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果果9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www.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五明、晓萍以及永洪一家结束了玉蟾山和龙脑桥之旅后,重新投入到山川机械厂繁忙而充实的工作之中。他们彼此约定,要趁着某个星期天前往隆昌城游玩一番。
时光荏苒,两周后的这个星期天终于到来。天空湛蓝如洗,微风轻拂,阳光明媚宜人。清晨时分,五明等人便迫不及待地踏上了前往隆昌的旅程。幸运的是,山川机械厂为员工提供了开往隆昌的班车服务,让他们的出行变得轻松便捷。
从工厂到隆昌的路程大约有 10 公里,一路上,五明一行人欢声笑语不断。抵达隆昌后,他们尽情享受着这座城市带来的独特魅力。他们漫步于古色古香的街道巷弄之间,感受着浓厚的历史底蕴;品尝当地特色美食,满足味蕾的愉悦;游览名胜古迹,领略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游玩的过程中,永洪充当起了导游的角色,兴致勃勃地向大家讲述着隆昌的故事。他详细介绍了隆昌的发展历程、传统风俗以及有趣的传说,让每个人都对这座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五明等人听得津津有味,仿佛置身于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故事世界之中。
随着太阳逐渐西沉,一天的欢乐时光也接近尾声。尽管有些疲惫,但五明一行人的心中充满了满足感和愉悦之情。这次隆昌之行不仅让他们放松身心,还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成为一段美好而难忘的回忆。他们期待着未来还有更多这样的机会,一起探索更多未知的地方,共同创造更多珍贵的经历。
五明和他的伙伴们来到了云峰关的白塔山上,他们站在高处极目远望,眼前展现出一片壮丽的景象:金色的天鹅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高楼大厦和山峰美景交相辉映;古老的巴蜀驿道曲折蜿蜒,宛如一条巨龙伸展在大地之间;而石锣与石鼓则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这里的景色如诗如画,让人陶醉其中。
无数的文人墨客曾经来到此地游览,被这片美丽的风景所打动,灵感泉涌。他们纷纷拿起笔墨,挥洒自如地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词歌赋,以表达内心深处的感受。
永洪告诉大家,云峰关已经有超过千年的悠久历史。它坐落在隆泸和隆渝两条古道的交汇处,是隆泸古道上极为珍贵且保存完好的古代关隘之一。与之相比,泸县玉蟾山上的古玉蟾关以及泸州城的龙透关虽然也是近年来新建造的仿古建筑,但它们缺乏历史的沉淀和岁月的洗礼,显得相对单薄。然而,云峰关周边还保留着众多的古迹,更增添了它的历史厚重感。
可以说,云峰关的地理位置至关重要,它不仅是交通要道,还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节点。这里见证了千百年来人们的往来和交流,也承载了无数文人雅士的才情与智慧。每一次踏上这片土地,都能感受到那份浓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从地形这绝对称得上是一处兵家必争之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数千年来,此地经历过无数次战火洗礼。如今我们通过观察云峰关关口上方悬挂着的匾额,便能推断出它的历史年份——“大清道光七年重建,署隆昌县事李德润”。关隘内部设有一座凉亭,此亭乃是普济寺的僧侣们特意为途经古道的行人们所设立的休息之所,并免费提供茶水。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凉亭与关口都是经过精心修复后的模样。而那关内外的石板路则承载着数百年来岁月的痕迹,当人们漫步其上,仿佛能够感受到昔日商人和行人匆忙的脚步。在关内的凉亭石柱上,还保留着当年的两幅对联。相传元朝时期,有个名叫白良的人曾路过此地,并留下了“乡校留徽”四个字。永洪表示,自己曾多次前往白塔附近寻找或打听有关这块古碑的消息,但始终一无所获。后来,他偶然在凉棚遇到一位八十多岁的彭姓老人,据老人回忆,他年轻时曾亲眼目睹过这块古碑的存在,当时就位于现今关口的座位处。只可惜,如今已无处可寻,或许它早已成为某户人家猪圈的围墙或是房屋的基石了吧。古代隆昌八景之一的\"乡校留徽\"如今只留下了些许遗憾,令人感到欣慰的是,云峰关从古至今的基本格局并未发生改变。
