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毅小说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部旨上【3 / 4】

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s://www.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佛谓名者所以召实。此经既有最上第一希有等三德之实。固当即以金刚般若波罗蜜等三德之全名而名之。不可偏字矣。

△二重释。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所以者何下。即出命名之义曰凡六百卷经。皆曰般若波罗蜜。而今特加金刚二字者何也。次即释出加金刚二字之所以曰。良由此金刚慧剑当前不但扫净六凡四相之着。即般若之法。亦不许着。所谓般若大火聚。四边不可取。取之则烧。若于般若取着。亦以金刚大用而斩断之。故曰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然后得显无相之般若波罗蜜也。即非二字。乃金刚大用。此一答已尽加金刚二字之旨趣矣。

△二历显无住。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如来因便用上无住妙慧遍荡圣凡一切相着。以显金刚胜用。曰即非世界。身相。说法也。此于持名中。融通一切而归摩诃衍之部旨也。

△三结示功德。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今但持名而已。何必功德亦胜身命布施耶。彦云。声价千金。名之所存。即实之所存。如至尊一名。群臣莫及也。

△二闻义功德二。一正明二。一闻义二。一委出经义离相二。一空生伸解二。一幸已解以明能闻希有。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此章先明经义。次明功德。直至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是双结。今且师资合叹所闻经义希有。闻说是经。乃言语也。深解义趣者。言下所诠之义。即金刚般若大用现前。扫尽十界情着。以归真空离相。乃前处处所明即非是也。趣。是言外所显之意。真空不空。一一皆归实相彼岸。会一切皆摩诃衍。乃前处处所明是名者是也。故直叹之曰希有。希有与前不同。前是初窥如来寻常日用。莫非无住般若现前。如天王华屋一时乍见曰希有。今则宛转问答委曲详明。深知真空不空。法法皆实。如已睹弥勒楼阁重重。细见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而不暇遍言宫里事矣。是则前窥广大。今悉精微。故曰希有。然而今复悲泪者。良由从得慧眼以来。未曾得闻如是之经。傥一错过。所失弥多。故复悲泪。次叹他闻希有中得闻是经。乃闻慧。信解是思慧。受持乃修慧。三慧既足。亦当如我今日深解义趣矣。信心清净即上义也。用金刚大用扫空一切。而真空体露。不着十界情尘为清净。众生心水净。诸佛影现中。真空不空。即显实相。如春池喻内水清珠现。镜净明生。诸法不生而般若生。为即生实相。当知实相无能生所生。不过开显如来藏体。假名曰生。所谓千年常住一朝生耳。此是前所解之趣也。既空万有。此人岂非第一般若耶。既生实相。此人岂非已到宝所彼岸之希有人耶。

△二轻已解以叹当闻希有。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意谓我等已去见思。开入大乘。即六根净位之人。况承佛谆谆善诱。令我得开性藏。以窥究竟。不足为难。但后五百岁刚强难化之时。圣贤月没。人根浅钝。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但能入思修两慧。相似见性。当知是相似即佛。即为第一希有。次即释明第一希有之故。何以故三字。是徴问之词。言前边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已分证秘藏。可曰第一。今但信解受持。不过五品六根在修之人而已。何得亦曰第一耶。下释之曰。当知此人既能信解受持。已是思修二慧之人。时时以金刚大用现前。永离四相。独露真空者矣。故六根净位。实道能通。可为第一。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乃释明希有二字。此中何以故三字又是徴词。曰六根净位可与前信心清净相同而名第一矣。其如此人但在修慧。未得分证实相。何得名曰希有耶。故即释之曰。但恐人心不空耳。既能空诸所有。即是真空不空。不空即实相。所谓镜净明生。净极光通。不真何待。故此人即名到实相彼岸之相似诸佛为希有也。又复应知。离一切诸相处。即前深解之义。即名诸佛处。即前深领之趣。皆详明住降离相中宗旨。今空生于所闻义内结要出之。非离前文别说他法也。空生既自解此法。即以此法叹拟后人。在文宛尔。学者知之。

