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车毅小说网http://www.cheyil.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嘉兴智普居士 徐发 诠次
标名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般音拨若音惹)
金。西方之精。刚。坚也。般若。梵义智慧也。波罗蜜。梵义彼岸。犹言至极处。此经宗旨。言人心有至坚之智慧。皆可以造道而至于极也。盖人心清净。原有真慧。但为物欲所蔽。于是识蕴萌生。不得见道。若能空诸相而生于忍。如其真慧。归诸清净。则离此到彼。离尘作佛矣。
通序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比去声凡比丘之比皆仿此)。
通序。晋释道安所定。昭明总下文为法会因由分。按释迦谱云。佛将涅槃。六群比丘问。结集法藏。一切经初。安何等语。佛曰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某处。而说是经。因凡经皆有此起。故以为通序也。今从之。如是我闻。犹言如此者乃我所闻。我。集经者自我也。谱云阿难。佛。释迦牟尼佛。梵义觉也。有自觉觉人二义。舍卫。国名。其国太子名祗陀。常舍所种树之园兴长者须达拏。给养孤独贫人。故名祗树给孤独园。比丘。梵义有怖魔净戒乞法乞食等义。大比丘。德高行修之称。千二百五十人。统言一时所闻佛说法之众。有如此。释谱凿凿有其目。不必泥。总见此经乃众所共闻。非私撰耳。
别序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饭食之食去声)。
别序。亦道安所定。专序祗园一时演法之由。故谓之别序。世尊。举世所尊仰者。崇称佛也。食时。当食之时。佛法过中不食。此午前也。衣。僧梨衣。钵。所以贮食。次第乞。沿门乞。不择贫富也。饭食。重造饭以食。所以蠲洁也。敷座而坐。垂衣于座。结趺而坐。即禅坐也。言此以见佛之行住有节。仪容有度。皆清净持戒之相也。
正宗
凡佛说起至经义尽。谓之正宗。亦道安所定。诸经皆然。后人以经义深长。文句繁衍。学人难于理会。乃有品分之分。故昭明于此经。作三十二分。不过约取每段大意。标出四字。以便学人寻伺。原非章句。即天亲菩萨二十七疑之例。特稍集其要耳。予见后人依傍二家太过。转展误谬。由于贪求实义。不辨语脉虚神。不知浅深要归所在。故十七分后。问语重复。而解者遂多穿鉴。不知经文明曰闻是章句。为人解说则此经中。原自有章法句法。有章法句法。则必有起伏段落。浅深层次。所谓语脉虚神。正实理之门户也。谁能不由门户而见堂奥者乎。予是以据本文之起伏段落。次为八章。究实理之浅深层次显出三世一法。庶几初学者寻门得路。然后登堂入室。不致窜越径窦。庶有稗于诠解焉。若乃禅宗顿悟。一语半偈。便了生死。诚无藉此老婆子矣。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长上声降平声乐入声)。
此一节。问答初机莫逆之概也。长老。尊德之称。须菩提。长老之名。梵义曰善见。亦曰善吉。亦曰空生。袒肩。膝地。合掌。释仪也。希有世尊。世所无有之尊德也。如来凡佛至极之号。真性自如。随化而来。谓之如来。按佛本是如来转化也。须菩提所问如来之号。实指过去如来言。故下文复以见如来正答其问也。护。爱护也。念。顾念也。故偈曰。加彼身同行。付。未得者付之。嘱。已得者坚之。故偈曰。不退得未得。菩萨。梵义未入圣位之贤者。善男子。即比丘。善女人。即比丘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义无上正遍正觉。无上。即无尚。莫以加也。正。不邪。遍。不隘。正觉。至正之智慧性。发此心。即修道之心。住。安住。犹言究竟归栖之地。降伏。制之使不放逸。盖心为万善之根。亦为万识之使。得其制。则为圣为佛。失其制。则为业为小人。为圣为佛。即究竟归栖之地矣。善哉善哉。赞叹之词。如汝所说。如汝所问如来法也。谛。审也。当为汝说。当以如来法为汝说也。如是住。如是降伏。先为虚词。如其所问应之。以见一一分辨也。唯然。应诺之声。愿乐欲闻。志所慕而心所喜之欲闻也。叙此以见佛之善教。须菩提勤学之意。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此是降心之寔)。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相去声后同)。
