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冀大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s://www.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常州府学训导蒋镇,同样是写正旦贺表,因为表内有——睿性生知四字,被杀!
其他还有:澧州学正孟清,陈州学训导周冕,怀庆府学训导吕睿,祥符县学教谕贾翥,亳州训导林云,尉氏县教谕许元等等人,都是因为几个字犯了朱元璋的忌讳,于是被杀!
问题来了,这些被杀的人在《明史》、《明太祖实录》中多数没有记载,比如林元亮、赵伯宁、蒋质、蒋镇、吕睿、贾翥、林云、许元、吴宪等人。
正史有记载的只有孟清、周冕两个人,孟清一直活到了永乐年间,跟徐一夔一样,朱元璋死了他都还活蹦乱跳的,怎么就突然书面“死亡”了呢?
《明史 列传第四十九》记载:黄润玉,字孟清,永乐初,徙南方富民实北京,润玉请代父行,官异其言,许之。
最扯的还得是周冕,这位是什么时候的人?
他是嘉靖二十年的进士,嘉靖啊,嘉靖距离洪武足足有一百多年的时间间隔,朱元璋怎么杀的人?穿越了长生了?
那这就别叫大明朝了,改叫武明王朝吧,顺带把仙秦、神汉这些带上,不然太单调。
《明史 列传第九十八》记载:周冕,资县人,嘉靖二十年进士。
再说说八股文,这个禁锢思想的东西,网传依旧是朱元璋搞出来的……别说,照这么看,朱元璋还是个发明家!| w)
八股文,别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是明朝、清朝科举考试的常用文体。
这东西只从四书五经中选题出题,还他喵的规定必须用圣贤,也就是孔子、孟子、朱熹的语气来答题。
想自由自由发挥随便写搁明朝你得被撵出去,搁清朝……清风不识字、举头望明月,两句诗足以杀头。
同时,这东西有长短的规定,字体的规定,字数有限制,还他喵的必须押韵……总结一句话,不是学渣能玩的。
这东西的危害就不用说了吧,有人穷尽一生精研八股,到老不过一场空,关键研究太多还容易成为书呆子,歪歪头,念两句之乎者也……自我感觉良好。
扯远了,说回正题,为什么八股文会和朱元璋扯上关系呢?因为它确实出现在明朝,但却不是洪武年间,而是成化年间,准确来说是在成化年间被确立为科举考试规范模板。
而究其根源,往上,四书五经被确立为科举考试题库,是在南宋宋理宗时期,理宗的理字怎么来的有印象吧
南宋灭亡元朝登场,虽然近百年历史中只有十六次科举考试,但奈何大元朝出了个人才,叫王充耕。
这位牛掰啊,自己研究出了八比模板……是的,当时仅仅只是一个考试答题模板,这个模板的好处有且仅有一个,就是阅卷考官看得很舒心。
于是,王充耕高中进士,入朝为官,当官就当官吧,他还比较喜欢分享。
当有人问及科举问题时,他就会分享一波自己的八比模板。
各地儒生:卧槽,居然还能这样?我怎么没想到呢?
于是一个个跟着学习,不为别的,就为了考官看了他们的考卷后能心情舒畅,能多一点曝光机会。
参加过考试的人应该知道,整洁的卷面,规整的答题板块,优美的字体,在阅卷老师心中可是能增加不少分的。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八比模板,越来越多的人靠这个模板考上了秀才、举人、进士,当上了朝廷命官。
这种好东西在读书人圈子里自然传播极快,久而久之,也就成为了默认模板。
到明朝成化年间,因为王鏊、谢迁、章懋等大臣的提倡,八股文正式定立,并成为规制。
看到这,你会发现,除了南宋宋理宗沾点儿理学外,其他不管是元朝还是明朝的皇帝,通通是随意的态度,压根没人具体去管这事儿。
毕竟,他们只需要科举帮忙选拔人才,至于科举考官更喜欢什么样的模板……皇帝吃多了才管你!
那为啥八股文会跟朱元璋扯上关系呢?身体棒呗,还能为啥
就跟裹脚、殉葬、贞洁牌坊一样,干过这缺德事的皇帝多了去了,之所以就朱元璋在挨骂……因为他知名度高,他流量高,他扛得起这口黑锅。
就像是明清之争,为什么网络上这么多人下场参战,介绍明清两朝各种奇奇怪怪的历史因为他流量高啊?有钱不赚,你当大家傻吗?
至于黑不黑的……死了几百年的人,谁管他,他朱元璋难道还能爬起来把黑子剥皮实草扯淡不是!
说朱元璋定下八股文,但知不知道洪武31年间,科举考试拢共只有六次,分别是:
洪武四年第一场;
洪武五年第二场;
洪武十八年第三场;
洪武二十四年第四场;
洪武二十七年第五场;
洪武三十年第六场……然后洪武年科举结束了!
另外,著名的南北榜案就发生于洪武三十年这第六场科举考试中,跟影视剧中不同,南北榜不是马皇后帮朱元璋想的,因为洪武三十年的时候,马皇后已经去世十五年了。
话说,除了南北榜外,其实还有一个中榜,这个榜是给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的儒生准备的,名额非常有限。
比如一次科举取一百个进士,南边占45个名额,北边占45个名额,合90个名额,剩下的10才是中榜学子的。
(题外话:别怪西南卷,实在是资源太少人太多,不争不抢容易饿死!( ))
说回正题,为什么洪武五年后,朱元璋会停止科举13年,直到洪武十八年才开第三次科举
因为啥呢?因为两次科举考试中榜的人并不能让朱元璋感到满意。
这就跟一个上市公司老总,经历了半辈子商战的大佬,看待刚刚踏出校门的学生一样:
他实在无法理解,那清澈至极的目光!
另外,分享一个偏门的知识,明朝洪武初年,有一个秀才叫曾泰……不是神探狄仁杰中那个啊。
这个曾泰为什么出名呢?因为他以一介秀才的身份,一跃成为了明朝户部尚书,关键朱元璋还挺信任他,你说奇怪不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