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毅小说网

第140章【1 / 1】

白芥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www.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他一路走一路拍,用镜头记录下眼前这一幕幕。

在伏尔塔瓦河的河岸边,有少女坐在堤上,专注在画前方的查理大桥、水面的天鹅和水上的白鸽,而她的身后,年轻的男人正用最温柔的笔触,在画着她。

宁知远驻足看了他们片刻,被这样的画面触动,拍下了一张他们的背影,也发给了岑致森。

“是不是挺浪漫的?”

岑致森回复过来:“看出了什么?”

宁知远:“爱?”

岑致森:“是爱吗?”

宁知远:“不是吗?”

岑致森:“是。”

回完这一条,岑致森举目四望,依旧没有看到宁知远的身影。

这一路过来,他跟随宁知远的脚步,走他走过的路,看他看过的景,也拍他拍过的那些画面,可惜总是慢了一步,或是宁知远已经离开,或是他们在拥挤人潮中擦身而过。

——要真正找到宁知远,从来就不容易。

得到岑致森肯定的回答,宁知远慢慢扬唇,原来自己也终于能看出“爱”这样东西,并不是他的错觉。

他接着往前走,走上了前方的查理大桥。

站在桥上看漫天晨光倒映河中,光影如同在水面翩然起舞,然后他在那些浮动的光影里,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

岑致森已经走到了他刚才拍照的地方,停步看那一对依旧专注画画的年轻男人和少女,用手中更专业的相机拍下那一幕。

宁知远在同一时刻举起手机,记录下眼前他看到的画面,——视觉的中心,是岑致森。

之后他依旧没有等对方,继续往前走。

过了桥,又走了一段,便到了这边的广场。

这里并没有那句脍炙人口的歌词里的许愿池,据说广场中心那座名人雕像的底座,曾经倒是一面可以贴心愿贴的许愿墙,现在已经被清理不允许了。

先前在查理大桥上,宁知远还看到有游客虔诚地触摸桥上的浮雕,以祈求好运来临,似乎也是属于这座城市的传说故事。

他当然没这些小女生的心思,但人类总是这样,试图通过一些传说和信仰,求得那些虚无缥缈的心理安慰,才会在每一座出名的城市里,都有类似许愿池、许愿墙的存在,并流传着那些能得到好运、实现心愿的传说。

一如他和岑致森上一回在夏威夷看到的大海龟,又或是在刚才走过的那座大桥上,真正的青铜浮雕即便早已被转移至当地博物馆,留在那里的其实只是替换以后的复制品,依旧有人笃信那些传说故事,乐此不疲地尝试。

也没什么不好。

不屑的人无非是不相信,宁知远从前也不信,但是现在他开始信命,或者说相信命运这个词。

是命运成全了他和岑致森,无论当年,还是现在。

既然不是他能选择的,那便顺从这样的命运,毕竟他的运气并不坏,甚至比绝大多数的人都好,何况命运馈赠给他的,也是他原本就最想要的。

宁知远举起手机,拍下面前的雕像再次发给岑致森。

准备离开时他在雕像前的石阶上坐着的人群中,看到了个陌生又有些眼熟的身影,对方也仿佛有所觉,视线落过来,盯着他打量了片刻,起身过来,主动与他打招呼。

“你好,还记得我吗?我是岑致森的同学,我们以前见过面的。”

几分钟后,他们在附近的街边餐馆入座,吃饭的点,对方点了个午餐套餐,问宁知远要不要,说他请客。

宁知远只点了杯咖啡:“不必,我不饿,多谢。”

对方笑了笑,先自我介绍了,他和岑致森是大学同学,毕业之后留在了欧洲工作,一直没有回国。

“我们那个学院中国人少,一共也没几个人,关系都还不错,不过我跟岑致森关系不是最好的,他最好的朋友是叶行洲,你应该也认识吧,可能因为他们家世背景差不多,脾气相投,所以聊得来,他俩现在都是大公司老板,我也很久没联系过他们了,确实有些相形见绌。”

对方兀自感叹着,宁知远喝着咖啡不动声色地听,其实不太信。

他当年找人偷拍的照片里,岑致森分明跟面前这个男人很亲密,那是他第一次知道岑致森喜欢男人,所以印象深刻,他确实有些耿耿于怀,如果还有其他人在岑致森心里占据过特殊位置。

但岑致森也说,他没有谈过恋爱。

“你和我哥当初应该不只是普通同学朋友吧?”既然想知道,他便干脆直接问了。

对方稍微意外:“他连这个也跟你说过?”

“没有,”宁知远搁下咖啡杯,“他没说过,我知道而已。”

至于为什么知道,他并不打算跟外人多说。

对方再次笑了:“我就说,我跟他的事好像没什么好特地说的,不过是恰巧我俩性取向一样,他又是我喜欢的类型,所以我主动追他,他也不排斥,就试着交往,但我俩还真算不上正儿八经谈恋爱,毕竟根本没有爱这个东西,也很快就结束了,他对我也完全不上心,远不如对他弟弟上心。”

宁知远淡淡地道:“是么?”

那应该是他跟岑致森关系最淡漠的一段时间,将岑致森赶走后他们整两年没见过面、没联系过,他想不出岑致森能怎么对他“上心”。

“你可能不信,”对方说,“他那时总是跟我说到你,说你这个弟弟怎么麻烦、难办,让他没办法,他似乎很苦恼不知道怎么跟你相处,很多次拿起电话想打给你又一直犹豫,后来我听烦了问他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些,他竟然说觉得我跟你有些像或许能了解你的想法,所以病急乱投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