此一节。正答降伏其心也。摩诃萨。梵义大菩萨。一切众生。指下九种。卵。胎。湿。化。皆以四大五阴和合而成。谓之欲界天。离欲界。但有色而已。谓之色界天。离色。谓之无色界天。又有空无处。识无处。二天。谓之有想天。又无所有处。谓之无想天。又有顶一天。谓之非有想非无想天。以有细想而无粗想也。愚按梵义如此。不敢强解。然以理推之。窃谓佛法惟心。心之灵明。不生不灭。非儒家所谓形质之心也。故心之所见有清浊粗细。即有色想有无等天。而众生之心入某天者。即为某天之众生。故释典所言天人。凿凿有相。天人不净。亦堕恶道。所以同称众生。并资佛度也。无余涅槃。梵义谓烦恼既尽。五阴亦灭。但有真常自性曰涅槃。并真常亦无可证。曰无余涅槃。灭是去其识蕴。度是脱其生死轮回。圆觉所谓有性无性。皆成佛道也。盖佛法慈悲。以度生为用。见众生现在瞬息。过去业报无穷。现在救济。不如向后超度之恩深。故儒家以博施济众为圣功。而佛家以无余涅槃为广大。所见有不同耳。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言此灭度之真性。本众生所自具。不假造作。我亦随顺真性化度之。初无功用。故虽度尽众生。而不见为度生。若见为度生。即是著相。非菩萨矣。四相。该上九种在内。对我而言谓之人。众生皆是也。所憎恶者谓之众生。所乐慕者谓之寿者。广而言之。则六道为众生。诸天为寿者。约而言之。则贤愚爱憎而已。然此本所以答降心。而言度生空相者。盖度生为降心之功用而空相即降心之真体。非空相不足以见降心之自成。非度生不足以见降心之成物。成己成物。总为一心之量。即体即用。乃为第一之常。故偈曰。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利益深心住此乘功德满。盖下文所谓无住布施。即度生无相之心。而推之修行也。非有两层。故曰功德满。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行去声不上声)。
此一节。正答应云何住也。法本无住。上言无相。其义尽矣此特因空生有应住之问。故即以无住为住答之。正佛理之圆妙也。其义实与儒家止善相近。故先言降伏而后言应住。亦如儒理先明亲而后止善。然须菩提问则先住而后降者。问者疑义未柝。答者条理必贯耳。复次。又言也。文势相连而别起一义也。后凡言复次。例皆仿此。法。佛法也。行。功行也。佛法虽止一心。而必见诸行事。则布施而已矣。布施所该甚广约而言之。则一施财。二施法。三施无畏。合而言之。则灭度众生。即布施也。但上以心言。故曰无相。此以行言。故曰无住。其理一贯。色声香味触法。谓之六尘。亦曰六识。六识起于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言凡为六根所感。一切布施。此正不住相布施也。然布施似于损己利物。故凡人不能无相。不知此不住相布施者。其果为福德。如四维上下虚空之不可思量。则布施无相。福德亦无量矣。人奈何不为修行哉。故又呼须菩提而告之曰。菩萨但应如所教住。盖以无住为住。乃真住也。实总结上文两节之意。但文气似贴应无住布施上。此亦佛语灵妙处。读者勿以文害义。庶为得之。
(初断行施住相疑)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应空生所称如来)。
此一节。正答如来法也。盖空生首问如来善护念付嘱。其意本问佛法。特以佛因地有如来之号。故称如来。佛亦即因地如来法应之。故全经所称如来。皆属过去之化身。佛乃如来之应身。属现在。现在有身相。过去无身相。其理甚易晓。佛正欲于浅近处引入妙义。乃即境而呼空生以问之。曰。可以身相见如来不。身相。化身之相也。过去即灭。故空生遂以实对。而却引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为证。则空生意中。亦自有别领会矣。故佛亦乘机而正告之耳。如来所说。意是当时有此传习之说。空生引以为证。若谓如来即佛不必分别。则此经专以三世异相之疑。统归一相。皆无从领会矣。观此则空生意中亦未常以佛与如来混作一人。此章为泛问因地如来法。不必疑矣。凡所有相。皆属虚妄。此正空相之实理。佛法之大源也。盖佛法以一心之灵。不生不灭。亘古不断。故百年旦暮。形骸如寄。凡所有相。皆六根六尘。为无明识蕴所熏染。则今现在虽有身有相。与过去之无身无相。讫何异乎。故曰皆是虚妄。然而形骸尘识之外。自有真性。乃实相也。实相无相。即为法相。但凡人执相。故不能见法相。若能空诸相。则法相见矣。故又曰。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就眼前浅近。引入深义。以究无相宗旨。而即以完空生发问之意。正佛机之妙。文义双绝者也。故偈曰。分别有为体。防彼成就得。三相异体故。离彼是如来。三相。应身。化身。法身也。有为。即指身相。须菩提谓不可以身相见。犹有过去现在之见。故曰三相异体故。若泯三相之异。则见非相之相。即见如来。故曰离彼是如来。偈语甚明。今人多误解。
