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毅小说网

第9章高中9【1 / 2】

心田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s://www.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孟爸骑了两个小时的车子,来到了学校,把车子放好,就直奔办公室去了。

门卫和孟爸打招呼,好像见到了老熟客。孟爸这个人,热情胆大,喜欢侃大山,没心眼,和别人唠半天嗑,不用别人说,他能把他人的还是自己的陈芝麻烂谷子全倒出来。别人却还能竖起耳朵,睁大眼睛,好像意犹未尽似的。

也许和曾经的摸爬滚打有关吧。更可能是跟认识的人有关系,下至村长上至领导,不知和他们打过多少交道。他手里总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他们的电话,省防汛办的也有。曾经有段时间,雨水很多。省防汛办和直属闸通上了电话,是水公司许主任给的。这样省防汛办直接打电话给直属闸。按常规来说,每次都是省防汛办给水公司打电话,然后由局长给直属闸打电话或派人去直属闸。后来局长知道了,找到了许主任。后来,这件事情以越级通话,扣半年工资而结束。在他人看来一个小平头老百姓,或者说是一个臭看闸的,怎么会认识到这些人,难免会招来一些眼红心热的,给穿些小鞋。孟爸在直属闸可以说是四面楚歌,在一次次的危机中,都是孟妈这个贤内助在想办法化解。

孟爸来到了办公室,班主任他请了进去,孟爸给了他一根烟,他接过来,点了火。班主任,姓孙,叫尚冬,大家习惯叫他老孙头。六十多岁,矮个,略胖,秃顶以前是二中的,退了下来,在家养老。孟爸的舅舅和他以前打过很多交道,算是旧相识了。听说以前做过几年副领导,当过两次人大代表,来过京都。后来还想发挥下余热,进入了昱泉任教,带数学兼做班主任,也是昱泉的教导主任。三年来,不知多少同学家长,受了他烟草的熏陶。

昱泉中学是民办学校。按校长的话说,为那些想继续深造的的孩子,提供一个踏板。社会上的人,有些学校嘲笑昱泉是一个大的劳教所。

社会上有很多完成教育政策的孩子希望上高中的。这些孩子里面有些贪玩,把功课落下了,达不到上高中的分数线。有很多孩子,完成教育政策后,就出去打工挣钱了。还有些孩子是外市的走读生或借读生。李孟就属于这种借读生。城里有些孩子,出去打工吃不了苦,父母也不愿意他们年龄那么小就出去。所以有些这样的孩子,整天无所事事,惹是生非。不管自愿的还是不自愿的,家长还是愿意把孩子送到昱泉来。再则,昱泉的门槛低,学费也低。有些不良少年,也被送了进来。他们在学校,也是次次“榜上有名”,甚至被老师称作“社会渣滓”,“社会败类”。他们酗酒打架谈恋爱,要么沉迷于电子游戏。那时候网还比较少,只有个别家里有电脑的学生,玩些网络游戏。以上是李孟刚入昱泉中学的时候,这个学校给李孟大致的一个印象。

那时候,b市里有了网吧。不是太多,有个三四家吧,有一家是投币的。网费一块一小时,包夜也就五块钱。大家又开始一窝蜂似的迷恋上了网络游戏,迷上了qq。那时候,李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老师也教育他们,不要向那些渣滓学,你们是要考大学的,以后比他们有出息多了。这些有前途的孩子,当时也很认同老师的说法。他们里有很多出色的,每次都被老师表扬,是大家学习的榜样,是所谓的好学生,好苗子。

李孟那时候,确实没有听说过qq是什么东西。高中开了信息技术课。当时也刚刚有信息技术这门课。老师也没有把它当正课来上。每周有两节课吧,一节理论课,一节实践课。理论课上,老师讲的特别快,一节课能上个三到四课。实践课,老师示范一下,我们就开始做一些练习。每年都有毕业考试的科目,当时信息技术考试也很简单,我们背背一些理论知识,做做选择题,判断题,剩下的老师给做。做完了题目,一举手,老师就过来给答题,我们就可以离开考场了。后来呢,到了李锦那一届的时候,完全正规起来了,考不过去的,就要去补考。一次三十元。

里面也有些个别的学生,屡教不改,送这学校不要,那学校不理的。家长很头疼,就把他们送到了昱泉。

很多昱泉中学的学生,不愿意穿昱泉的校服。除非是周一早晨升国旗的时候,学校领导就在校门口一堵,没有穿校服的回去穿。孩子也像走过场似的,穿一下。那边校长一宣布解散,有几个学生就开始脱校服,拿着丢着玩,打打闹闹的进了教室,把它扔进座位的抽屉里,有的把它垫在屁股底下,开始早读。早读的时候,学校会组织学生干部,进行每周一的评选活动,给每个班级打分。那些拉班级后腿的个别同学,会被张榜公布在校门口的公告栏里,以示警告。