永洪感慨地说道:“云峰关周围原本矗立着多座青石牌坊,然而到了清末民初时期,其中一座名为‘贞洁坊’的牌坊竖立在现今民房附近的菜地里,见证了清朝的覆灭和民国的初建,牌坊上还刻有‘大总统令’字样,但最终还是遭到了毁坏。与之相邻的还有一座乐善好施坊,上面刻着‘渝泸通衢坊’,同样未能幸免,也已损毁殆尽。如今,仅剩下‘乐善好施’坊孤独地伫立着。”永洪接着介绍道,除了牌坊外,如果仔细观察,朋友们会不难发现,在土地坎的对面还有几块难以辨认的摩崖石刻。最显眼的一块石刻上刻着“楼丰胜景”四个大字,而更深处则是宣统年间所题刻的“绾毂渝泸”。
五明和他的同伴们一同来到了云峰塔前,这座塔坐落在隆昌县城东南郊外约 1 公里处的云峰关东侧的白塔山上,这塔大家都叫它白塔。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公元 1465——1487),重建于清朝道光二年到七年(公元 1822——1827)。云峰关向来是旅游的好去处,凡是第一次来云峰关的人,没有不登云峰塔的。隆昌历任知县,也都喜欢云峰塔,还专门以云峰塔为景写诗。五明也来了兴致,作诗一首:
云峰关上云峰塔,
茶马古道脚下踏,
马铃声声驿道兴,
见证多少买卖人,
隆桥驿从此出名。
隆昌这地方文化兴盛,人才济济,可不像那武塔,镇山镇河镇妖邪,只求保一方平安。
永洪表示,白塔附近的那间房屋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但实际上它已经有至少百年的历史了。如果有人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当他们走过这座房屋前时,可以看到一棵香樟树矗立在那里。香樟树的中间是台阶,而房门上方还隐约可以分辨出褪去红色的三个字——\"题名处\"。这里曾经是古代文人登上白塔并留下题字的地方。如今,这里住着一位农户。
然而,真正通往白塔的正道是从题名处下面的那条石板路开始的,可惜现在牌坊已经不在了。题名处的命运和冷清与隆昌文庙如出一辙,文庙是古代祭祀孔子的场所。
云峰塔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百年来的历史变迁。在云峰塔的顶端,不知何时长出了一棵黄桷树,它同样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当地百姓们通过观察黄桷树的兴衰来判断当年农作物收成的好坏。
在巍峨的群山之巅,有一座古老而庄严的云峰古塔巍然矗立。它高耸入云,仿佛与蓝天白云融为一体。白塔的坚实身躯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壮观,仿佛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这座白塔历经岁月沧桑,俯瞰着日月星辰的交替流转,经受住了无数次狂风暴雨的磨砺。它见证了时间的流逝和世间万物的变迁,成为了这片土地上的标志性建筑。
自古以来,人们对这座白塔寄予厚望。无论是当地的绅士百姓,还是执政者们,都将自己的期望寄托于此。尤其对于那些勤奋苦读的莘莘学子来说,白塔更是他们心中的精神支柱,激励着他们追求知识、追求卓越。
然而,这座白塔并非仅仅是一个象征,它还经历过战火的洗礼。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曾多次遭受战争的破坏,但每一次都坚强地挺立起来。白塔脚下的壕沟和身上的弹痕,都是那段动荡岁月的见证,它们记录了历史的足迹,让后人铭记过去的艰辛。
当五明一行人来到这里时,他们远远地望见了云峰关东侧前方的一座圆形石山丘。丘顶宛如一面巨大的铜锣,这便是人们口中所称的石锣。与石锣相对应的,在白塔山西侧前方,有一墩圆鼓状直立高耸的石头,被称为石鼓。更为奇妙的是,石鼓面上还有一块形状如同鼓槌的石头,被称作鼓槌。
这石锣和石鼓二山,因其独特的形态而引人注目。后来,老百姓干脆将它们亲切地称呼为“乌龟山”和“兔子山”。登上这两座山,可以俯瞰周围壮丽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
站在山上,视野开阔,山峦连绵起伏,绿树成荫,河流蜿蜒流淌。远处的村庄和田野尽收眼底,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在眼前。微风拂面,带来清新的空气和自然的气息,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宁静。