右经一章。言如来法也。无相为心法。布施为行法。若见非相之相为如来实法也。
发谓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之目。本佛所自名。经文可见。然方在演说之始。而遂谓此经。于理未合。故先德多疑之。讫无定论。予观楞严论诸实义尽。文殊亦请如何奉持。佛遂唱经目。后又言天狱诸趣。及奢摩他魔事。皆推广余义。故温陵以结经分助道分别之。今此首三节。实尽宗旨。末后说出见如来。尤有祖述宪章之意。以后反覆辨论。总不出此。故称是经。显有了义。予因分此为经。亦温陵之意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二断因果俱深难信疑)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知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三断无相云何得说疑)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此一语是下章四果佛菩萨伏脉)。
此一节。言信心以不取为实也。言说章句。总指经文。然空生意自偏在非相之相即见如来上。盖犹恐众生疑不能见也。实信。深信此般若可以见如来也。后五百岁。据梵义有五五百岁。此后五百岁。乃末世法坏之际。故偈曰恶世。持戒。修福。与信心为实。有戒定慧三意。其次序如是耳。善根。不贪不瞋不痴也。净信。清净无相之信也。悉知悉见。佛心感通也。佛答之意。谓此法之实。岂难信乎。虽彼恶世。尚有信者。但此信者。必种善根已久。故能清净其信。有无量福德。何也。盖信以不取相为实也无相。不惟无四相。而且无法相。无非法相。盖法即四相。四相即法。原无二体。故有法即有四相。若曰无法则四相之障。更何尽乎。所以法与非法。皆不应取。譬如渡者舍筏法之所以应舍也。然非筏何以得渡。则非法又岂可取乎。此信心之所以清净为实也。一切贤圣。学佛已到未到之谓。即下四果及佛与菩萨。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言贤圣差别。等级虽多。而总不出无为法。佛意又谓。信心者何以不应取法乎。盖法本无有定名也。何不即思如来之所得与所说安在乎。须菩提乃以佛所说之义推之。而知如来法果不可取。不可说。且原无法。原无非法。且不惟如来为然。而一切贤圣。高高下下皆然。则信心者以不取为实。又何疑乎。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此一节。言不取之报。三千大千。言世界之多。七宝。谓金。银。琉璃。珊瑚。码瑙。真珠。玻黎。然释迦谱所谓七宝具足。又一金轮。二白象。三绀马。四神珠。五玉女。六主藏臣。七主兵臣。不必泥也。上言不取信心。乃贪绝也。故以七宝布施之福较量。从其类如无相不住福报。以虚空较量。各有深意。是福德即非福德性。言本无求福之心。亦不取意。如来说福德多。就世人所见言。然不贪能舍福德报之。原是实理。诸经说因果。皆是此意。但佛语不着一边。此经。指前问答如来法一章。盖佛因过去逢事如来。今为弟子演说者。实如来法也。故尊而名之为经。前此须菩提只认是佛说。故但曰章句。自此以后。须菩提亦称经矣。曰。当何名此经。曰。甚深经典。语气可见。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四句也。此偈实该佛法之全体。相传古偈。人人稔知。故特于末后出之。乃至四句偈等。分明自首至尾之谓。一切诸佛即一切贤圣之意。要见一切贤圣。皆以无为为体。而皆从此经出。则此经以非法为法。其理贯矣。佛语前后照应。脉络分明。但萦回纡折。出没无迹。故不易晓耳。
(四断声闻得果是取疑)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五断释迦然灯取说疑)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
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六断严土违于不取疑)。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总承上六问)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即无得意)。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七断受得报身有取疑)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