刘老头,是二中元老,到了昱泉,他老同学也不会亏待他,给他个教导主任。昱泉的校长姓王,叫王玉,是老刘的同学。这个王玉,在校的时候,就立志要办学。父母走的早,一个人和奶奶一起过。大队有个牛棚,有三四十头牛,他就帮着看牛。一老一小的挺不容易,村民也时不时的接济下他们。小小的年纪,就做了牛倌。经常和牛为伴,时常会问牛一些问题。他把牛当成了好朋友。每当牛妈妈产下小牛的时候,他总会喜出望外。

王玉和奶奶相依为命,奶奶有个弟弟,下落不明。

也许小时候和牛在一起的缘故,王玉悟出了一套黄牛的理论。那么这也可以用在教学上。王玉经常说羊有跪乳之恩,牛有舔犊之情。

他经常给孩子们讲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些缺水严重的地区,会有动物向人要水的事情。有一天有个运水的从羊肠小路过,一头老牛拦住了去路,无论怎么赶她,她都不走。后来牛的主人来了,用鞭子抽她,她身上顿时几个血道道,但她还是不走。拉水的看不下去了,倒了些水给她喝。但是她不喝,抬头望着远方,哞哞的叫着。这时候从远处来了一头小牛。舔了牛妈妈几下,开始贪婪的喝水,老牛看着小牛喝水,时不时舔舔小牛的眼睛,舔舔小牛的身子,这就是舔犊之情。

李孟当时刚来昱泉的时候,王校长就给他们新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当时李孟的心里有一种很不舒服的感觉,眼眶湿湿的。李孟读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小牛,怎么也站不起来。这时候一个乌龟爬了过来。嘲笑的说,站不起来没关系,像自己一样在地上爬,何必这样和自己过不去。小牛抬起涨红的脸,妈妈说了,她小时候也是这样站起来的。后来,李孟也渐渐明白了王校长的良苦用心。他恰恰就是在用爱来办学,用爱的泉水来浇灌这些祖国的花朵们。其实他就像个牛妈妈,而学生们都是她的孩子,虽然他们这些小牛们比国立的那些学校的小牛们多跌倒了几次,晚站起来了一些时间,但是牛妈妈并没有因此抛弃他们,她用舔犊之情,给孩子们鼓劲给孩子们勇气。相信在这样一个牛妈妈的关怀下,他们一定能站起来,走的更远更久。

王玉是一个孤儿,在他五岁的时候,妈妈去世了。十岁的时候爸爸也跟着去了。他一个人跟刘奶奶过。王爷爷死得早,刘奶奶一直守着王爷爷那把老骨头。经常去坟地看他,经常的去拔拔草,经常给他带些花去(没钱买不起花,种些野花。春季也有很多蝴蝶蜜蜂光顾)。所以呀,王爷爷的坟头一直没有缺过鲜花的陪伴。因为老伴曾经用手给刘奶奶编了一个花环,这个花环是用狗尾巴草,牵牛花等编成的。所以王爷爷走后,她成了一个花婆婆。后来村里不知在哪里找了些花种给她,她就开始种花拿到城里去卖,艰难度日,这样王玉读完了大学。王玉对奶奶的爱是满满的。

听王校长说,刘奶奶是个很乐观的老太太,无论再难她都会用微笑去面对。他也曾经说过这个校名的来历。昱是太阳,是明亮的。泉是泉水。这个名字是为奶奶而起的。他奶奶喜欢喜欢花,喜欢美,就像明亮的泉水,晶晶莹莹的。而更多关于王校长的故事,是从孙老头那里听到的。他说王校长在大学的时候,就想着要办学。

刘奶奶有一个一奶同胞的弟弟。以前在国民党里任职。后来,几经辗转,和姐姐失去了联系。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找到了这个失散多年的姐姐。执意要把姐姐带到台岛去。姐姐念着老伴的那把老骨头。不肯去。姐姐让弟弟把王玉,带出去见见世面。王玉恋奶奶不愿意去。王玉大学毕业后,在市里找了一个教师的工作。

不久后,就和邢妍结婚了。王玉,邢妍,孙尚冬曾经有一段感情风波。

十多年后,王玉三十出头,女儿5岁。王玉突然有个奇怪的想法,要到国外看看。刘奶奶就托弟弟给打听打听。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台岛,刚刚引进资本主义经济,掀起了出国热,一些知识青年,很希望能够到外面见识见识,抱个金元宝回来。刚好刘奶奶胞弟的一个亲戚王伯在漂亮国某大学任教授。他儿子刚好是这批热血青年之一。办好手续后,王玉就跟着他去了漂亮国,王伯很喜欢王玉,王玉做事很认真,有股子钻劲。他也知道王玉为什么出国。就把王玉留下来当他的助手。他们经常在一起搞学术,王玉也跟着听,做笔记。

