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毅小说网

第170章 老来昏聩【2 / 2】

天民思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s://www.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公元前790年,即周宣王三十九年,周宣王再次出兵,这次的目标是申戎,也就是西申国,位于今陕西省米脂县北。

或许是此次准备充分,或许是申戎实力稍逊一筹,周朝军队在这场战争中终于获得了胜利。战场上,周朝军队士气高昂,他们如猛虎下山般勇猛无畏,迅速突破了申戎的防线,取得了一场来之不易的胜利。

然而,同年,在千亩之战中,周朝军队却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千亩之地,地势险要,姜戎在这里设下了重重埋伏。周朝军队贸然进入,陷入了姜戎的包围圈。姜戎的士兵们如潮水般涌来,周朝军队奋力抵抗,却难以抵挡敌人的凶猛攻势。南国之师几乎全军覆没,战场上尸横遍野,一片凄惨景象。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周宣王多亏了奄父的拼死相助,才得以突出重围,保全性命。

奄父不顾自身安危,带领着一小队精锐士兵,在敌阵中左冲右突,为周宣王开辟出了一条血路。周宣王在奄父的保护下,狼狈地逃离了战场,心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

与此同时,周朝的一些传统制度也在周宣王的统治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藉礼,本是村社中每逢某种农业劳动开始前,由首领带头举行的一种庄重仪式。在那个古老的时代,人们相信通过这种仪式,可以祈求神灵的庇佑,获得丰收。仪式举行时,众人齐聚在集体所有的藉田旁,由首领率先拿起农具,进行象征性的耕种,而后众人纷纷效仿,共同耕种藉田。其初衷是鼓励集体耕作,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强村社成员之间的凝聚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西周时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本属于集体所有的藉田,即公田逐渐变为天子、诸侯以及贵族私有。

这一变化使得藉礼的性质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原本庄重的藉礼,如今成为了在春耕、耨耘、收获时,天子、公卿百官举行仪式,以监督和巡查庶人耕种、无偿占有庶人劳动成果的一种活动。

天子和贵族们高高在上,看着庶人们在藉田上辛勤劳作,将庶人们的劳动成果据为己有。周宣王在位时,还未到千亩这个特定的时间节点,便匆匆举行了藉礼。

虢文公看到这一情况后,忧心忡忡地前来劝谏周宣王。他深知这一制度的变更对于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于是极力劝说宣王应以传统为鉴,慎重行事。

虢文公言辞恳切地说道:“大王,藉礼乃祖宗传承下来的重要制度,其时间和流程皆有严格规定。如今您提前举行藉礼,不仅违背了祖宗之法,也会让百姓们感到困惑和不安。这一制度关乎国家的农业生产和民心稳定,还望大王三思啊!”

然而,此时已被权力和欲望蒙蔽双眼的周宣王,根本听不进虢文公的忠言,依旧一意孤行,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有观点认为,井田制在周宣王时期已经遭到了极为严重的破坏。公田被大量私有化,贵族们凭借着权势,不断兼并土地,土地所有权变得混乱不堪。原本规整有序的井田,

如今被分割得七零八落,许多农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沦为贵族的附庸。

面对这一局面,周宣王或许是看到了现实的无奈,或许是出于对稳定统治的考量,承认了这一既定的事实,相关的藉礼也被取消。这一举措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社会变革的潮流,但也引发了诸多问题,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事实上,周宣王并未深刻认识到这种对公田的侵蚀行为对于周朝分封制所带来的严重危害。

分封制的核心原则在于派遣官员前往各地进行管理,虽然被派遣的人会获得一定的封地,但这实际上只是一种变相的俸禄给予方式。

公田在周朝的政治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周朝廷最重要的保障权限。然而,当时公田的主要用途并非是为了周朝廷自身谋取利益,而是为了确保地方上的百姓能够得到供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正是由于公田的存在,天下民心才会倾向于周天子。然而,当公田被肆意侵吞时,这不仅破坏了周朝以及自古以来的纲纪,更使得周朝廷逐渐丧失了对天下的号召力。与此同时,周朝廷也将自身置于与各诸侯同等的地位,其主要权限被局限在自己的地盘范围内,无法再对其他地区产生有效的影响力。

