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坐青山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www.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林伟发打来电话问:“吃饭没?”
文汉朝自家厨房张望了几眼,老妈的锅边舞跳得正欢,于是道:“快了,我妈在炒菜。”
“来我店里吃吧。”
“噢……都有哪些人?”文汉不大想出门。
“没别人,就我跟你。”
“算了,改天吧。”
“就今晚,马上过来,我等你。”林伟发叹了口气说:“心里烦,想跟你喝点酒。”
“心里烦,不会吧?鬼子上午刚被警察拘了,你应该高兴才对。”
“事情没得这么简单,你过来再说。”
“那行。”
挂断电话,文汉对老妈道:“妈,林伟发让我去他店里吃饭。”
张淑芳放下锅铲说:“莫喝多了,早点回来。”
“要得。”
来到神火锅,林伟发跟他说起蒋门神一伙找茬的事。
文汉道:“看来,汪所长人不错,是个好警察。”
林伟发启开瓶啤酒瓶,点点头说:“他确实不错。但我担心,胡一刀吃了亏,不会就这么算了。”
“嗯……那倒是。”文汉接过啤酒道:“不能啥事都指望警察,关键时刻还得靠自个。地痞流氓再横,也怕硬茬,不会干鸡蛋碰石头的事情。”
“说得没错。”
两杯啤酒下肚,林伟发渐渐心情舒朗,唏哩呼噜地把桌上的一些冻货,诸如鸭胗、肥肠、脑花、耗儿鱼之类倒入锅中,热情招呼文汉烫鲜毛肚。
文汉边吃边问:“发哥,我听说火锅分为重庆火锅和成都火锅,神火锅属哪一种?”
“重庆火锅。”
“哪一种火锅更正宗呢?”
林伟发想了想说:“都正宗。”
“都正宗?”
“这么跟你说吧,重庆火锅和成都火锅好比少林和武当,都是名门正派,旗鼓相当,差球不多。具体来说,重庆火锅属外家门派,清油少、牛油多,用干辣椒和干花椒调味,口感爽辣刺激。成都火锅属内家门派,清油多、牛油少,用新鲜辣椒和花椒调味,口感要柔和细腻一些。还有一个区别是,重庆火锅的油碟里边,通常加蒜泥和香菜,比较单一。成都火锅的油碟里边,乱七八糟啥子都加,杂烩,嘿嘿。”
文汉笑道:“不愧是火锅传人,你娃的解释非常直白,也非常专业,长见识了。”
林伟发说:“哪里哟,我搞这一行嘛,必须要了解些专业知识。”
文汉道:“对了,说到火锅传人,你爸的手艺是跟谁学的呢?”
林伟发神秘一笑:“听说是跟我妈的情敌学的。”
“你妈的情敌,咋回事哟?”摆龙门阵扯出老一辈的花边新闻,这倒是个意外收获,文汉立马来了兴趣。
“这事哪,好比小娃儿没娘,说来话长。”林伟发放下筷子,不紧不慢地摸出大中华和火机。
“我爸年轻的时候当过知青,跟一个重庆来的女知青耍过两年朋友,还跟她去重庆见过家长。那女知青的老汉是个好吃狗,祖上几代都在重庆朝天门码头做船工,重庆火锅就起源于这些下苦力的船工、纤夫。朝天门原本是回民宰杀牲口的地方,回民不吃猪肉,只吃牛羊肉。大概是觉得牲口的下水难以清洗,回民从不吃这玩意儿,毛肚啥的全都扔了。船工、纤夫穷嘛,就把回民扔掉的毛肚啥的捡回家,清洗打理,放锅里煮熟吃。我估计,他们在锅里加入辣椒、花椒、姜、蒜等辛辣物,起初是为了压住牛下水的腥臭味儿。久而久之,这种吃法逐渐普及,用料和食材越来越讲究,慢慢就形成了重庆火锅的雏形。”
“嗯,有点意思,继续说。”文汉掸了掸烟灰道。
“嘿嘿,扯远了,书归正传。那些年,知青在农村的生活非常艰苦,肚子里长期没得油水,造孽得很。我爸头回跟那个女知青去重庆见家长,女知青的老汉熬了一锅火锅,让两个造孽娃儿打牙祭。那是我爸这辈子头一回吃火锅,他说那味道就像刻刀一样,在他心里刻下了永远的印记。”
林伟发稍作停顿时,文汉像电影里的旁白一样娓娓抒情:“那是美食的味道,更是幸福的记忆。”
林伟发看了他一眼,继续说:“女知青的老汉在重庆某个市区的饮食服务公司上班,也算是专业对口,祖传手艺有个施展的舞台。就在头回见家长那天,就在饭桌上,我爸跟女知青的老汉说,想跟他老人家学火锅手艺,方便以后打牙祭。没想到,女知青的老汉当场拒绝。我爸当时对火锅这行根本不了解,不晓得这手艺属于祖传秘方,配底料啥的,历来都不对外公开。后来,女知青的老汉托非常过硬的熟人关系,把女儿弄回了重庆。我爸没得后台关系,继续留在东江的农村当知青,直到三年后才出来工作。他俩一个在重庆,一个在东江,不想分手也只得分手。再后来,听说女知青在结婚前,专程到东江看我爸,把她家祖传的火锅手艺传给了我爸。”
文汉嘿地笑了声。
“再再后来,经熟人介绍,我爸认识了在粮站上班的我妈,没过多久就结婚。”
“那现在呢,现在那女知青在干啥?”
林伟发说:“人家现在发达了,是重庆一家大型火锅企业的董事长。”
“哦,那不错,祖传的手艺发扬光大,她本人也成为了富婆。”
相谈正欢,林伟发的摩托罗拉手机叫唤起来。他看了眼屏幕,笑了:“文汉,你猜是谁找我?”
“我哪猜得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