一晃女儿都15岁了。他意识到是该回国的时候了。有朋友就劝他留下来。特别是曾经一起过来的,王伯的儿子,娶了漂亮国一个富商的女儿,做了洋女婿。他说,“国内如何如何落后,还是不要回去了,把嫂子接过来吧。你千金也该15岁了吧。把她接漂亮国来读书。这十多年在外国,图个什么。不就是个金元宝吗?以你现在的地位,混个绿卡绝对没问题的。谁让你是我爸爸的得意门生呢。”也有同仁劝王玉,“私人办学这条路在中国很不好走。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也想祖国。可是国内发生的事情你又不是不知道。何况你经常看新闻。前不久我一个朋友写信给我说,他要把他的孩子送到国外来,让我给他安排一下。你也知道国内办学条件多么的差,教学质量是那样的差。社会办学被看成上是个毒瘤,是个怪胎,多方的打压。放着舒坦的日子你不过,偏要回去受苦。以后回去碰了钉子,可别说兄弟没提醒你。”王玉也没有说什么,他也知道西方对中国一直都存在着偏见,他知道祖国现在需要的是什么。月亮还是祖国的最美。

他还是有些犹豫,还有几个课题不太明白。王伯知道他的心意,拍拍他的肩膀说:

“放心去吧,祖国需要你。我老了,愧见祖国母亲,他白养了这么个不孝的儿子。我把毕生所学传授给了你。就带我在祖国母亲面前忏悔吧。”王玉,听到这些话,泣不成声。

王玉坚定了回国的信心。他也深信祖国正召唤着他。玉终究是玉,和钻石在一起久了,难免沾些钻石的习性来。玉虽落入泥淖,但它的冰清玉洁,晶莹剔透,不正是这些热血青年的爱国之心吗?玉终究是属于中国特有的。

后来,家里来电话,说刘奶奶病重,让他早些回家。王玉匆匆办好了一切手续。朋友送他的时候,很惋惜的说,“这么多年了,我还不了解你吗?平时话不多,但是你那牛脾气我还不知道,还是要回国,还是要办学。临别了,朋友没什么可以赠给你的,这是我们当年在一起的合影,还有一些留言,做个纪念吧。时光如梭啊,转眼十多个春秋了。啥也别说了以后如果混不下去了,过来找老朋友。不过我佩服你的勇气,我是没勇气回去了,害怕了。”他过来把王玉搂在了怀里,双臂用了几下力,就放开了,“身体还和以前一样硬朗,那我就放心了,保重保重。”

就这样,王玉回到了家乡。那一年是1984年的暮春。刘奶奶的身体好像也比以前硬朗多了,就是不能下地。回到国内,他就准备办起自己的学来。有些朋友就过来劝他了,你没看报纸吗?还是不要干。放着那么多的国立学校不上,谁上你的民办。就是能找到生源,超过了国立。他们允许你和他们抢饭碗,挣生源吗?你也知道社会上对私人办学都不正眼看。很多人说那样学校出来的都是垃圾。劳改队里能出什么好鸟来。再者说来,你如果这样做了,那些国立的会坐以待毙吗?他们也会扩招。和他们的办学条件相比,你能保证你就能赶得上他们。你能保证社会上的人会把孩子送到你这里来吗?我一个亲戚是农村的。我也建议他们可以到私立看看。但是他们说私人办的,一定不好,大老粗能办学,那我们也不用种地了,干脆办学算了。送孩子我还是想把孩子送国家办的,哪怕多复读几年。几个月来,来了很多关心的人,七嘴八舌的,说什么的都有。王校长沉默了。整天愁眉不展的。有时候,人是需要平静的,就像黎明之前总是静悄悄,雷雨到来之前总会有几天烦热难耐。

很多时候,人们经常看见王玉出入图书馆。连吃饭睡觉的时候,都拿着书,拿着文件。王玉的爱人是和他大学时候的同学,那时候他们就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结过婚之后,家里的事情多,忙里忙外的,老人孩子都要照顾。对他的照顾就相对的少了很多。王玉出国的那十年,她一直在照顾着这个家,从来没有过一句怨言。因为她相信他,也更相信自己的眼光。她能做的,就是默默的支持他,不让他为家里的事情烦心,分心,她也相信他丈夫是在做大事情。王玉不在的那十年,女儿一直在问妈妈,”爸爸是不是不要我们了。”邢妍告诉女儿,“要相信爸爸支持爸爸。‘女儿也很听话。她已经十五岁了,因为妈妈告诉过他,希望她以后能成为爸爸的左右手,以后爸爸老了,事业需要她一个人打理。王邢活泼好动,很有邢妍的风采。

上文提到王玉,邢妍,孙尚冬有一段感情风波。他们三个是大学同学,同在一个班级。他比王玉要大四岁。他就坐在王玉的后排。以前尚冬和王玉是对头,是情敌,他一直喜欢邢妍。可是邢妍更钟情于王玉。尚冬,心里很不是滋味,经常会吃醋,嫉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