这些美景不仅令人陶醉,也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感慨和思考。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这些自然景观则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它们见证了时代的更迭,见证了人们的辛勤耕耘和奋斗历程。
面对如此壮丽的景色,五明等人不禁心生敬畏之情。他们意识到,人类应该珍视和保护这片美丽的自然环境,让后代子孙也能欣赏到这样的美景,传承和弘扬这片土地上的文化遗产。同时,他们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要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为这片土地增添更多的光彩。。
永洪说道:“相传这石锣和石鼓乃是玉皇大帝赏赐之宝物,名曰天锣、地鼓。”
据永洪所言,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时期,唐太宗李世民曾有一梦。梦中,他眼前一片白光闪耀,耳闻阵阵“轰轰轰”的天炮巨响,天门随之开启。紧接着,两件宝物从天而降,其一状似铜锣,金光璀璨;另一则宛如巨鼓,银光闪闪,更有一个类似鼓槌的物件紧随其后。这两件宝物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当当当”“咚咚咚”,一同朝着南方飞去。随后,太白金星自南天门踱步而出,对唐太宗言:“益州江阳之处,有一六车相连之所,适合设立一县;五百年前观音菩萨放置莲花之位,可筑城;玉皇大帝特赐天锣、地鼓一副,在此处选地设关,坚如磐石,必能繁荣昌盛。”语罢,太白金星便消失无踪。唐太宗亦恍然惊醒,赶忙询问身旁宫女此刻何时?宫女答曰夜半子时。
永洪说道:“第二日清晨,太宗皇帝听闻此事后,立即派遣亲信之人前往益州江阳地区查看情况。然而,当他们行至半路时,却在龙泉驿偶遇了江阳太守派出的传信使者。双方在交谈之中,报信人透露道:‘两日之前,于江阳北部、资州以及荣州三地交界处,发生了一件世间罕见的祥瑞之事。’太宗皇帝所遣之人听闻此言,急忙追问究竟是何祥瑞之兆?送信者接着说道:‘就在两天前的深夜时分,约摸夜半子时之际,忽然传来一阵惊天动地的巨响,一时间山摇地动,令人震惊不已。紧接着,只见天空中降下两块巨石,一块庞大无比,宛如一座小山丘般大小,其顶部形状恰似铜锣;另一块则稍显小巧,但也足有三四个炉缸那般高大,外形酷似一面鼓。’太宗皇帝秘密派遣的使臣闻此消息,不禁喜出望外,连忙说道:‘甚好!此次圣上正是派我等前来查明此处是否藏有吉祥宝物啊!’”这下我就不用去了。于是两人一同飞马赶回京城,把江阳送来的信报交给太宗皇帝。太宗皇帝接过一看,信报上说的祥瑞大事,时间、地点跟自己梦兆都很符合,心头不禁大喜。更值得高兴的是,信报上还说,近段时间以来,同样是在江阳北方,夜间时常会有一闪一闪的亮光出现。太宗皇帝喜出望外,立刻命令魏徵丞相马上派遣人手前往该处查探究竟。七天之后,负责查探的人返回皇宫,向太宗皇帝禀报说,夜间闪光的那个地点位于益州江阳北方,距离天降祥瑞之地往东大约四五里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形状宛如莲花般的山峰,他亲眼目睹了夜晚从那座山上散发出的奇异光芒。太宗皇帝兴奋至极,心中暗自思忖道:“难道自己梦中所见之事皆为真实?”他迫不及待地催促魏徵丞相拟写一道圣旨,叫江阳太守在那个莲花形地方修一座县城,县名就叫隆也县,天降吉样宝物称天锣、地鼓,并且就近选地设一道关隘。
永洪说:“其实还有一种说法,据说唐太宗时期所定下的那个县城名字叫做隆越县,也就是后来大家所熟知的隆昌县;而建立县衙的地点便是如今的莲花山;同时所建造的那处关隘,则演变成了后来的云峰关。古代曾有一副对联如此描述道:
‘莲披岳耸,梵宫流多宝之辉。
凤翥鸾翔,雁塔寓留题之势’。
这里所说的正是建造隆昌县衙所在的莲花山以及位于云峰关侧面的云峰塔。至于云峰关外东西两边的石锣和石鼓,最初被人们称为天锣和地鼓。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人提出异议,认为它们不过是普通的岩石而已,何必要用如此夸张的名称呢?于是,大家纷纷表示赞同,并将其改称为石锣和石鼓。久而久之,这两个新的称呼便逐渐传播开来,一直沿用至今。”