现在回想起来,分封制最初的设计确实有其合理性。如果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并严格限制诸侯的权力,绝不允许他们擅自扩张地盘,同时加强对公田公用的管理,那么中国的封建历史或许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据传闻,即使到了清朝末年,在孙中山先生的故乡——广州中山市的周边地区,仍然保留着公田制。当然,这主要是因为客家人为了家族的繁荣和壮大而不得不采取这样的制度。因此,在孙先生的观念中,可能并没有太多关于打土豪分田地的想法。

不仅如此,周宣王丧南国之师后,国家的实力遭到了极大的削弱,急需补充兵员、征调物资,以恢复周朝的实力。于是,他决定在太原普查人口,试图以此来获取足够的人力和物资支持。

仲山甫听闻此消息后,急忙前来劝谏。他深知这一举措的弊端,耐心地向周宣王分析道:“自古以来,人口数量其实无需刻意普查便能知晓。因为国家有司民一职,专门负责登记生死情况;司商负责赐族受姓,由此可以掌握不同家族的繁衍情况;司徒负责人口来往,能够清楚各地人口的流动情况;司寇负责处决罪犯,了解服刑人员的数量;司牧知晓职员数量,懂得各地的劳役情况;司工知晓工匠数量,可了解手工业从业人口;司场负责人口迁入,司廪负责人口迁出,通过这些人将人口各项情况汇总上来,天子通过询问这些百官便能对人口数量和分布有基本的掌握。而且,还可以通过管理农事的方式来调查,从而了解各地的人口与生产状况。如此一来,实在没有必要劳民伤财去刻意进行人口普查啊,这样只会让百姓怨声载道,徒增社会矛盾!”

可周宣王一心只想着尽快补充兵源,根本听不进这些劝阻之言。他认为仲山甫的话过于迂腐,不切实际,最终还是执意决定在太原进行人口普查。这一举动在民间引起了不小的波澜,百姓们对此议论纷纷,对周宣王的不满也在不知不觉中增加了许多。

此处解释一下,人口普查其实也没错。知晓各地人口数量,也是自古以来作为治国者必修之事。但关键是看目的何在!

唐朝开元以前,实行的都府兵制。这种制度就是看各地人口多少来抽丁入伍的。被抽着了作为兵丁的人,不光不能为家里干活了,还要自备武器装备,自带军粮出征。这对于一般家庭而言,无异于是加重了双重负担。只有后来战国时秦国才实行了军功制,即作战立功之人,家庭可获免税及土地封赏,那又让许多士兵及其家庭看到了从军的好处,从而铸就了秦兵乃虎狼之师的名号!当然,立功而能活着回去的人,并不占多数。

周宣王时服兵役肯定没有这种福利!

公元前782年,即周宣王四十六年,周宣王的生命走到了尽头。关于他的死因,许多着作都记载了一种充满奇幻色彩的说法。

有说周宣王游猎于圃田,也就是今河南省中牟西时,一个神秘而惊悚的场景出现了。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周宣王带着一群随从,兴致勃勃地在圃田围猎。突然,天空中阴云密布,一阵冷风吹过,让人不寒而栗。

只见被周宣王冤杀了的大臣杜伯的冤魂乘着白马白车,威风凛凛地而来。司空锜站在一侧护卫,大臣祝站在另一侧护卫,杜伯头戴红帽子,宛如鬼魅般从道边疾驰而来,手中的红弓紧绷,红箭瞄准了周宣王。刹那间,杜伯放箭,那箭如流星般直飞而来,正中宣王心脏。周宣王只觉脊梁瞬间折断,而后轰然倒伏在箭囊上,结束了自己充满争议的一生。

这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传说,或许是后人对周宣王统治时期种种失误和暴行的一种隐晦批判,也为他的一生增添了一抹神秘而又悲凉的色彩。

但估计周宣王是中风而后产生幻觉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