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毅小说网

第336章 词圣苏轼【1 / 6】

酷酷的橙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www.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当你感到迷惘之时,不妨再读一次苏东坡。

有人说,人生不读苏东坡,读尽诗书也枉然。

少年时,总以为苏轼苏东坡不是一个人。

但长大后发现,前半生是苏轼,后半生是苏东坡,我们总会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遇见他。

记得上学期间,需要背诵苏东坡的诗词。

总想骂几句这些又长又拗口的古文诗句,根本不理解背诵的意义。

直至长大后,偶尔感慨时。

想起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才明白其中的辛酸。

每当失意沮丧时,那句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在时代洪流滚滚向前,或许我们都不过其中的一粒沙。

所以每当想起曾经背诵过的诗句,会让内心得到释然。

苏轼作为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均取得很高成就,在医药、饮食、水利等方面也有所贡献。

苏轼是宋代诗歌的代表人物,在创新宋诗新面貌的过程中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将词抬高至与诗同等的地位,并开创了豪放派词体。

“公元1036年,苏东坡出生于四川眉山。”

“眉山是一个有着非常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在两宋期间,考中进士的人数便有八百多人。”

“苏轼在这个进士之乡的文化熏陶下,年少就显露出过人之处。”

“苏轼有一个弟弟苏辙,只比他小三岁。”

“童年时期,父亲苏洵常年游学在外,苏轼和苏辙的启蒙教育落到满腹诗书母亲陈夫人身上。”

“公元1042年,报考三次科举不中的苏洵回到家乡,他将毕生所学和精力放到两個儿子身上。”

“兄弟俩从小接触两汉经学,为了加深记忆,苏洵还让苏轼手抄汉书和庄子。”

“庄子清静无为,不求名利,淡然生死的思想,为苏轼日后坎坷动荡的一生受益匪浅。”

“公元1056年,寒窗苦读十几年后,47岁的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和18岁的苏辙离开眉山老家,赴京赶考。”

“那一届科考群英荟萃,人才济济,堪称千年一遇。”

“科举第一榜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程朱理学的创始人程颢与朱熹。”

“还有写下横渠四句传天下,38字的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一届科考9人成了当代宰相,24人被宋史立传,堪称神仙打架。”

“当时北宋文坛流行空洞浮华的文章,文坛领袖欧阳修决心扭转这股风气,苏轼幸运的遇上了这位主考官。”

“科举制度在宋代已十分完善,为防止作弊实施胡名制,还有专人负责抄写,防止主考官认出考生笔记。”

“当时欧阳修看完苏轼的试卷赞叹不已,理应评为第一。”

“但欧阳修转念一下,如今天下能写出这样的文章。”

“除了自己弟子曾巩外,恐怕无人能写出这种文章。”

“如果将弟子曾巩排在第一,难免会落得徇私舞弊的口实。”

“因此,为了避嫌,本应第一的试卷被定位了第二名。”

“谁知道科考放榜后,欧阳修为之一震,作者竟然是苏轼。”

“于是欧阳修将苏轼旧文全部翻看一遍,更是惊赞不已。”

“在欧阳修的举荐下,苏轼文章惊艳整个宋朝。”

“再加上苏轼、苏辙两兄弟一同中进士,父子三人一时风光无限。”

“苏轼展露头角后,步入大宋官场,担任凤翔府判官。”

“弟弟苏辙跋涉百余里,陪同他远送至郑州,最后与他怀着依依不舍告别。”

“苏轼一生宦海沉浮,飘摇不定。”

“无论身处何地,总是有天下何处不为家的气势。”

“唯有在弟弟面前,他才展现出内心的脆弱和依赖。”

“每一次与苏辙分离,都在他心头激起无尽的思念。”

“苏轼的诗词中,子由这一字出现频率最高,达到了229次,而这正是苏辙的字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