五明、晓萍以及永洪一家人来到了城市中的大洞坎,他们看到一条清澈的小河缓缓地穿过城区。永洪接着讲述起了一段古老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隆昌县被称为金鹅县。而“隆昌”这个名字,则是后来才取的。据说,流经县城边缘的那条河流原本叫做石溪。在石溪之上,有一个名为大洞坎的地方,距离县城西南部约半里之遥。大洞坎的悬崖峭壁上,隐藏着一个洞穴,被人们称为藏鹅洞。在这座神秘的藏鹅洞中,栖息着一只神奇的鹅。这只鹅通体金黄,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因此人们称之为金鹅。每年,金鹅都会前往洞坎下的深潭中沐浴一次,这一壮观的景象被人们称为“金鹅现身”。每当金鹅现身后,当年必定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人们为了感恩金鹅带来的福祉,便将这个县命名为金鹅县,并将县城旁的那条河流称为金鹅江,而金鹅每年沐浴的深潭则被称作金鹅潭。
永洪说,那个时候,金鹅江的水一年四季常流不断,犹如一条碧绿的绸带缓缓流淌着。江水顺着山势而下,流经大洞坎时,形成了一道雄伟壮观的瀑布,水花飞溅,如银似雪,飞泻进入金鹅潭中。每当金鹅从洞中飞出,阳光映照在水面上,便会反射出耀眼的金色光芒,同时还会映出绚丽多彩的七色彩虹,伴随着阵阵隆隆的水声,那景致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
县上有位文人被这奇妙的景象所打动,赋予了它一个非常雅致的名字——\"金鹅飞曝\"。后来,人们又将其称为\"鹅洞飞雪\"或\"鹅洞飞泉\",使之成为了金鹅县首屈一指的名胜景观。这一美景在清代时期被列为隆昌八景之一,声名远扬。
永洪感慨地说道,可惜如今右侧的回龙塔已经不复存在,我们只能凭借想象去追忆往昔的风光。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金鹅的名字逐渐传播开来,越来越为人所知。最终,这个故事传到了皇帝的耳中。皇帝龙颜大悦,下了一道圣旨,宣称金鹅乃是国宝,务必将其送入皇宫供奉。当时的县官接到这道圣旨后,不晓得究竟该咋个办才好啊!这真让人为难,一是金鹅实在太难抓了,二是他内心深处也过意不去。要知道,金鹅县完全依靠金鹅的庇佑,如果把金鹅抓走了,那么老百姓肯定会遭受苦难。然而,这个狗官心里想的却是自己头上的乌纱帽更重要些,于是昧着良心决定去捉金鹅。
县官不惜花费重金,从外地请来了七七四十九个经验丰富的打鱼匠,并命令他们编织了一幅巨大无比的拦天网。然后,带着这张巨网来到大洞坎,将其布置妥当。从二月初几开始,一直到三月二十几,就在金鹏出洞洗澡的这段时间里,他们一直坚守了七七四十九天,等待着捕捉金鹏的最佳时机。可是谁能料到呢,竟然连金鹅的影子都没看到一眼。
直到三月末尾的某一天,天气异常晴朗。到了中午时分,守护拦天网的人们突然看到洞坎那股最大的瀑布底下闪过一道耀眼的金光,他们立刻意识到这是金鹅出洞了。说时迟那时快,他迅速将拦天网朝着金鹅潭收紧,但谁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那道金光猛地一闪,金鹅竟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头钻进了深潭底部!众人还来不及反应过来,仅仅一眨眼的功夫,便又见拦天网之外有一道耀眼的金光直冲天际!大家纷纷仰头望去,这才发现原来是那只金鹅已经从潭底钻出了拦天网,振翅高飞直入云霄之中!
只见金鹅一飞冲天之后,随即发出了一声清脆而悠长的鸣叫——“根儿嘎一”!紧接着,它又叫了三声,声音响彻云宵,然后便拍拍翅膀飞走了。自那以后,金鹅县每年都会遭遇干旱,每隔三年更会出现一次严重的大旱。
金鹅飞走之后,便杳无踪迹,再也没有飞回金鹅江来过。自那时起,金鹅江只能在雨天才能见到水流,而枯水期则干涸无水。如此一来,大洞坎悬崖上的藏鹅洞也随之显露出来,那株灵芝仙草也因缺水而干枯致死。至于那位县官,则因触怒了皇帝,被革去了官职。
永洪接着说道:“事实上,隆昌县始建于明朝隆庆元年(公元 1567 年)。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三不管的地区,匪盗猖獗,治安状况混乱不堪。于是地方官府向朝廷奏请,获得批准后,从富顺、泸县和荣昌三地划出一些土地,并将隆桥驿也纳入其中,共同组成了隆昌县。可以说,如今隆昌县的地域轮廓便是在那个时候初步形成的。”
隆昌曾经公开过四座城门:东门、北门、南门以及小南门。永洪对着五明等人说道:“你们或许会惊讶地高呼,为何不见西门?若是有了西门,便可前往古宇湖环行漫步或是邂逅佳人啊!”永洪接着说:“实际上,这古宇湖乃是一座人工水库,始建于解放之后呢。”永洪又道:“再对比一下地图,我们会发觉似乎唯有锁江桥和观音桥数百年来未曾改变其位置与名称。南门桥昔日名为隆桥,而禹王宫则后续兴建起了隆昌二中。原本用于祭奠孔夫子的文庙,如今已被改造成为菜市场。那隆昌县署衙门口现今也摇身一变,成了公安局的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