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又春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www.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那好吧,那就扑下身子当地种,老板的买卖就是自家的买卖。
李二哥有的是力气,就是一天跑十趟海城他都不会嫌累。
一趟海城之行,不仅让沈雪梅看到竹编工艺品的巨大潜力,也让她改变了思维方式——
想在竹编这一行当胜出,要做市场和产品的引导着,而不是跟随着,要赋予竹编产品的独特性,而不是去复制。
“雪梅,你们这么早就回来,带去的东西都卖了”?
看沈雪梅和李二哥两手空空,有说有笑地早早回来了,贾老爷子满脸惊讶。
孙媳妇设计出的这些新花样,他年轻的时候也编过。
那时候,这样的东西只有达官贵人才买得起,普通老百姓根本没人问津。
孙媳妇刚开始设计这些工艺品时,他一直担心会没有市场,谁知道它们竟然会这么受城市人欢迎。
时代在变,看来他已经老了,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了,贾老爷子内心唏嘘着:以后竹编厂的事都要听孙媳妇的,这姑娘是个做买卖的天才!
“爷爷,带去的东西在海城很畅销,看来,咱还得再雇人,以后咱们的竹编厂要以编织实用兼观赏性的竹编产品为主”。
竹编工艺品在海城畅销,让沈雪梅对嘉美竹编厂的未来走向有了清晰定位。
“好!以后竹编厂的事全由你说了算,爷爷都听你的”!贾老爷子很痛快地附和孙媳妇。
得到老爷子的认可,沈雪梅大胆创新的想法更坚定了。
“奶奶,今天去海城,我们带去的果盘、菜篮子还有花篮,那些城市人眼都不眨就买下了,我把价格定的比普通竹编高了两倍,他们根本不在乎”。
晚饭后,沈雪梅把钱包放在炕上:
“这是今天卖的钱,去海城我和李二哥带了20个孔雀花篮,20个荷叶菜篮子,40个动物造型的果盘,这些钱去掉本金和工人的工钱,我们今天赚了差不多400块”。
“去趟海城一天赚了400块,那一个月下来不是能赚一万多块”?
贾老太太有点不敢相信的摸着钱包里的大团结。
“奶奶,这点钱不算多,我们还要再雇人,再雇10个人编工艺品拿到海城去卖,我们赚的还要多”。
沈雪梅在爷爷奶奶面前仔细算了一笔账:
10个工人编的工艺品一天可以赚400块,20个工人一天就可以赚800块。一个月30天,去掉6个大集天的时间,再去掉刮风下雨天,按照一个月20天的时间算,仅竹编工艺品这项,一个月就能赚16000块。
再加上10个工人每月编织农村生活用品,拿到城关大集上批发赚取的利润,老贾家的嘉美竹编厂,一个月就能赚两万多块。
“日子咋这么快就过成了这样”?
听完沈雪梅给自己算得细账,贾老太太感觉像是在做梦。
不到三个月的时间,老贾家就成了万元户,眼看着老贾家一个月又要成为两万元户,孙媳妇这赚钱速度也太快了吧?!
贾老太太不是没见过钱,她这辈子除了这十几年日子过得艰难,其他时候从没缺过钱。
可老贾家日子最好过的时候,也没这样赚过钱呀!
“奶奶,我整天在外面忙,咱嘉美竹编厂以后得有个专门管钱的,咱家的钱必须得交给你管”。
看贾老太太一边眯着眼抽烟,一边在沉思,沈雪梅笑着扯了扯她的衣袖——老太太这是被吓着了,还是有其他想法?
“不行,不行,我老了,管不了那么多事了,把管钱的事交给我,你还让不让我享清福了”?
老太太嘴上推脱着,心里却美滋滋的——孙媳妇能耐再大,还是照样高看自己,她知足了!
不过,推脱归推脱,沈雪梅的话老太太记在心上了。
孙媳妇那么忙,是得有个贴心人帮她管钱,老太太开始不动声色地给孙媳妇物色管钱的。
对竹编厂的业务做出具体规划后,沈雪梅通过刘乡长又雇了10个工人。
到6月份,嘉美竹编工艺品厂加上沈雪梅和贾老爷子,一共拥有员工33人。
沈雪梅的竹编大业,开始有模有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