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毅小说网

第34章大学生活18【1 / 1】

心田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s://www.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对呀,这个答案,好像还是那么回事,李孟,你真是太聪明了,我都想亲你一下。”陈倩由于激动,不由得说漏了嘴,脸上泛起了红晕,李孟看她有些窘,便不好言语。

“大家排好队,我们现在去清华学堂,到那里先歇息一下。听导游小姐,给咱们讲解一下。”排长喊了两句,希望大家不要走散。他看李孟在那里发呆,喊道,“李孟,发什么呆呢,快跟上队伍。”李孟缓过神来,不好意思的看着排长,忙跑过来,跟上队伍。

“各位同学稍事休息一会,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些眼前的这座雄伟的二层的灰色建筑。”导游姑娘喝了两口水,润润嗓子。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建筑,采用了德国的建筑设计风格,青砖红瓦,屋顶有一定的坡度,这就是清华的早期建筑,清华学堂,习惯上也称作一院。一院前身为游美肄业馆。1910年11月更名为清华学堂。清末大臣那桐于宣统辛亥年提了匾额。现在上书的便是那桐的手笔……”导游小姐详细讲解着清华学堂的故事,大家为她的敬业精神所感动。李孟也很羡慕这位瘦小俊秀的姑娘,李孟的历史不太好,一遇到数字时间就犯迷糊,为了能够记住这些枯燥的数字,李孟想了不少办法。后来,孟妈把她的学习经验传授给了儿子。把历史当成生动的故事来讲述,风趣幽默而且不容易枯燥,记得牢。初中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同学,把黄金时段播放的电视剧像过电影似的绘声绘色的表述出来,吸引周围的很多同学,都听他讲,李孟也很羡慕,也会凑过来听。

游完清华学堂,导游姑娘带领大家来到一块像窝在草地的绵羊形状的石头跟前。

导游小姐在讲解着,李孟看着石头若有所思,他想起了父亲弯曲的背。小的时候,常听人说,父亲是一部书,需要用一生来读。父母无怨无悔的背负着自己孩子的一切,他们的恩和德,也像地球母亲厚德载物一样的深厚吧。再苦不能苦孩子,再贫不能贫孩子。父母为了孩子能够上学读书,宁愿砸锅卖铁,背负一身的债,又有几人能够读懂他们呢。李孟看着校训石,他的眼眶湿湿的,他只能发奋读书,才能对得起父母吧。此时的李孟还没有从父子的纠结中走出来,在他的内心深处隐约中有一种痛,用茶水泼父亲一脸的场景,时时在内心回放着。

跟着导游小姐,大家先后去了主楼,图书馆,西大操场等处,特别是图书馆使李孟记忆犹新。李孟刚看到这个楼的时候,感到很古朴,听导游姑娘的一番讲解,才知道它在建筑史上特别的地位。它是两个国家,三代建筑师的结晶。它整体合一,李孟也很惊叹,它竟然是新旧老馆浑然的一体,没有任何的隔阂,它近乎完美的构造体系,使李孟深深喜欢上了它。这是李孟来京都第二次感触到了人不可貌相的道理。喜欢她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她丰富的馆藏量,竟然有400多万书,这些书用李孟的一生都量不过来,他也渴望有一天能进入清华这个海洋中去遨游,也许造化弄人,李孟注定要走一条不平凡的路。

“前面就是水木清华,大家跟紧一点,一会大家到荷塘月色亭休息,然后我们就去中关村。”排长整理着队伍。

大家游兴正浓,倒少了几分疲惫。大家在一根断柱前停了下来,排长给大家继续讲解。导游小姐是义务讲解员,完成她的使命离开了。

“队友们,前面的这根断柱是三一八”断碑,上面刻着韦杰三的名字。这根断柱是纪念1926年三一八惨案中牺牲的韦杰三烈士的。他来自广西,1925年考进清华大学。1926年3月18日,京都各界群众在天安门举行抗议八国通牒的国民大会和示威游行,遭到段祺瑞反动政府的压制和屠杀。韦杰三身中四弹身亡,牺牲时年仅23岁。同学为了纪念他,从圆明园取来一根断柱,这块断碑是清华同学取自圆明园废墟的一根断柱,其寓意是象征正在成长的国家栋梁之材遭反动派摧残而夭折;这根断柱来自帝国主义焚毁之圆明园,看到它,可以使同学永远记住帝国主义的罪恶……”大家深深的三鞠躬。

李孟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今年也正好是23岁,他曾经立志要为中国之富强而读书。他也时时反省着自己,要像母亲所教诲的那样,做一个有用的人。在清华里,他看到了几块战火洗礼中,所留下的残碑断壁,上面还清晰的残留着焚烧过的痕迹。他心中有一腔热火,希望能用知识来武装自己,报效祖国。李孟心中有很多话想说,不知道从何说起,唯有沉默,沉默代表了一切。过多的言辞,在这里都是苍白的。

