后,他们就不敢再来了。”
冯士衡小声嘱咐道:“那些人有眼无珠,八百现在拿他没办法,只能好好读书,日后风风光光的考了出来,再去找他们说话。与他们动手脚,平白污了咱们的格调。”
小彤咬牙点了点头,他之前心高气傲还会和礼部官员一气之下开打,吃了亏之后成长不少,决心苦读考上进士,给京城瞧不起他们辽东人的人看看东人的本领。
冯士衡拍了拍佟卜年的背:“好儿郎,有志气些。”
冯士衡的父亲叫冯琦,冯琦曾担任礼部尚书,几年前去世,万历还赐祭葬、赠太子少保。但很少人知道冯琦也是辽东人。
冯家是临朐大族,早在元代时就是蒙元朝廷拉拢的对象,冯家老祖冯子兴在元代就受封万户侯,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认为地方上的元代汉人士侯大族是大明治理的阻碍,于是强迫大族分家。
冯士衡的先祖冯思忠被朱元璋亲笔编入军户,迁居辽东。不过冯家的家底太厚了,冯思忠能写会算,在辽东一番经营便成了军官,三代人以后已经成为广宁望族,第四代冯裕回到山东科举,当到贵州右布政使。
冯家从此之后又迁回山东居住,不过为了方便科举,冯家一直将户籍挂在广宁卫。
朱元璋时期分化冯家的打算完全落空,临朐冯家如今不光是重兴,甚至代代有进士,比起元末还要强盛,已成为潍坊四大家族之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