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冀大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s://www.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更早些的嘉靖朝时,俺答虽然率军跑北京烧杀抢掠一波,逼得明朝跟他互市,但因为是武力得来的贸易,两方谁也不诚心,边关还是经常开战。
现在好了,高拱这一举止一出,俺答立刻明白了明朝的心思,要和平,要贸易,不要战争。
加上俺答很明白自己拿不下明朝,那自然还是和平贸易更合算,毕竟谁也吃不下谁。
但当封贡的建议一提出,明朝朝堂上可是炸锅了,反对者纷纷拿出宋朝的例子进行反驳。
高拱、朱载坖:……不是,埋汰谁呢?咋就跟宋朝一个样了,是他大宋有北京了还是他有长城了
手握大权的高拱明显不能忍受这诋毁,于是,利用京察的机会,把反对者降级外放……朝堂清净了。
紧接着,高拱援引永乐朝朱棣赐封瓦剌诸王的例子,力主封俺答汗为王。
隆庆五年三月,明朝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其他各部首领也分别封为都督指挥、千户、百户等。
同年八月,明朝又准许与俺答互市,几个月之间,边陲晏然,边境百姓终于丢掉戈矛,重新拿起锄头耕作,基本结束了明朝与蒙古鞑靼各部近两百年互相攻伐的局面。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很丢面子,毕竟网传大明不议和,高拱这行为不是把明朝的面子扔地上踩吗?
但话说回来,如果崇祯朱由检能像高拱看齐,跟李自成、张献忠、皇太极任意一方先谈和,然后集中力量剿灭另一方的话,局势是不是会不同呢?
再说了,虽然议和,但高拱却没有忘记振兴武备,戚继光守蓟州,李成梁镇辽东,王崇古、谭纶、马芳等边帅为什么能这么安心练兵备战,不就是高拱以及继任的张居正重视武备吗?
议和之后不思振兴武备,那是宋真宗、宋钦宗,高拱显然跟他们不是同路人。
老实说,看明朝崇祯朝的历史,经常会觉得崇祯死要面子活受罪,诚然君王死社稷什么的对比那些弃城而逃的皇帝显得很有骨气。
但假如有更好的选择,假如能把面子稍微放一放,局势是否会不一样呢?骨气很重要,但谁说有骨气的同时不能保证实惠呢?
拿面子换存亡时间,换生存空间,他不行吗?
议和但不割地、不赔款的前提下,为什么不能搞
扯远了,说回俺答封贡的成果,从俺答封贡后,明朝与蒙古之间两百多年的战争基本结束。
从后面的万历、天启甚至于崇祯朝来看,蒙古跟明朝已然没有发生啥大规模战争了,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宁夏之役得算。
以政治手段获取几十年和平,明朝也没有因此损失啥,这显然就是高拱的政绩了,就凭这一点,谈迁在《国榷》中说他不失为社稷臣,我就非常认同。
除了俺答封贡外,高拱、张居正还在明朝内部大搞清丈土地、试行一条鞭法。
这个早在嘉靖初年,就由桂鄂提出,并在一些局部地区试行过的法子,终于在隆庆朝更进一步。
高拱主要目标是对赋役不均最为严重的苏、松、常、镇等地区进行清丈,均官民田粮。
隆庆二年,江西巡抚刘光济奏行一条鞭法,翌年,应天巡抚海瑞将均徭均费等银,不分银力二差,俱一条鞭征银,在官听候支解,使苏、松等地早已实施的一条鞭法更趋完备。
提起一条鞭法,海瑞可是老兴奋了,这位的遗憾大概就是没有一个内阁首辅、皇帝支持他复起朱元璋的《大诰》了!
贪污六十两就死,这个在其他官员看来非常丧心病狂的律令,海瑞可是喜欢得紧。
奈何,没人敢重启这条法令,毕竟这条法令在官员们看来跟自己挥刀砍自己没啥区别,也就海瑞这个没啥钱财欲望的人非常喜欢。
说回一条鞭法,这法子说简单点就是去繁就简,把那些杂七杂八的赋税全部合并,一律征收银两。
至于原本该由百姓承担的徭役,则从征收的银两里面扣除,由官府统一雇人服役。
除了苏、松、杭、嘉、湖等地负担的供应宫廷的漕粮外,全国的田赋一律改收折色银两。
且由百姓收集,百姓押送改为官府收集官府押送,简化了赋役的项目和征收手续,出现了摊丁入亩和赋役货币化的趋向。
一条鞭法,法子是好法子,但后期缺乏严厉的监管外,这法子其实也崩了,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再好的政策,要是缺了监督,那也只是为官绅谋福,实惠到不了百姓手里。
比如明初朱元璋设立的粮长制度,皇权下乡又如何,别看粮长区区一个芝麻官,但人家同样敢贪污受贿。
毕竟有些人,一旦手里有点权力那就已经打心里觉得自己跟普通人不一样了,看人都是俯视,鼻孔朝天,权力无边。
可惜,封建社会这些明君名臣们,多数眼睛只盯着那些大官大人物,却往往忽略了这些地方上的害虫、苍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