李孟查了一些关于广西的资料,广西人勤劳勇敢,不畏强暴,用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的尊言,这在历史上都是很有名的。也许是粉红女孩的缘故吧,关心广西自然要多一些。

大家离开断碑,又来到清华英烈纪念碑前,寄托哀思。“祖国儿女,清华英烈”八个铜色大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看着23位英烈的名字以及那些永留史册的事迹,李孟眼睛湿润了。正是那样多的祖国好儿女,用鲜血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祥和,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应该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以史为鉴,奋发图强。这个世界还不和平,霸权主义,强权主义还存在着,时时威胁着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有多少好儿女,为了祖国的民族尊严,牺牲在他乡异土。李孟一直以来都有一个记者梦。三位英烈的远去,让李孟久久不能平静。那天,学校举行了悼念活动,李孟早早的出了板报。在校门口,开辟了一个大的专栏,李孟清楚的记得,自己的那篇稿子,在第三列的第一个。国庆节的时候,李孟会很认真的用彩笔在板报画一个国徽。晚回去一会,孟妈出来找,村里的老师就告诉孟妈,你家孩子在画国徽呢,搞的满村都知道孟儿在画国徽,当然李孟也很开心。

大家来到了工字厅,这是一排古建筑,完整的保持着古香古韵。排长讲解道,工字厅是清华的主建筑,前后大殿,中间有一个短的游廊连接,像一个“工”字,因此而得名。

“这边是一个垂花门,上面有一块匾额,上书怡春院三字。在它的西南有一个所房子,叫做古月堂。梁启超、朱自清等曾在这里居住过。1928年,清华招收第一批女生,这里曾辟为女生宿舍。曾经有诗为证:

古月堂前几变更,

昔年济济聚群英,

一从女禁开黉舍,

两度繁花共月明。

李孟很喜欢这个才华横溢,帅气的排长,他待人很平和,李孟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换位思考,这在后面会提及到,暂不提。

排长继续讲解道:“清华男生称这里为狐堂。古月即为胡,谐音为反犬旁的那个狐。女生宿舍是不能进的,像我们学校女生宿舍门口男生止步的牌子一样,不过那时候比现在要严格的多。男孩子都知道胡堂里有女孩子,就是见不到。好在学校也不是不讲人道,校庆日的时候,古月堂对外开放。就像乞巧节一样,那天男女可以互诉衷肠,自由恋爱。一天,自然不够,总比没有的要强。校庆日那天,很多男孩子像洪水猛兽,真奔狐堂,看见什么好看的就拿什么,面对这样的架势,女孩子也只有叫苦的份。想取回东西,就得拿东西和男孩子们换……”

排长这一番描述,把男孩子的窘态都表现了出来。确实有这样的一些男孩子,李孟去李辉的寝室,室友里有两个买了望远镜的,问他们买这干什么。李辉说是看美女的。李孟才恍然大悟,难怪常见女生宿舍都是拉着窗帘的。有部电影里说过偷窥无罪,也不能这样明目张胆吧。

大家说说笑笑来到了一片荷池,在荷塘月色亭,大家停下来歇一歇脚。李孟倒闲不住,在荷塘边踱来踱去的,看着荷花痴痴的发呆,大概他也要写一篇荷塘太阳色吧。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

歌声似的……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李孟倒有这个想法的,只可惜朱自清先生把好词都用了。时代在发展,也许还会有名篇吧,是荷塘太阳色也未可知,李孟倒也看出风致来了。粉荷,出淤泥而不染,清纯美丽。李孟看到痴处,隐约中仿佛置身于荷之仙境,荷仙子身披薄纱,翩翩起舞。水光日光交响一起,分不清哪里是水光哪里是日光,也许芙蓉出水,光彩照人就是这样来的吧。阳光照射着莲的粉嫩的叶片,仿佛有了玉石的神韵和生机。荷花像一位新娘,被周围青青荷叶簇拥着,陪衬着。李孟隐约中看到了粉红女孩的身影,飘近又飘远。定睛望去,它却消失在荷叶间。芙蓉,白昼如粉,夜如红。李孟也很喜欢静,静静的思考,静静的品味,没有忧愁没有烦恼。可是爱情也正如水里的蝉声和蛙声吗?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仿佛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皮囊。日色那样的明朗,可为什么却也不能朗照呢,是日光太淡了吗?还是心野爬满了青草呢。城市的车水马龙,钢筋混凝土的小方格子,蚂蚁般的浮躁……一切的一切,仿佛和农村脱离了,令人不敢回头,只能拼命又拼命的往前狂奔,忘了睡觉,忘了吃饭,忘不了心内的那一点狂热,一丝窃喜,还有隐约中身后的那对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