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明浪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s://www.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1993年12月21日,凌晨4点17分,宜昌三峡大坝建设指挥部。
郑国栋最后一次检查了那封寄往《中国水利报》的挂号信。信封里装着三张照片和一份二十页的报告,详细记录了大坝17号坝段的位移数据——水平位移已达423毫米,远超设计允许的25毫米极限值。
“老郑,你真要这么做?“同事老张的声音在昏暗的宿舍里发抖,“谢一扬的人盯着所有进出邮件。“
郑国栋没说话,只是将信封塞进贴身的防水袋。他脱下印有“三峡工程“字样的工作服,换上一件皱巴巴的灰色夹克,又从床底摸出个u盘,塞进袜子里的暗袋。
“我女儿在武汉大学等我。“他最后看了眼床头照片——女儿郑小雨穿着学士服的笑脸,“如果三天后没接到我电话,把这个交给中纪委。“他将另一枚u盘滑给老张,金属外壳在台灯下泛着冷光。
五点整,郑国栋借着晨雾掩护溜出宿舍区。他故意绕到食堂后门,在监控死角翻过铁丝网,落地时右腿旧伤一阵刺痛——那是去年在17号坝段“检查“时摔的,当时谢一扬的监理说只是“小裂缝“。
同一时刻,武汉扬帆大厦顶层。
谢一扬被卫星电话的蜂鸣声惊醒。窗外长江的夜色还未褪去,江面上货轮的灯火像一串串悬浮的珍珠。
“谢总,三峡出事了。“张铁柱的机械音罕见地带着电流杂音,“监理公司刚截获一封举报信,寄往《中国水利报》。“
谢一扬的瞳孔骤然收缩。他掀开真丝被褥,赤脚踩在冰凉的意大利大理石地面上,寒意顺着脚底直窜脊背。
“谁?“
“郑国栋,长江委高级工程师,负责17号坝段监测。“张铁柱调出全息投影,一个五十多岁、鬓角斑白的男人档案旋转着浮现,“他女儿在武大水利系,导师是林清华——当年反对我们混凝土配比的专家。“
谢一扬的指尖无意识摩挲着床头柜上的镀金打火机。17号坝段,正是他用掺了30粉煤灰的劣质混凝土替换标准建材的位置,单这一项就省下两千三百万。
“信到哪了?“
“宜昌邮局刚收寄,六点发往武汉。“张铁柱的机械眼闪烁着红光,“但《中国水利报》电子版投稿系统里已经出现同名文档,值班编辑正在审核。“
窗外,1993年冬日的第一场雪开始飘落。谢一扬站在落地窗前,看着雪花在玻璃上撞得粉碎。他的倒影与长江对岸的光谷灯火重叠在一起,像一座即将崩塌的玻璃塔。
“启动"铁幕"。“他突然转身,钻石袖扣在黑暗中划出一道冷芒,“第一,让周明远联系宣传部,所有水利相关报刊今天集体"系统升级";第二,你亲自去邮局截那封信;第三——“他顿了顿,拿起卫星电话拨通一个三位数短号,“准备船,我要见郑工。“
上午八点整,《中国水利报》编辑部。
总编王志刚盯着电脑屏幕上的举报信,手指在删除键上方悬停。文档里那些触目惊心的数据——混凝土抗压强度不足设计值的60,钢筋间距超标200,坝体裂缝渗透量达警戒值3倍——每个数字都在灼烧他的视网膜。
办公桌对面的张铁柱静静站着,机械手捧着一个黑色密码箱。箱盖敞开,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五十万现金,最上面是张扬帆集团“媒体顾问“的聘书。
“王总编,谢总很欣赏您的专业素养。“张铁柱的机械音调得极低,“听说令郎在加拿大攻读mba?多伦多的冬天可比武汉冷多了。“
王志刚的手抖了一下。他儿子留学的事从未对外公开,连单位同事都不知道。
“这稿子“他声音干涩得像砂纸摩擦,“已经录入系统了,社长那边“
“叮“——张铁柱的机械眼突然投射出一封邮件全息图:《关于中国水利报即日起接入全国水利系统内网的通知》。
“您看,系统升级的通知刚下发。“机械手指轻轻按下删除键,屏幕上的举报信瞬间消失,“电子版已经处理完毕,至于纸质版“
密码箱被往前推了半尺,钞票的油墨味混着真皮皮革的气息在办公室弥漫。
一小时后,当郑国栋的挂号信抵达武汉邮局分拣中心时,穿着邮局制服的特勤人员已经等候多时。信件在监控死角被蒸汽拆封,替换成一份《关于三峡工程冬季施工保暖措施的报告》,重新封好后继续派送。
中午十二点,三峡大坝17号坝段。
郑国栋站在施工平台上,寒风裹挟着水泥粉尘抽打在他脸上。他刚完成今日的位移监测,数据比上周又增加了12毫米。按照这个速度,三个月后大坝蓄水时,位移量将突破50毫米的安全红线。
“郑工,辛苦了。“一个声音突然从背后传来。
郑国栋猛地转身,看见谢一扬不知何时出现在平台上。他穿着定制防寒服,手里捧着杯冒着热气的咖啡,像个来视察的年轻官员。身后两米处,张铁柱的机械眼在安全帽下泛着红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