△二如来述成二。一印证。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

双言如是者。以空生叹闻经之人虽有证修差别。至于均得第一希有功德。殊非谬滥。故双印之。

△二深述二。一述能闻希有。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此即反其领叹之词而述成之。曰须菩提。尔何求全于人如是之深也。必欲其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及信解受持。而后许其为第一希有耶。须知有人得闻如来所说以金刚慧遍扫十界情着。即显实相希有之旨。能安忍领解而不惊怖。即是五品初心。能一念随顺之人矣。故卒闻一切俱空佛法亦空。而不惊。向来倚第一般若为导六度万行之主。今亦非去。而不怖。向倚般若为归趣之处。今亦空去而不畏。盖已了知吾人心体。一真未迷之前。无般若之名相。究竟极果之后。又何般若之主导哉。故闻此真空荡相之旨。而能安忍不惊怖也。当知此人已能圆伏五住。观行如佛。如法华经随喜品中叹其功德难思。与佛比次。故云甚为希有。言一甚字。即发心究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也。如来既深许五品初心但不惊怖。即为希有。于理难信。故双约事理以释明之。

△二约事理释成二。一约第一理。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何以故三字是徴词。此人云何不惊怖即希有耶。释曰般若乃万行六度之主。今金刚大用当前。并第一般若之相不许着。若着般若。亦同四相。故扫除之曰。即非第一波罗蜜。凡夫小乘闻如此说。未有不惊疑怖畏者。今圆人已深合真空实相。随顺欢喜。故不惊怖。真空之下。即实相常住。复能安住不动。是观行如佛。与佛同心。故许之曰甚为希有也。

△二约忍辱事二。一由安忍故不惊怖。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闻深理而不惊。良由已得伏顺二忍。忍成于己。故宠辱不惊。逆顺俱安。天龙恭敬。不以为喜。恶王割截。无有瞋恨。十乘止观中。能安忍则不退转皆是也。今闻境智俱空。在不忍者。必多惊疑怖畏。此人已能圆伏忍成。故不惊怖。法华云。菩萨住忍辱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心亦不惊是已。此一句乃释忍成不惊者。甚为希有义也。盖忍辱之人一有我为能忍。彼为能辱之念。即堕四相。不得为究竟彼岸之希有忍矣。今此人深安辱境。而人我俱忘。四相俱扫。故曰即非。既即非之后。一一成究竟实忍。岂非希有耶。

△二引往事释忍离相。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何以故。又是徴起之词。难曰人能安忍至理。故不惊怖。今如来复曰即非忍辱。则并能忍亦空。有何证成而知行忍者无人我相耶。即举如来已修已验之事。而证成行忍并无四相。盖平时可以虚假。至于生死大难跟前。不可丝毫勉强。故曰我于尔时无有四相也。何以故者又问。般若可无四相。至于忍辱。因有我能忍。彼为所忍。故成此行。是则即有四相何咎。答。若有我相人相。即生死非相矣。何以故三字。又是徴诃。何以证知如来行忍之时了无四相耶。即释明曰。我方节节支解时。若少有我相等四即生瞋恨矣。良由人我俱忘。故瞋恨不生。支节完复耳。以由行忍离相。故逆顺俱安。恶境不生瞋恨。好境不生喜着。闻深不生惊怖耳。又复四相远离。故曰即非忍辱。乃般若真空现前也。法法皆是。故曰是名忍辱。乃真空不空到实相彼岸也。故许此初随不惊之人即为希有。此章许多何以故。乃经中血脉联络处。字字俱要着落。经旨方现。

△二结示离相生心二。前广释中初历显无住已。然后结无住以示生心。今出经义内。先委明离相已。然后结离相以示生心。而生心处仍曰无住者。须知离相即无住。无住即离相。可得互举而复互显之也。一无住生心。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是故二字。乃结摄之词。良由无住之旨。虽般若深理犹不可着。即忍辱相待之行。亦离四相。是故我先答汝曰。无住菩萨即发心。亦应离一切相。及不应住色等生心布施也。

△二无住行施二。一正明。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此乃结前广略住降中无住之旨。以点明经义也。但前无离相发心之语。今佛直欲显无住之旨究竟。故并其住降前发心无相而和盘托出。其如空生虽闻此语。未深领解。故有下边菩萨既有发心。则云何应住云何降伏之问。若于此了知最初发心无法之旨。下半卷问答均可已矣。生心。所该甚广。六度万行善恶等心皆是也。而今别提出无住布施之一端者。以由如来最初略答时。即有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之语。故今结出。况布施为六度之首。若此度详明无住之旨。余者皆可比知矣。

△二释疑。一约理释疑三。一标离相。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